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的一种主要生态系统,其储存碳的功能对全球碳的循环和平衡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湿地碳固存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已有一定研究,但对不同湿地恢复方式对碳固存影响的研究较薄弱,而恢复湿地的固碳功能是湿地碳研究和保护的前提。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从湿地碳固存的含义、湿地恢复与其他自然因素对碳固存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综述了湿地恢复对碳固存影响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趋势,为湿地碳固存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滨海蓝碳是指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植被固定的二氧化碳(CO2)。发展滨海蓝碳是缓解气候变暖的全球战略之一,在海岸带保护、管理和恢复中具有潜在意义。我国滨海湿地面临的人为干扰,如海堤的挤迫、富营养化和城市化等,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限制了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由于我国滨海湿地的碳储量和碳汇研究缺乏系统观测,现有估算还有很大数据缺口。因此,本文对滨海蓝碳的定义和应用、我国滨海湿地的分布现状及其储碳、固碳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并从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国家需求、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国家战略出发,提出研究我国滨海湿地储碳和碳汇能力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江中游是我国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进行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影响,长江中游湿地生态呈现恶化趋势,江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正常演化和湿地功能的发挥.必须大力加强湿地生态恢复研究,采取积极的生态恢复措施,据此,提出了长江中游湿地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湖泊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碳减排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湖泊湿地退化等限制了其碳汇功能的发挥。笔者梳理了我国湖泊湿地的退化现状与成因,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环境污染对湖泊湿地碳汇功能的影响,总结了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及增汇途径:①通过水环境修复技术去除内源和外源污染物、提升湖泊湿地水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提高湿地植物和土壤碳储量;②生物修复可直接提高植物碳储量,进而通过植源碳的输入和微生物作用等过程提高土壤/沉积物碳储量。水文修复和生境修复技术可为生物修复营造有利的水位和生境条件。未来应强化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其碳库的协同关系及机理、水质特征对湖泊湿地碳演化规律的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饱和度和碳汇计量核准系统的研究等,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湿地科学是由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融汇的边缘交叉科学,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形成演化规律及保护与利用的科学.中国湿地研究最早起步于全国范围内沼泽和泥炭资源的综合考察,目前则更多在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滨河口湿地、海岸红树林湿地等不同类型湿地方面开展了基于生态过程的研究工作,在湿地概念、湿地分类、湿地系统综合研究、湿地与全球变化、湿地恢复及工程湿地建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未来我国湿地研究还要进一步界定湿地的科学概念,建立完善的湿地学科体系;加强湿地水、土、生物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强化湿地生态水文、湿地对全球变化影响与响应、退化湿地恢复的理论、技术与途径研究;开展湿地保护、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6.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极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由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湿地退化、生态功能减弱,威胁着人类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独特的环境特征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安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环境特征和湿地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基于湿地特征功能重要性的研究多,湿地演化过程机理研究较少;湿地单因素研究较多,湿地多因素耦合研究少。结合国际国内湿地科学发展和安庆湿地研究现状,今后安庆湿地研究应侧重于气候变化与湿地响应、湿地退化与机制、湿地生态恢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极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由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湿地退化、生态功能减弱,威胁着人类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独特的环境特征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安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环境特征和湿地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基于湿地特征功能重要性的研究多,湿地演化过程机理研究较少;湿地单因素研究较多,湿地多因素耦合研究少。结合国际国内湿地科学发展和安庆湿地研究现状,今后安庆湿地研究应侧重于气候变化与湿地响应、湿地退化与机制、湿地生态恢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的供需服务研究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其供需服务的定量分析、供需匹配程度的识别及其与地形分异的关系,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汾河流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以其为研究对象集成多源数据,对汾河流域2015年产水、粮食供给、碳固存和土壤保持服务的供需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并探究其与地形位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从整体上看,汾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总量除碳固存服务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但局部区域仍存在明显赤字;2)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供需匹配程度差异明显,由高到低分别是产水服务(0.085)、土壤保持服务(0.023)、粮食供给服务(0.009)和碳固存服务(-0.012);3)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程度与地形位指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地形对研究区4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分布、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影响,但地形因素并非唯一影响因素,应结合地区具体情况进行分析;4)在不同地形位指数区间内,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程度具有不同的关系,此时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对生态保护的要求进行主要生态功能的界定,提出生态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9.
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哥伦比亚河河口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可以为中国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友好型利用的研究和开发活动提供借鉴经验,该项目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降低联邦哥伦比亚河电力系统开发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并开展哥伦比亚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研究、保护与恢复工作。哥伦比亚河流域的农业、工业以及水利开发等人类活动给哥伦比亚河下游至河口地区长达235 km的河口湿地区域以及区域内80%的潮感淡水水系带来了严重影响,表现在食物网的破坏,大型碎屑物流的减少以及供三文鱼育幼及避难的栖息地破坏等方面。恢复项目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目标:1)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控制因素,比如水利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2)保护和恢复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因素,比如重建湿地区域与主航道的连通性;3)增加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比如清除入侵物种以及恢复受威胁的盐沼湿地;4)维护和增强系统过程,比如重建食物网;5)增强鲑鱼的生态系统功能,比如增加生活史多样性,提高孵化率、增长率和成活率。为了达到以上目标,CEERP实施了一项适应性管理的一系列工程项目。本文介绍了适应性管理的一个年度中5个循环阶段:即制定战略、决策、行动、监测/研究以及评估。本文结尾处对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碳循环研究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可以了解不同类型湿地在碳源或碳汇中的作用。目前对全球湿地蓄积总量的估计,各家有异。由于湿地实际上是许多具有不同结构与功能、时间与空间属性变异极大的生态系统的集合,因此与其他大类的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碳蓄积评估变得非常困难而复杂。总体上看,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还非常薄弱。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森林的固碳能力关系到能否降低大气CO2浓度和抑制全球变暖趋势.本文在回顾森林固碳作用和碳储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提出粗浅看法:探知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通量是调控碳循环过程的必要环节和最大难题之一,样地清查、遥感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与采伐森林资源不存在绝对对立关系,以演替理论指导森林管理有利于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同时能够实现对森林资源的适度经济利用;应重视和加强对中高纬度森林枯落物碳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2002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分批次、有计划地对退化湿地实施了不同规模的淡水生态修复工程,补充了滨海湿地淡水资源,改善了湿地植被覆被及生态功能. 运用InVEST 模型和市场价值法对1989-2015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栖息地质量和物质生产)的时空变化进行定量评估,探讨了淡水恢复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的淡水恢复湿地各年代间土地利用类型有简单化趋势,呈现不同地类规模化并存的趋势,在恢复工程影响下芦苇面积明显增加. 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区的碳密度低值区逐渐减少,恢复区总碳储量先减少后增加;大部分区域栖息地质量较好,但优质栖息地的占比略微下降;平均物质生产服务价值逐年增加. 各年代间碳密度的变幅有逐渐减小趋势,表明生态系统碳储量趋于稳定;栖息地质量提升区域逐步扩大,主要集中于黄河口恢复湿地的北侧和一千二恢复湿地的南侧区域. 淡水恢复工程实施后,芦苇面积增加,维护了水鸟等动植物的生境,基本实现了生态补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正在成为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湿地在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湿地土壤是陆地上重要的有机碳库;土壤碳密度高;能够相对长期地储存碳,湿地是多种温室气体的源和汇。全球沿海湿地的分布面积大约为20.3万km^2,碳的积累速度为C(210±20)g/m^2·年,要远远高于泥炭湿地;并且沿海湿地大量存在的SO。。离子阻碍了甲烷的产生量,从而降低了甲烷的排放量。高的碳积累速率和低的甲烷排放量使沿海湿地对大气温室效应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盐城沿海滩涂芦苇沼泽地虽已列入世界重点湿地名录,但其有机碳循环及其分布特点尚未有资料报道。通过研究沿海滩涂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从微团聚体水平的有机碳转化与结合机制上研究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定机制,对于了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储存特点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为评价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湿地是地球之肾,也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同时湿地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表现出高度的脆弱性.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日渐加剧,其中,黄河中下游小浪底大坝的建设改变了黄河中下游区域水文水资源的现状,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多种干扰之下湿地的保护与恢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以河南沿黄湿地为例,从景观格局变化、水质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入手,评述人为干扰影响下湿地变化特征,探讨了湿地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湿地环境现状与保护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湿地的功能与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我国湿地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湿地恢复和保护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孙运锋 《河南科学》2012,30(7):887-889
基于保护和恢复沙河湿地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漯河市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漯河市城市综合、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位,将漯河市沙河湿地公园水资源保护与恢复作为核心环节,着力于沙河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综合研究了漯河沙河水系的水资源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保护与恢复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基于1984—2018年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核算了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除固碳服务外,研究期内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退化趋势;2)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使公园内外固碳服务与生物多样性服务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这2种服务类型在公园内呈现增加、而公园外受城市化过程持续影响呈现降低趋势;3)受降水量增加、不透水地面扩大等因素影响,公园内外的产水量与营养物输出量等均呈现增加趋势,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缓解;4)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关系,主要是产水服务与固碳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娱乐和文化服务之间,空间上在城市不透水地面周围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植硅体封存有机碳作为长期稳定的碳汇机制之一,近年来在全球碳汇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分析植硅体在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周转,计算其封存的有机碳含量,是进一步准确估算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的基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稳定固存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全面回顾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研究成果,系统论...  相似文献   

19.
广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广西滨海湿地的现状,分析广西滨海湿地近年来的退化原因,认为广西滨海湿的开垦和改造、近海污染、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入侵等,造成了广西滨海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建议尽快从完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协调经济开发和滨海湿地恢复与保护,加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的基础研究4个方面恢复和保护广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有机碳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固存与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进展及趋势,阐述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测度指标以及测定方法,指出了我国在土壤有机碳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