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喜树多倍体诱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良喜树现有品种,丰富遗传育种资源,采用秋水仙素对植物喜树的顶芽和种子进行多倍体诱变处理,经植物形态学检测,诱导后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多倍体特征,表明采用秋水仙素对喜树不同部位进行多倍体诱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物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喜树是近年来开发出的新的抗癌药物,概述了喜树的分布及现状,介绍其药理作用及其药 用价值.通过了解喜树的种植及病虫害和防治,达到更有效大规模种植喜树的目的,并探讨了喜树 的发展前景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n)对药用植物喜树叶提取物中的微量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喜树叶中喜树碱类及鞣花酸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建立了1种快速识别喜树中喜树碱类生物碱和鞣花酸类成分的液质联用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在线识别了5个喜树碱类生物碱和5个鞣花酸类成分,其中3个推测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喜树的种子休眠及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喜树种子的休眠与更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喜树种子成熟后有约4个月的休眠期.种子内部生物钟节律与所处环境的气候年变化节律相似,使种子处于周期性休眠状态.喜树种子的天然寿命约2年.大树和中树种子的天然更新能力优于小树和枯梢树.天然环境通过抑制已萌发种子的成苗和幼苗的生长发育而限制喜树利用种子进行自然更新,适当的人为干扰可大大促进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5.
在对陕西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进行普查的过程中,发现1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喜树)在陕西省的新分布,这是目前该物种分布报道的最北边界。对发现的新记录种的形态学特征、分布区域生境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比较了我国特有的喜树属植物包括的两个物种和一个变种的形态学区分方式和各自的分布区域;明确了蓝果树科植物所包括的三个属(喜树属,蓝果树属和珙桐属)的区分方式以及在APG系统中三者系统地位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6.
采用改变检测波长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年生苗不同发育阶段喜树叶中喜树碱和10-羟基喜树碱的含量.结果表明当年生喜树苗的喜树碱含量与喜树的发育阶段有关,6、7月份,喜树的各项生理活动旺盛,各种生态因素如光照、水分等适宜喜树生长时含量最高,此后逐渐减少,但在8~9月之间喜树碱含量略有增加,可能是成熟叶片对持续干旱天气的一种适应;不同高度喜树叶片中喜树碱含量从顶端到基部逐渐减少.而10-羟基喜树碱的含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表明其在成熟组织中受发育调控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氮素对喜树光合作用、营养元素和 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幼林为试验材料,在田间条件下施以不同剂量的氮素,测定了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喜树碱含量等的变化情况,探讨了不同氮素施用量对喜树光合作用、叶片营养元素和喜树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施用量的提高,喜树叶片的光合作用、磷元素和喜树碱含量都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光合速率和磷元素含量以施用氮素30 g/株处理最高,而喜树碱含量以20 g/株处理最高; 叶绿素及氮元素含量则随着氮素施用量的升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均在50 g/株处理下最高。钾元素含量则随氮素施用量的提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以50 g/株处理最低; 喜树碱单株产量以施用氮素30 g/株处理最高,以对照(N0)处理最低。综合各项指标,认为氮素施用量30 g/株最有利于提高喜树的光合速率,促进叶片对营养元素的积累,进而促进喜树碱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8.
喜树染色体制作与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喜树顶芽及新生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进行染色体制作方法的研究 并就喜树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显示:喜树体细胞染色体为2n=44,其中正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1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16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1对,端部着丝点(T)为4对,其核型公式为K(2n)=44=2M+32m+2sm+8T,核型属于"2B"型  相似文献   

9.
基质、插穗及促根剂对喜树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处理对喜树硬枝扦插生根的影响及扦插生根与体内营养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以1年生喜树枝条为材料,从基质种类、插穗部位、长度及粗度、ABT与NAA浓度等方面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生根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喜树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3种营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泥炭土中插穗生根率最高,达96.67%; 选用1年生实生苗下部插穗的成活率最高,为97.33%; 粗度为0.6~0.9 cm、长度为10.0~15.0 cm的插穗,更利于生根。沙藏过的喜树插穗生根率高于不沙藏枝条。质量浓度为250 mg/L的ABT处理插穗效果最好,生根率达86.67%。硬枝扦插的喜树插穗是以皮部生根为主,兼有部分愈伤组织生根。生根过程中插穗基部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急剧下降后升高和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淀粉含量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与前两者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喜树碱是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的一种次生代谢物,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在喜树体内的合成和积累受遗传和环境因子的影响。笔者在人工气候室中研究了温度对当年生喜树苗生长及叶片喜树碱合成的影响。试验设置了3种昼/夜(白天6:00至18:00,夜间18:00至次日6:00)温度处理,分别为30 ℃/25℃(T1)、35 ℃/30 ℃(T2)和40 ℃/35 ℃(T3)。结果表明:T3温度条件下,喜树有最高的生物量,T2处理有利于喜树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而T3处理则有利于喜树根和茎的生物量积累。T2处理促进了喜树叶片内可溶性糖的积累,降低了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而T1和T3处理则提高了叶片色氨酸脱羧酶(TDC)的活性; T2处理下喜树碱含量和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最高。试验期间喜树碱含量(产量)的变化趋势与TDC活性的变化不一致。综合认为,适宜的温度条件(T2)有利于喜树体内喜树碱的生物合成与积累,喜树碱在喜树体内的生物合成和积累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同时测定喜树叶片中喜树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不同生长季节喜树嫩叶和成熟叶中喜树碱及10-羟基喜树碱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一年的生长期内,喜树嫩叶中喜树碱的含量变化为一双峰曲线,分别在7月和9月达到峰值,其中7月的含量最高;成熟叶中喜树碱的含量持续下降;在生长过程中,喜树叶片中喜树碱和10-羟基喜树碱的含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同时测定喜树叶片中喜树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sinochrom ODS C18分析柱(250 mm×4.6 mm BP,5.0μm),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6 nm,梯度洗脱程序为:在前6 min流动相甲醇-水的体积比由40%线性增加至50%,并保持恒定2 min,在随后的32 min甲醇-水的体积比线性增至70%,在40 min时停止该程序.喜树碱在低、中、高3个量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6%,100.3%,99.97%。10-羟基喜树碱在低、中、高3个量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7%,99.88%,100.4%。对不同季节的喜树嫩叶和成熟叶进行了喜树碱和10-羟基喜树碱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喜树碱和10-羟基喜树碱的含量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川中丘陵区的主要防护林分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由于密度过大、树种单一,严重影响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加上该区域土壤类型大多为紫色土,土层瘠薄、肥力低下,能够适应的树种不多。探明川中丘陵区带状补植的4种乡土阔叶树种[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香椿(Toona sinensis)]的细根性状特征,了解它们对地下资源利用策略的种间差异,为该区域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改造的人工柏木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对补植的林龄为7 a的4种乡土阔叶树——桤木、喜树、香樟、香椿,各选取5株长势均匀、良好的植株,采用“全株挖掘法”挖取其根系,研究其细根(直径<2 mm)的生物量、形态以及分支结构等性状特征。【结果】①桤木细根的生物量密度为(0.156±0.030) kg/m3,分别是喜树、香樟和香椿的15.67、11.72和4.61倍。桤木、喜树、香樟、香椿的细根表面积密度分别是0.99、0.45、0.68和1.13 m2/m3;根长密度分别是110.33、10.58、26.64和97.56 m/m3。②4种阔叶树细根的平均直径大小依次为喜树(1.67 mm)>香樟(1.06 mm)>香椿(0.77 mm) > 桤木(0.73 mm)。桤木、喜树、香樟、香椿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分别是62.54、49.31、81.53、287.50 cm/g和13.58、25.61、27.35、83.15 cm2/g。桤木的根组织密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树种(df=3, F=360.726, P<0.05)。③桤木的比根尖数、根尖密度、分枝密度分别为1 056个/g、2.37个/cm、2.65个/cm,均明显高于喜树、香樟、香椿3个阔叶树种(df=3,F=391.659,P<0.01;df=3,F=103.857, P<0.05;df=3,F=104.617, P<0.05)。④桤木细根中全氮含量分别比喜树、香樟、香椿高33.27%、88.65%、21.93%。香椿的全碳、全磷、全钾储量在4种树种中均最高。【结论】在带状采伐的前几年,由于采伐带内阳光充足,作为阳性树种的桤木和香椿,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细根生物量密度较大。另一方面,改造初期,由于土层瘠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作为浅根性树种的桤木和香椿,通过增加水平根系的分支来获取更多的土壤空间从而吸收更多的营养,而香樟和喜树则通过增加细根直径和垂直深度来获取土壤空间,提高获取营养的能力。由此可见,川中丘陵区的4种阔叶树的细根性状具有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资源获取策略。  相似文献   

14.
喜树碱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喜树碱是我国特有植物喜树中所含的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采用索氏回流提取、超声提取、碱法提取对喜树叶中喜树碱(CPT)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取喜树碱的最佳方法为,用95%的乙醇索氏回流提取6 h,样品不做任何处理.  相似文献   

15.
喜树愈伤组织诱导及喜树碱的产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喜树碱是继紫杉醇后又一很有发展前途的植物性抗癌药。利用喜树的幼叶为外植体诱导出喜树愈伤组织,在SH培养基上(附加5mg/L的NAA及0.2mg/L的6-BA,30g/L的蔗糖)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有根的分化,用TLC法能鉴定其中含有喜树碱,用HPLC法确定其喜树碱的含量最高可达到0.00245%,为原植株的1/20。在Hela细胞的抗癌实验中,喜树愈伤组织乙醇提取物表现出较强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喜树成熟叶的表皮细胞、气孔器、表皮毛形态,以及上、下表皮细胞外壁上的角质膜和蜡质纹饰.结果表明,上、下表皮层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仅下表皮有气孔分布,气孔类型属不规则类型,常可观察到两个气孔着生在一起.上、下表皮均分布有非腺性单细胞毛  相似文献   

17.
张冬艳  Yu  Fang  Bai  Fengwu  An  Lijia 《高技术通讯(英文版)》2006,12(4):446-448
The effects of initial sucrose concentration, nitrate to ammonium ratio, total N concentration and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in medium on cell growth and isocamptothecin A and B synthesis by suspension call culture of Camptotheca acuminata were investigated in 250 mL shake flasks. 30 g L^-1 sucrose concentration was beneficial to secondary metabolites synthesis. The cell growth and metabolites synthesis were also affected by the ratio of NO3^-/NH4^+ , and nitrate was tavourable for cell growth. The maximum dry weight was achieved when nitrate was used as the sole N souree. The effect of total initial N on the cell cultures was also investigated with NO3^-/NH4^+ ratio of 1 : 2. The final dry cell weight was similar throughout culture period and 50 mM initial N was favourable for secondary metabolite synthesis. 50 mM initial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facilitated both cell growth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synthesis.  相似文献   

18.
以喜树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喜树叶片置于培养基1 d以后即发生细胞分裂,叶片切口处叶肉细胞最早活化分裂,随后分裂逐渐遍及整个培养材料.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叶绿体中积累大量淀粉,产生原质体芽和原质体,是叶肉细胞脱分化过程的中间演变阶段.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线粒体、内质网分布于叶绿体及质膜周围,数量较多,内质网为粗面内质网.细胞质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逐渐减少,胞间隙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逐渐增大,为裂生型胞间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