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大学学报》2013,(2):195-196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三重空间”理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这三者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总体,既相分离而又相统一。自然界不仅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还是人类赖以进行生产活动的空间,“是通过人的活动建构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空间转向”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理论变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8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文化热”正以成熟和专业化为特征而掀起。在这次“文化热”中,中国人类学面对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紧迫形势,将告别独白的时代,进入国际人类学舞台,加入人类学家对白的行列。  相似文献   

3.
一、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宗旨在2000年7月于北京举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ICAES)中期会议期间,建立“儿童、青少年与童年人类学委员会”的动议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CAES)的一次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提出。2001年7月哥廷根中期会议期间,IUAES常任理事会正式批准了委员会的成立。儿童、青少年与童年人类学委员会是一个新的团体,旨在提出并升华一些导向性的理念。我们的初衷及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鼓励那种“将儿童视为积极的参与者”的儿童研究,这与此前惯常的仅仅将儿童视为“研究之物”(objectsofstudy)的做法大相径庭。换句…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现象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产生,按照荷兰人类学家皮尔森的观点.“文化”这个词。意指一个某种实体.这种实体更多具有了动词的含义,意指一个过程。因此人类产生后。所进行的劳动、交换、分配等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文化产生的根源。人类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商贸作为人类社会特定群体的活动.它的每个行为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社会成员的文化心态,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所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不是僵化地单指某种实体.而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作为与行动。是不同文化主体不断相互互动、背离的过程。这表现在闽台商贸文化上犹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张晶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99-101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核心概念,“世界体系”具有方法论性质和实体性质的双重含义。方法论性质的“世界体系”,以其整体性的分析打破了传统社会科学以主权国家为分析单位的研究范式;实体性质的“世界体系”,以其批判性的阐述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资本积累的不平等本质。因此,对“世界体系”概念的解析,是研究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前提,也是理解世界体系理论之所以成为8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虽则人类学一向给人专注研究“无文字社会”的感觉,但还是有许多人类学家致力于思考文明沧桑变迁中“书写的魔力”。在此,我愿意提出四位学者的事迹,这四人虽然不都是人类学家,但其思想对后来的人类学思考甚有启发,在人类学界引起了相当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有着长久而又复杂的历史,这似乎是为人类学后来的种种理论分野以至于学派分化种下了“祸根”。对文化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向来是人类学理论基础研究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而对于有关文化概念的讨论和辩论及其与人类学各理论分野的关系的研究,也应该是人类学思考和“再思考”、“重新把握”和“反思”的起点。本文从人类学文化概念的历史回顾出发,试图说明文化概念的发展对于人类学理论发展乃至于学术流派分野的重大影响,进而探讨在新时期条件下关于文化概念的研究对于中国人类学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迈向人民的人类学是费孝通先生1980在美国接受马凌洛夫斯基应用人类学奖时的演讲,在那个年代人们往往会把这样的题目视为“政治色彩”太浓而忽视其学术性。笔者认为在那样的场合、那样的时代,提出这样的题目是有着不平常的意义的。我记得20年前美国的一位人类学家顾定国(GergGulding)先生来中山大学访问,我问他来中国想了解什么,他说想看看费孝通先生讲的“人民的人类学”是怎么一回事。他说美国、英国有应用人类学,有发展人类学,但没有人提出人民的人类学。顾定国先生的话,其实道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世界人类学中的重要地位———一位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别对我说谎     
恐怕没人敢说:“我从来都没有说过谎”,因为这句话注定会被视为一个滑稽的弥天大谎。谎言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从孩童耳熟能详的“狼来了”、“匹诺曹”,到现代社会的“水门事件”、“拉链门”,似乎在社会生活的任何角落都可以觅到它留下的蛛丝马迹。王尔德曾撰文讽刺说:“撒谎这门艺术已经式微,或许只有律师是例外。”百年之后.谎言泛滥的程度似乎比以往更为严重。英国记者洛特就曾经把上世纪80年代称为“谎言的十年”,而美国记者布列德莱则认定:“近几年说谎似乎已如传染病般爆发,以至于我对谎言已然拥有了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Fox  M 《科技导报(北京)》1998,(4):37-39
60年代,各国农业发展均以增加产量为主要目标,基本没有考虑如何维持后继生产能力的问题,80年代中期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新构想。“可持续性”的概念虽然起源于农业,但其发展目前已大大超越了农业范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跨世纪共同的战略目标,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994年康维报告(ConwayReport)中提出了“双重绿色革命”(DoublyGreenRevolution)的概念,这是可持续农业理论的最新进展,必将对21世纪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推动“双重绿色革命”在中国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双重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1.
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社会及其社会文化变迁乃是现代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心之一。整体上来讲,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可区分为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汉人家庭家族制度、农民的心态、信仰与认同、回访等五大研究视角,形成了关于农民社会变化变迁的平衡论、新平衡论、盛衰循环论等几种理论解释。但由于长时期以来对农民文化的“落后”定位,导致对农民文化的无情肢解,相应,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家也应站好自己的立场,以有效关注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12.
将腹膜透析系统中的数量关系加以提炼,概括、抽象为数学模型。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以数学模型代替实体进行研究。此数学模塑的建立基于两点:第一点,以药物动力学方法,在腹膜透析时将机体分为三室模型。即把患者机体所有细胞合在一起视为组成内室;血浆,间质合在一起视为组成细胞外室;腹膜视为一室,可容成的一个“弹性筒”的三宝模型。以上设想并从理论上证明可把体室视为溶质不均匀分布的混合室,则尿素氮(BUN)和肌酐(Cr)可分离处理,基于“灰色系统”的数学属性,用控制  相似文献   

13.
信息     
英国人类学家凯.米尔顿的《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中译本)在中国出版英国人类学家凯.米尔顿的《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作为中国民族出版社国外人类学名著译丛的一种,其中译本2007年8月在该社出版。本书通过人类学的方法,检视了人类文化与人类生态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文化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公认的理论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分歧。通过论述社会-文化人类学对全球环境辩论所做的突出贡献,表明对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地方社会和当代全球范围两个层面认识和解释环境问题,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为一种当代…  相似文献   

14.
才贝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3):101-105
在人类学仪式理论的框架中,藏文小说文本《肩胛骨之魂》可以看作一个“阈限”仪式,从文本的“深描”和来自这个社会的成员那里可以得到这种回应。这篇小说至少承载了一种人类学的想像,通过人类学仪式理论来理解和研究这部作品,便于区别“魔幻现实主义”这种对藏族文学作品较刻板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民族志是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考察后用于书写“异文化”的主要文体,也是现代多元社会中传播不同民族形象的主要媒介。20世纪30年代后,功能主义学派的兴起使得文化研究转向了在社会现实中的功能研究。虽然各自的理论稍有区别,但马林诺夫斯基和德拉克里夫·布朗分别以自己的经典民族志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都对以往文化研究中那种企图追踪、重塑文化历史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而认为人类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对现存文化和社会的分析说明。到了格尔兹以后,则又出现了对民族志写作的符号学转向。  相似文献   

16.
早年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尚存在着局限性,此后也只是聚焦于“市民社会”批判,对“家庭”和“国家”这两个核心范畴则缺乏深入探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利用最新资料弥补了这个缺憾,消弭了唯物吏观初创阶段的空白区域,在这个理论方位上完成了自己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17.
杨庆峰 《华东科技》2009,(12):73-73
怎样认识“科技、经济与社会”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做到“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自然观点式的回答:“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由于这种回答貌似辩证式思维的假象使得很多人所接受了。但若是细细追问,却发现这种辩证式回答却无能为力,显得异常苍白。赵克博士的这本《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一书便是突破这种通常的自然观点束缚的表现,他力图抓住工业实验室这一特殊的实体来给予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企业人类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参与推动企业人类学发展的有美国、中国、日本等三个国家的人类学家:在美国,沃纳被称为工业人类学或组织人类学之父;在中国,费孝通先生由于最早探讨农村工业化问题,是中国企业人类学的祖师爷;在日本,中牧弘允教授是“经营人类学”之父。通过2009年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企业人类学把工业人类学、组织人类学、工商人类学、经营人类学等不同的名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人类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亦即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前沿学科。2009年,可称为国际企业人类学的元年。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学领域中,巨型理论与个案研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主要的困扰之一。为消除这个障碍,美国社会学家墨顿倡导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学说──中距理论,以作为沟通二者的桥梁。本文认为,在人类学中同样存在上述的困扰,故很有必要引入中距理论,以推动人类学的发展。实际上,人类学家早就将之应用于人类学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即主要探讨中距理论自诞生以来对人类学研究的一些较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康玉娇 《科技智囊》2013,(6):I0017-I0021
“欣赏式探询(AppreciativeInquiry)”,顾名思义,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发现事物。欣赏的眼光的慨念是设想每件艺术品都有它的美,而艺术就是将美的概念转换成实体的形态。而将这个概念注人到企业管理中,就是20世纪70年代戴维·库珀里德和他的同仁共同创造的“欣赏式探询”(AppreciativeInquiry)。学习型组织研究是当代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