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历了4个阶段:分类管理为主、临时机构牵头的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时期,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期,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实践、完善与反思时期,总体国家安全观下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期。回顾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果,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提出了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延伸阅读┃在现代化国家中,应急管理职能是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国都非常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基本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可以为促进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完善提供参考借鉴。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尤其是针对综合性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来说,更是如此。在美国、日本等国,基本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凸显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迫切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介绍了美国应急管理心理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应急响应机制、队伍建设及支撑平台,分析了其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结合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中国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4点建议:建设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信息系统、分类分层组建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开展应急管理心理服务学科建设及完善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个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我国不仅面临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和损害,也深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等人为灾害的困扰,一旦应急处置不当,极易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我国应急管理经验和能力是各级政府在与灾难进行长期斗争中积累和提升的。众所周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驶上快车道,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始从国家高度统筹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明确强调,"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坚持构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的客观要求。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精准水平、拓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渠道、提升政府公共卫生事件服务能力。但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的发挥。因此,在坚持顶层机制设计前提下,必须从指挥调度、体制机制、监测预警、社会团体协助、应急救援人员及储备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以应对未来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世界,战争已不再是世界各国政府首要面对的威胁,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灾害应急处置成为了考验各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为加强中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各地正积极推进政府统一领导,以消防部队为主体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比较,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就如何完善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夏箐 《汉中科技》2014,(1):5-7,12
饮用水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源水质不断下降。本次调查选取汉中市11个县区的乡镇饮用水源地进行取样分析,通过建设水源保护区、实施应急保障等措施,着力解决农村饮用水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8.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作为防控突发环境事件的有效措施,已成为国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由于我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分析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社会矛盾也日渐增多和显现,使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面临重要考验和检验,对健全和完善各地各级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韩国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梳理韩国灾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和实施办法,分析韩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的具体实践,总结韩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措施利弊。  相似文献   

11.
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 《科技资讯》2010,(32):245-245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经验,以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8个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思路,进而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晓英  张克强 《科技资讯》2012,(9):103+105-103,105
随着电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逐步扩大,电力安全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如何针对国内外频发的重大电力故障作应急处理预案便成为当今电力行业着重考虑的问题。国外已有相应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我国也急需总结过往经验,为我们自己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把好关,提出一些电力系统应急处理预案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4月16日上午9时3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中国应急管理,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和时代。在现代化国家中,应急管理职能是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地域分布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虽然我国在应对灾难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应急处置经验,但现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起步晚,始于2003年"非典"。我国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矿难危机管理基本概念已基本明确,其体系的建设包括危机管理预案逐步完善、危机管理体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危机管理机制深入研究、危机管理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应急救援的加强和改善。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将成为将来危机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尽管我国高校已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但是仍然存在分散管理与被动刚性、惯性回应等问题。整体性治理和动态能力观为我国高校建构新型的应急治理模式提供全新的研究和实践范式。借鉴整体性动态治理和数字化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范式,基于传统高校应急管理的实践,提出高校从“碎片化静态应急管理”向“数字化赋能的整体性应急动态治理”转变的理论框架,实施全网络集成、多主体链接、全周期管理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地位愈发重要,作用愈发重要。有效发挥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作用,离不开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十五年电力建设安全管理经验,从目标责任体系、监督检查体系、施工过程控制体系、奖惩考核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等五方面,系统的论述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和危机管理研究发展,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应急管理的研究逐渐从定性向定量深入,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从自然灾害向公共安全领域发展,并开始重视计算机模拟等信息化技术的使用,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对应急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危机应急管理研究,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应急救援管理的体系、体制、机制和法制以及模式和评价方法。但应急管理研究及实践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应急管理领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实操性研究及教育培训还有待深入。今后我国应急管理研究一是要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二是要逐步完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应急管理应对危机,防范风险.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应急管理部门乘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应运而生.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从应急管理思想建设到应急管理部门体制建设,再到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系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亲力亲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彰显了中国之治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应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应急平台建设与部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应急平台”是指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是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决策的载体。应急平台的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全面提升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