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猪耳丽蚌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鄱阳湖吴城镇的猪耳丽蚌Lamprotula rochechouarti进行了生物学研究.猪耳丽蚌的壳长、壳宽与壳高之间呈直线相关,其中壳宽变化较大;而壳长与体重、组织干重、干壳重呈指数相关.从其种群结构来看,壳长55~75mm的个体占大多数,该种群已趋于稳定状态.在自然状态下,猪耳丽蚌的雌雄性比为1.018:1.性腺涂片的周年观察表明:9月至翌年1月性腺逐渐发育成熟;2~5月可见育儿囊内有胚胎和钩介幼虫;6~8月性腺处于恢复期.  相似文献   

2.
刻裂丽蚌钩介幼虫对寄主鱼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刻裂丽蚌钩介幼虫对寄主鱼的选择结果。实验表明:该幼虫对寄主鱼有一定的选择性。在所试16种鱼中,幼虫只能在5种鱼体上成功地寄生,并变态为幼蚌。考虑到生产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便于管理,若进行刻裂丽蚌的大规模人工繁殖,作人为选择草鱼采集刻裂丽蚌幼虫更为可行。在水温32~34℃的条件下,寄生时间一般为5~6d。刚刚变态好的幼蚌,在大小和形态上与钩介幼虫差异不大,只是略圆鼓些。  相似文献   

3.
pH对舟形无齿蚌钩介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舟形无齿蚌成熟钩介幼虫暴露于一系列pH(3.0~12.0)中6 d,每隔24 h检测不同pH对其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钩介幼虫适合在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生存.在同一时间内,pH7.0中的钩介幼虫存活率最高,暴露5 d后存活率仍达70%.pH越低或越高钩介幼虫存活率下降越大.当pH≤3或≥11时钩介幼虫在1 d内全部死亡.暴露2 d后,pH3.5中钩介幼虫的存活率为0.暴露3 d后,pH4.0中钩介幼虫的存活率约为20%,pH10.0中小于30%.在同一大小的pH中,钩介幼虫存活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不同日龄稚贝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生理活动和存活率进行了观察和比较。以淡水组作为对照组,试验结果显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淡水组48 h存活率达90%,而盐度2条件下,2 h内即全部死亡;同龄的稚贝存活率随生理盐水浓度、实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生理活动明显受到盐度的影响,表现为心跳频率降低,肠道蠕动减弱,斧足运动减少;随作用时间的增加,稚贝表现为心跳停止、双壳张开死亡;大日龄稚贝在同盐度下的存活率显著高于低日龄稚贝,7日龄稚贝在48 h内所有盐度组全部死亡,45日龄稚贝仅在盐度为2试验液中有90%存活,但生理活动明显低于正常淡水组,表现为心跳微弱,无肠道斧足运动。因此,认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对盐度较敏感,其耐受力低于稚贝,而三角帆蚌稚贝的适宜盐度要低于2。  相似文献   

5.
Cu2+、Zn2+对舟形无齿蚌成熟钩介幼虫的毒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不同浓度的Cu^2 、Zn^2 对舟形无齿蚌成熟钩介幼虫的毒害实验.结果表明:Cu^2 在24h、48h、72h、96h时对钩介幼虫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51.4μg/L、113.8μg/L、45.5μg/L、19.7μg/L;Zn^2 在24h、48h、72h、96h时对钩介幼虫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296.7μg/L、2612.3μg/L、171.1μg/L、15.9μg/L.在同一时间内浓度越高,钩介幼虫死亡率越大.在同一浓度下随时间延长,钩介幼虫死亡率增大.而半致死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却减小。  相似文献   

6.
3种微藻对池蝶蚌幼蚌的选择滤食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3种不同藻类对池蝶蚌幼蚌的摄食率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普通小球藻、斜生栅藻、舟形藻为影响因素,以养殖产量和相对(体重)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池蝶蚌幼蚌的摄食量在5 h内随着藻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组3、7、9的摄食量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相对生长率(壳长、壳高、壳宽和蚌重)、绝对生长率和养殖产量在9组实验中均变化明显;在试验所设定的水平范围内,舟形藻对养殖产量和相对(体重)生长率影响最大,3种藻类的最佳水平组合是:普通小球藻为250个/mL,斜生栅藻为2.5×104个/mL,舟形藻2.5×104个/mL。  相似文献   

7.
选用了罗非鱼、黄颡鱼和鳙鱼作为圆背角无齿蚌的寄生鱼,并对寄生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罗非鱼的平均寄生量达2045只/尾,黄颡鱼287只/尾,花鲢为220只/尾;在寄生过程中,罗非鱼成活率高达100%,黄颡鱼为60%,花鲢仅为30%;圆背角无齿蚌钩介幼虫在水温为(19±1)℃的条件下,变态期为11~19 d.罗非鱼为圆背角无齿蚌的最佳寄主.本研究结果将用于指导圆背角无齿蚌规模性的人工繁殖生产.  相似文献   

8.
选用鳙鱼、黄颡鱼、罗非鱼和鲤鱼作为背角无齿蚌的寄主鱼,对寄生效果进行分析,并对罗非鱼寄生变态发育脱落早期(6 d)、高峰期(9 d)、后期(12 d)的稚蚌及黄颡鱼寄生变态脱落高峰期(10 d)的稚蚌进行了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鳙鱼的平均寄生量达833只/尾,黄颡鱼842只/尾,罗非鱼2 872只/尾,鲤鱼728只/尾;不同时期脱落的钩介幼虫的存活率和壳长均无差异,早脱落和晚脱落对后期生长没有影响。综合寄生量及变态率,罗非鱼是最适合作为人工繁殖背角无齿蚌的寄主鱼。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池蝶蚌(贝)与三角帆蚌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池蝶蚌(贝)和三角帆蚌之间的4个年龄段和7种组织(心、肝、肾、鳃、闭壳肌、外套膜、性腺)中的10种同工酶(ALP、LDH、ADH、ACP、CAT、MDH、G-6-PDH、POD、EST、SOD)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贝类的同工酶具有明显的年龄、组织特异性;池蝶蚌的同工酶系统较三角帆蚌的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所检测的池蝶蚌种群的生活力和代谢能力强于三角帆蚌种群。  相似文献   

10.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别制作未感染蚌螨卵或已感染蚌螨卵褶纹冠蚌的外套膜、鳃、斧足、唇瓣、水管5种组织的切片,并进行显微观察与比较.结果显示,未受感染的蚌体内,各组织的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结缔细胞分布均匀;而在受感染的蚌体内,各组织的上皮细胞排列不整齐,且在蚌螨卵的寄生部位周围形成一个致密的包囊,从而使其周边的组织受到压迫,上皮与结缔细胞变形.表明蚌螨卵的感染对褶纹冠蚌的多种组织造成了病理损伤,从而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裸鲤、鲤鱼的血红蛋白的电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鲤科(Cypiinidae)2种鱼类: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鲤鱼(Cypiinus Carpiw Linaeus)的血红蛋白进行了分析研究讨论了两者血红蛋白的种间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遗传特异性,以期积累生化遗传学资料,以便进上步在生化水平上为临别物种的牧民性和它们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提供佐证。结果显示:两种鱼类各自的血红蛋  相似文献   

12.
利用RAPD标记对中国石竹属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RAPD标记研究了中国石竹属10个种和10个栽培品种亲缘关系。39个随机标记共获得242个多态位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分为野生种和栽培品种2大类群,两类群的Nei(1978)遗传距离为0.4698。野生种可分为生长于湿润草甸和生长于干燥山地两类群,遗传距离为0.2428。  相似文献   

13.
凹叶厚朴成熟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凹叶厚朴成熟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不同海拔的2个工区厚朴林分下乔、灌木层物种种类不多,仅33个种和32个种,乔木层6个种中有4个种相同,灌木层有23个种相同;草木层和层间植物种类也不多.两地最的物种个体数量超过100株的有6种,有3个种相同,对其空间格局测定结果皆以聚集分布为主.两个不同海拔的厚朴成熟林分下的生物多样性基本相似,是1个以黄瑞木、美丽胡枝子、大叶冬青等为主的群落,经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低海拔的地点比高海拔物种多样性指标都大,表明低海拔比高海拔物种丰富.  相似文献   

14.
应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比较两种不同品质水稻(佳辐占和广陆矮4号)叶片的蛋白质组分的差异.两种水稻叶片提取的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斑点清晰,形态规则.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获得约400个斑点,银染图谱约800个斑点.两种水稻的蛋白质图谱考马斯亮蓝染色图谱存在5个显著差异点,银染图谱存在11个显著差异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Illumina和Pacbio测序技术对扬子鳃蛭(Ozobranchus jantsean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序及注释,并与NCBI数据库中蛭纲(Hirudinea)其他物种的线粒体全序列的排列方式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比较,以确定其系统学地位.结果显示: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4 868 bp,蛋白编码基因存在2种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G和ATT;终止密码子共有4种,分别为TAA,TAG,TA和T;蛭纲10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排序可分为2种类型,其差异表现在tRNAs的互换和长非编码区的长度的不同;扬子鳃蛭所属的吻蛭目(Rhynchobdellida)均为b型,绝大部分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的排列方式为a型.基于蛭纲物种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的Neighbor-Joining(NJ)树进化分析显示,扬子鳃蛭与其他吻蛭目物种聚类.  相似文献   

16.
五倍子蚜与寄主植物DNA序列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协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倍子蚜特指寄生在漆树科盐肤木属几种植物上形成五倍子虫瘿的一类蚜虫.本研究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测定了五倍子蚜10个种共19个样本的mtDNA COI基因部分DNA序列(660 bp),从GenBank下载瘿绵蚜科Pemphigidae瘿绵蚜属Pemphigus、卷叶绵蚜属Prociphilus和棉蚜属Eriosoma及纩蚜科Mindaridae纩蚜属Min-darus种相应基因序列为外类群,构建五倍子蚜种之间的MP和ML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两种方法得到一致的结果.五倍子蚜10个种共形成3个大的聚类簇,圆角倍蚜属的红倍花蚜和倍花蚜、铁倍蚜属的4个种(亚种)分别以很高的置信度聚为一支,铁倍花蚜属的铁倍花蚜、小铁枣蚜属的红小铁枣蚜与倍蚜属的角倍蚜和倍蛋蚜聚为一支,但是其置信度较低.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GenBank下载五倍子蚜第一寄主盐肤木属Rhus植物cpDNATrnL-F区序列(980 bp),建立寄主植物种之间的MP和ML系统发育关系,与角倍蚜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明显的协同进化关系,但是五倍子蚜的聚类并没有完全和寄主植物之间形成一对一的平行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鲇和大口鲇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技术,对鲇和大口鲇的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脑、眼等6种组织器官乳酸脱氢酶(LDH)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种鲇的同种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酶谱相同,但在不同组织中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而2种鲇的酯酶(EST)同工酶谱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和物种特异性。笔者还对2种鲇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用站位采样方法,分别于1990年4月(春季)和10~11月(秋季)对涠洲、斜阳两岛附近海域进行浮游植物调查,研究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共鉴定浮游植物96种,其中,硅藻31属88种,甲藻4属8种。出现种类较多的属有硅藻类的角刺藻属24种,根管藻属9种,辐杆藻属5种和菱形藻属4种。春季共出现57种,主要以细弱海链藻[Thalasiosirasubtilis(Ostf)Gran]为主,其数量占总量的63.1%;秋季出现79种,优势种不明显;两次取样的平均细胞总数量为710×104个/米3,春季平均细胞数量640×104个/米3,略低于秋季的780×104个/米3。浮游植物多分布在两岛附近的水域,随着水深增加数量逐渐减少。浮游植物主要种季节交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