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红楼梦》杨、霍译本为例,根据"汉语语用优先语义"这一观点,从语用对等视角进行分析,阐述了汉语对话英译语用优先原则,即提出把汉语人物对话语言译成英语时,除了要力求语义方面的对等外,更要优先注意语用效果的对等,语用对等优先语义对等。译者要考虑如何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文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使原语和译语达到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2.
英语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习语翻译过程中常用两种方法-归化译和异化译。归化译和异化译的区别在于翻译过程中是用引进原语的表达形式还是使用译语的表达方式。归化译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但它是以牺牲大量的文化附载作为代价;异化译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采用归化与异化主要受语用环境的制约,而且还需要把握好尺度。  相似文献   

3.
李伟 《科技信息》2008,(17):193-193
人类认知的同一性和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使得汉日两种语言能够实现语际信息的转换。而在转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总的来说,原语与译语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的不同是造成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本稿试从文字和修辞法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释“误译”     
如果我们从莫斯科语义学派义素分析法对兼有动词义和名词义的概念“误译”进行分析,则“误译”的客观意义由它自身的概念语义和反映情景参与者的配价语义两方面组成,“主体、客体、受体、行为、结果”五要素是“误译”的语义配价,填上相应的题元词就构成“误译”的表层句法结构。由此得出“误译”的定义是人或机器在将甲语转化为乙语的过程中偏离、遗漏或歪曲甲语文化信息,导致译语与原语信息量不等,译语受众无法获得与原语受众极似的交际效果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翻译重在译意,译意即是对原作意义的解读与凸显。作品通过翻译而产生新意。原文的意义是非终极的,译者通过解读原文获得意义,继而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意义变异。对于译文读者来说,照耀在文本上的不仅有来自原语的思想和精神意趣,更有来自译者和译语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科技英语翻译时常用的增词省词翻译技巧,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阐述了增补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和量词等的增词翻译技巧;阐述了省译冠词、代词、介词、连词和动词等的省词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7.
杨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0):132-134
根据关联理论。原作和译作的核心关系是一种解释性相似的关系,而这种解释性相似其实是明说和暗含的共享。译者通常要将暗含意凸现出来并提供跟译语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但在诗词翻译中,中国古诗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决定了原语中的许多暗含意和空白不需明示.诗歌的魅力和艺术效果也正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8.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把翻译视为交际的下义范畴,一种书面的言语交际形式。作为交际活动的翻译,当然要考虑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接受者的期待。因此,译者应从原语的理解开始,从原语作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进行推理,并寻找出最佳关联,使译语的表达尽可能向原语的暗含靠近,让译语和原语在语用上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  相似文献   

9.
文化异质性在"后"学时代得到充分张扬,而文化固有的同构性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也得到凸显。过度彰显文化异质性的译文因其在译入语环境中的诠释困难导致无效翻译;而过度宣扬同构性的译文因其对于译入语环境异质性的考虑不充分,盲目追寻忠实于原著的神话而演变成"改写"。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原作与译作是差异下的平等补充的关系,译文应充分考虑文化的同构异质性,在与原作、原语环境的同构基础上宣扬文化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和思维逻辑有极其紧密的联系。逻辑活动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原语和译 语间进行思维逻辑的转换。从三个层面上阐述了逻辑转换在翻译中的作用:逻辑对确定词义的作用、逻辑对确定译语 句子表达的作用和逻辑对从篇章结构角度检验译文的正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即文化沟是翻译的主要障碍。为了准确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在文化移植的过程中,必要的妥协和补偿手段势在必行。常用的文化移植的方法有:释义、归化、加注、增译、虚实互化等。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是语言字的机械转换,而是一项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两种语言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再创造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再创造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它必须遵循忠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书名翻译的好坏决定着该书能否引起译入语国家的读者注意。以英国著名作家杰洛德·杜瑞尔的自传散文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的书名翻译的实际情形为例,指出只有准确把握原名的涵指意义,揭示其中蕴含的作品主题思想,并且同时照顾译入语国家读者的审美习惯,才能做到成功译介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中的信息转换 ,是指把原文中关于事件、状态、过程、物体、个人、地方和机构等方面的信息用目的语表达出来。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 ,方能把原文的信息适切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文化差异入手 ,探讨中英互译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源头 ,据此调整更换语言内容 ,达到成功沟通。  相似文献   

15.
探索将XLM-R跨语种预训练语言模型应用在神经机器翻译的源语言端、目标语言端和两端,提高机器翻译的质量.提出3种网络模型,分别在Transformer神经网络模型的编码器、解码器以及两端同时引入预训练的XLM-R多语种词语表示.在WMT英语-德语、IWSLT英语-葡萄牙语以及英语-越南语等翻译中的实验结果表明,对双语平...  相似文献   

16.
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翻译实践中自然离不开怎样处理文化问题 ,因而有了依从于源语文化还是译语文化之争 ,特别是在英汉习语翻译时。因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极为明显 ,文化依从问题的处理是英汉习语翻译的难点 ,为此从读者与译者的关系、文化差异中意译的本质、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文化的稳定性与渗透性四个角度论证了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处理文化障碍时译语文化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口吻是一个难以捉摸却又实实在在的翻译元素,往往给译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成功的译者既能准确识别原文的口吻,又能将其于译文精彩再现。口吻的翻译应该引起译界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口吻是译者不可忽视的言外之意,准确识别原文口吻是口吻翻译的前提,同时,恰当处理原文口吻,发挥译文优势,化隐为显,变模糊为具体,译文当会超越原文。  相似文献   

18.
衡量译作不能简单地依照所谓"忠实"原则,因为译者与作者、译者与原文本之间横亘着地域和时空的界限,以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翻译绝对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译者应根据原语的语言、文化功能,在译入语中做到功能上等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奈达的动态等效理论,探讨政治、经济语篇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表达。根据源语和译语文化差异,指出翻译形象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保留源语形象、替换源语形象和抛弃源语形象,以使译语读者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基本一致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以唐诗《宿建德江》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三个英译本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译者在译文时应准确把握原文中的衔接和连贯,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