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笔 者刚刚进入人类学殿堂学习之时 ,便听过我的导师提及过台湾的翁玲玲女士 ,对她大为赞赏。说她在2 0 0 2年南宁举行的人类学高级论坛的第一次会议上 ,身着中国传统的篮印花旗袍 ,给与会的学者们作题为《台湾妇女的身体观》报告 ,语惊四座。 2 0 0 4年 5月份的银川人类学大会上 ,笔者终于有幸见到她本人 ,先是听了她的大会发言《从“崇天”到“制天” :以槟榔为例》 ,然后又参与了我们导师对她的访谈 ,的确为她作为一个女人类学家的独特的风采所深深吸引。翁玲玲女士祖籍浙江定海 ,出生于台湾。父母 2 0世纪 50年代左右从大陆去台湾 ,父亲…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日本学者的宋代科技史研究,有以下5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时间较长,每个阶段研究重点不同;二是内容丰富,研究领域广阔;三是研究群体以科技史家、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等为主;四是三种研究方法并重,即日本考据学研究法、“唐宋变革”研究法和西方科学史研究法;五是成果显著,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开始用社会史、文化史以及考古学、人类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宋代科技史.  相似文献   

3.
 波尔研究所是“哥本哈根精神”的发源地,她因此而成为世界原子物理的研究中心、物理学家“朝拜的圣地”.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洗鼎昌也因物理学和玻尔研究所后续了一段学术情缘.  相似文献   

4.
《西藏大学学报》2013,(2):195-196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三重空间”理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这三者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总体,既相分离而又相统一。自然界不仅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还是人类赖以进行生产活动的空间,“是通过人的活动建构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空间转向”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理论变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转变学术氛围的持续努力女性人类学委员会的成立,旨在确保在人类学的大多数国际论坛中,能包容对于女性生活与经历的复杂性、矛盾性的严肃认真的学术关注与相互启发式的探讨。在1995年于北京召开的联合国妇女大会曾促使我们形成“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认识。然而,女性在社会与文化当中的整体角色的重要性仍常常未获认可,因而被认为不值得对其做严肃的社会科学探究。在女性人类学成为研究、分析与理论的主要关注焦点之前,人类学当中存在着一种有问题的男权主义倾向。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曾经盛行的偏见开始退隐并在许多学者(其中许多是女权…  相似文献   

6.
透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理论研究历程的回顾和反思,厘清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理论脉络。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的理论研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实践理论、权力理论的发展,导致了人类学理论的后结构主义转向;历史人类学、阐释人类学以及实验民族志的出现,为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迈向人民的人类学是费孝通先生1980在美国接受马凌洛夫斯基应用人类学奖时的演讲,在那个年代人们往往会把这样的题目视为“政治色彩”太浓而忽视其学术性。笔者认为在那样的场合、那样的时代,提出这样的题目是有着不平常的意义的。我记得20年前美国的一位人类学家顾定国(GergGulding)先生来中山大学访问,我问他来中国想了解什么,他说想看看费孝通先生讲的“人民的人类学”是怎么一回事。他说美国、英国有应用人类学,有发展人类学,但没有人提出人民的人类学。顾定国先生的话,其实道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世界人类学中的重要地位———一位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企业人类学的两项经典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试验和20世纪50年代的曼城工厂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反思企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探寻在全球化情境下,为了应对社会的急剧变迁,企业人类学研究的职业道德和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9.
企业人类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参与推动企业人类学发展的有美国、中国、日本等三个国家的人类学家:在美国,沃纳被称为工业人类学或组织人类学之父;在中国,费孝通先生由于最早探讨农村工业化问题,是中国企业人类学的祖师爷;在日本,中牧弘允教授是“经营人类学”之父。通过2009年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企业人类学把工业人类学、组织人类学、工商人类学、经营人类学等不同的名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人类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亦即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前沿学科。2009年,可称为国际企业人类学的元年。  相似文献   

10.
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与将社会视为一种实体的“物”这两种概念,虽对人类学的社会研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但也成为理论推展的主要障碍,成为人类学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类学家多是在“系统”这个概念上来寻求突破,80年代之后则开始设法摆脱“社会是一个物”这个概念,以获致理论的进展。大体说来,前者的努力并不成功,因为他们始终不能摆脱“社会”这个由Durkheim所创造出来的实体;而后者则重新检讨了“社会(society)”以及与之相对的“个人(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从而为人类学的社会理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北欧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维护、促进、改善、调整“关系”为核心的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理论。而这样的理论正好适用于直销行业的运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20世纪30、40年代的战争使得萧红经历了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磨难,孤独的漂泊渴望寻求精神上的皈依,以及在“客居”的环境下使得萧红对于“家”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演变的过程,认为战争中的生命体验促使她把个人情感与时代情感相统一,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30年代林耀华先生就对义序宗族进行了研究 ,80年代中期以来 ,义序的“宗族”活动渐渐恢复 ,90年代末期重新扩建的“义序黄氏宗祠”大功告成 ,为庆祝宗祠的竣工举行了一系列的宗族乡村的传统庆典。从为时 6天的庆典活动可见 ,义序这个昔日宗族乡村的“宗族”关系正在变容中进一步复生着。研究者们对现代宗族问题应该加以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综合考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视角。人类学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缺口,开启了许多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以及与不同学科的新的互动方式,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对人类世界的新的认知方式。而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对理解中国的本土艺术,建构中国的本土经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提出“中国化”口号以来,就“人类学本土化”问题举行的唯一一次专题会议——99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9~11日在广西南宁广西民族学院美丽的相思湖畔召开。这次研讨会由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联合主办、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广东民族宗教研究所协办,并得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资助。出席大会的代表来自北京、湖北、湖南、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云南、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法国、西班…  相似文献   

16.
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中出现了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二是从1996年始,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内部对话,关注少数族裔和边缘的、弱势的族群文化及文学,它对文学的认识蕴含着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两极性意识;三是2005年之后,重审了中国文化的多源性构成,提出了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的设想,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从“地方全球化”到“全球地方化”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显示出文化寻根和文化整合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17.
洪颖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1):109-110
著名的美籍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是世界公认的全能女高音歌唱家。20世纪50年代.她在歌剧领域风靡一时,被人们成为“女神”、“歌后”。掀开她魔术师一般声音的面纱;解析她极具戏剧性的角色;展现完美歌唱与形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人类学界的最后一次盛会,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4届世界大会于1998年7月26日~8月回日在美国威廉斯堡玛丽大学召开。出席这次盛会的有来自世界各大洲50多个国家的学者1500余人,18位中国人类学者出席了这次大会,并首次由中国人类学者在世界大会期间主持两个研讨会:“中国文化及其对亚洲的影响”,“下世纪初世界民族关系发展趋势。”许多外国学者到会共同研讨,交流观点,增进了友谊。一、学术活动与中国人类学家主持的两个研讨会大会期间秘书处安排了三次中型报告会:1.人类学历史;2.城市及其未来;3.种族和权利。’小型…  相似文献   

19.
女性人类学是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而在欧美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女性问题,同时将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视角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阈,试图改变以往人类学缺少女性"眼光"的重大缺陷,而将女性的生存状态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加以研究和审视。本文试图在对女性人类学进行基本介绍的情况下,对其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揭示女性人类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以期加深对女性人类学这一学科的深入了解,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女性人类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一生有50多年的岁月与编辑工作结缘.她1929年与沈从文、胡也频合办《红黑》、《人间》月刊;1931年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6年又在延安创办我党党报第一个纯文艺副刊--《红中副刊》;1941年她主编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主编《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20世纪50年代,她又先后担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20世纪80年代复出之后,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创办了全国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