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年来恢复力研究在领域的拓展和定义的延伸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是近年来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创新领域的一个热点概念.恢复力作为智能城市系统的一个有价值的属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智能城市和恢复力为切入点,构建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并极具该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发对个省(市)进行分析,总结总体及局域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韧性城市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地理学和应急管理研究学术界新的热门领域。当前学界还没有形成针对中国城市的独特性构建系统、全面、可操作的韧性城市研究框架。针对韧性城市的恢复力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界定了韧性城市恢复力的内涵,分析了韧性城市在遭遇外部扰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演化机制,并提出了韧性城市恢复力演化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社会意义。为韧性城市规划和管理所强调的城市长期适应能力和智慧性提供量化评价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定量评估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构建了基于系统机能曲线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评估模型,并提出了一种量化系统韧性的方法。模型中包含公交车系统和出租车系统两个维度,并采用城市公交车服务率和出租车在线率来表征其系统机能,能够综合评估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用该方法对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的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郑州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处于中等韧性水平,且不同的恢复方案对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力均会产生影响。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描述系统从受到扰动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各个段的机能水平,从而定量计算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该方法适用于单一灾害作用情景和多种灾害耦合作用情景,可为提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应对不确定性扰动的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是我国农业旱灾的频发区,该地区的旱灾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该省农业灾害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于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意义重大.根据山东省农业系统脆弱性与灾后恢复力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一个适合本地实际的旱灾恢复力评估模型,并以历史数据为依托进行了恢复力指数的尝试性构建.结果表明,"气候"、"土地利用状况"、"农户收入"和"农业投入"4个指标是影响研究区旱灾恢复力的关键因素,旱灾恢复力在1980年~2013这30多年间总体来看比较平稳,其中1983年、1987年、1994年、1998年和2002年恢复力水平较低,1984年、1990年、1996年和2005年恢复力水平较高.根据该模型构建的恢复力指数测算结果预测得出2014年山东省旱灾综合恢复力空间分布情况为青岛市最高,聊城市最低.  相似文献   

5.
西藏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整合视角对自然、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复合系统进行研究,增强系统动态平衡能力。方法界定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及其恢复力,并对西藏7区(市)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恢复力进行了(半)定量测度。结果西藏7区(市)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差异明显,各区域系统在其适应性循环中处于不同阶段。结论研究框架在综合研究和度量人地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交通承灾体的低能见度致灾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低能见度灾害案例梳理,构建由大雾、暴雨、沙尘暴、降雪4个灾种构成的低能见度灾害致灾因子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低能见度灾害链.以灾害发生的相对频度为低能见度灾害危险性指标,编制危险性图谱,并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形成低能见度灾害类型-频度图.对低能见度灾害的空间分异及组合规律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雾和暴雨高危险性区域分别覆盖了全国高速公路的24%和18%,机场的16.6%和12.9%;其中具有4个灾种影响的低能见度致灾区域覆盖了全国38个城市和22%人口;具有3个灾种影响的致灾区域覆盖全国308个城市和57.9%人口.因此,低能见度灾害的综合评价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风险防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上海暴雨灾害的系统特征与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30年暴雨和灾害资料,对上海城市系统受暴雨灾害影响下的暴露程度和敏感性等进行了动态分析,得出了该系统受暴雨灾害的脆弱性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近30年来暴雨的数量和强度均有明显增加趋势,城市多强暴雨天气增加了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程度.低强度暴雨造成的城市水情灾害影响已很小,但极端强度暴雨仍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地面排水能力的设计和提高、旧区改造和房屋建筑标准的提高等社会系统的变迁,会影响不同暴雨类型所造成的灾害程度与脆弱性;而城市在发展中又会出现新的薄弱和危险区域.因此,必须对灾害脆弱性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汽车减振器橡胶连接件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麦弗逊悬架中橡胶连接零件对悬架系统的影响,对其动态特性进行数学建模.基于实验数据,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采用双折线恢复力模型拟合迟滞回线,将恢复力分解为1次和3次弹性恢复力、1次黏性项和双折线恢复力3个部分,基于能量法对各项参数分批进行识别.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各项系数与频率、振幅的关系曲线,并研究了频率、振幅对各项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加,阻尼系数逐渐减小;1次弹性系数随着振幅的增加而增大,3次弹性系数随着振幅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故障—风险—灾害”的统一评价学说,对9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灾害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作者不仅分析了城市“雷、水、风、火及新致灾源”五大灾害风险集合,还重点指出了现状城市灾害研究方法、减灾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并强调遵循以城市综合减灾为核心的“软与硬”相结合的规划、设计、决策框架,从而探索了系统的减灾模型论及管理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城市生命线在灾害作用下的高度敏感性和耦合放大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引入脆性熵理论对城市生命线的灾损敏感性进行研究。在界定承灾体脆弱性和灾损敏感性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生命线灾损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考虑网络节点的结构重要性和功能重要性的基础上,用网络的实际均衡熵与系统最大熵的比值建立单功能网络结构灾损敏感性指数的计算模型。从影响机理入手,对各生命线子系统之间不同作用类型进行划分,并构造相应的布尔型矩阵,利用脆性熵理论分析各生命线子系统之间的脆性关联程度,得到生命线系统整体网络结构的灾损敏感性计算模型。从质量灾损敏感性和网络结构灾损敏感性2个方面建立城市生命线的灾损敏感性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各子系统之间的脆性关联会使得城市生命线的灾损敏感性增加;在受到灾害破坏时,通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脆性关联最大,在灾后应该抢先修复。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气候灾害影响的国际韧性城市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世界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命题。梳理了韧性概念渊源和分类特征,利用Cityspace软件对国内外城市韧性研发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各个典型国家在面对气候灾害时韧性城市体系构建的相关策略和具体实践,分析得出了韧性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相关策略路径;提出了适应中国韧性城市研究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群评价指标缺少对系统遭受扰动后性能变化的全过程描述,弹性作为能够凸显系统动态变化的特有属性可以集中反映无人机群运行态势,围绕无人机群弹性概念、弹性评估方法、提升系统弹性措施3个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从自组织网络弹性概念展开,通过复杂网络对无人机群建模并进行弹性度量,分析了目前主要的弹性评估方法,同时从吸收能力和恢复能力两方面归纳网络弹性的提升措施。最后,综合无人机群弹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无人机群安全高效运行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3.
尚磊  张友志  张董寅  钟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6):11338-11348
老旧社区是城市承灾系统的关键短板,遭受雨洪灾害冲击时老旧社区的防灾能力最为薄弱,提高老旧社区雨洪韧性对于增强城市防涝应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老旧社区雨洪韧性评估指标体系,采用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建立了老旧社区雨洪韧性评估模型(PSR-BPNN),并进行模型检验和训练测试,最后以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老旧社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经学习训练,评估模型拟合优度R2接近1,误差(Mu)=1×10-7,模型精度良好;(2)20组训练集相对误差均接近于0,5组测试集平均误差为0.0935,相对误差范围为0.0086~0.2865,模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案例社区的雨洪韧性综合得分L*=0.548,在I-V级雨洪韧性等级划分中处于第Ⅱ级,社区雨洪防灾韧性较差,社区承受了较强的外部压力(P)、状态层存在诸多薄弱环节(S)、响应层为弱响应(R)。PSR-BPNN模型有助于揭示老旧社区雨洪等外部灾害韧性形成机理,研究结论对于削减社区外部压力、补齐社区设施短板和增强社区灾害响应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7个东南沿海省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量化评价了城市化品质、城市韧性和“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分析了城市化品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城市韧性在城市化品质对“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做出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7个东南沿海省市的城市化品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总体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高品质城市化和高城市韧性水平对“台风-暴雨”灾害风险起到显著减弱作用,城市韧性在城市化品质与“台风-暴雨”灾害风险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受目前城市韧性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的影响,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与生态韧性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基础设施韧性发挥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5.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以综合防灾理论研究视角,在明晰山地城市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山地城市综合防灾与空间形态、交通道路系统、生态景观系统等研究方向的关联性。结合当前山地城市灾害发生趋势,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下山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提高人居环境的健康、韧性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雨洪灾害,严重地制约了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对雨洪灾害的抵抗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城市韧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将雨洪韧性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关键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水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提出具有雨洪韧性的韧性城市建设应在进行水体间布局规划的同时,考虑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中进行增设与市政给排水结合的雨洪韧性基础设施;通过对荷兰城市、乡村空间格局、景观系统及基础设施实际案例的归纳总结,提出了雨洪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韧性概念在规划与治理层面的逐步展开,2022年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热度。从韧性城市理论研究、韧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城市应对公共事件、韧性城市提升治理水平、韧性城市建设实践等5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提出中国需要在城市层面形成完善的技术路线与政策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内容进行协调配合,对各领域的韧性建设内容进行引导,形成韧性城市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框架;同时,政府应协同企业、研究机构形成联合体,制定各领域的详细韧性规划建设标准与导则,强化规划传导体系,以应对“碳风险”的韧性建设战略为后续研究与实践的总体导向。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因其结构特征与功能特性成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城市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防灾功能,梳理总结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对于提高城市绿地的灾时避难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灾时功能分析,对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明确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方法体系。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理论研究成果展现出灾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方法体系日渐完善、方法技术不断成熟的趋势,实践方面则展现出体系建设和设施建设适用性不断提高的方向。为此,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新的绿地分类标准,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入手,调整各类型城市绿地在灾时承担的功能,构建从选址布局、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的系统化研究方法体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各类城市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其空间布局、平面形态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防灾避险功能转换可行性,构建新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9.
GIS技术由于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以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准确、真实地输出给用户,因此开发了许多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但是这些系统不同程度上存在功能不完善、全面性较差、专业模型缺乏等不足。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单击的GIS系统无法满足人们对防震信息的需求,因此开发基于网络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本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开发出一套基于WebGIS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  相似文献   

20.
GIS技术由于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以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准确、真实地输出给用户,因此开发了许多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但是这些系统不同程度上存在功能不完善、全面性较差、专业模型缺乏等不足。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单击的GIS系统无法满足人们对防震信息的需求,因此开发基于网络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本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开发出一套基于WebGIS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