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解剖一具成人女性标本,锯开颅骨取出脑时发现其动脉有多处明显的变异情况(见图1、2),列表如下:表1 脑底各段动脉管径 (单位:mm)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起始段椎动脉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左5.03.84.51.7右4.00.61.00.8  从表1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其脑动脉左侧均比右侧粗,大脑动脉环虽完整无缺如,但其右侧大脑前、后动脉起始段均极细,分别只有0.6mm和0.8mm。从走向上看,前交通动脉主要由左侧大脑前动脉形成,基底动脉走向弯曲,也主要由左侧椎动脉形成,所以一旦脑动脉出现病变而致管腔阻塞或供血不足,大脑动脉环并不能保证有效的侧支循环供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根据临床的需要和肌瓣、肌皮瓣移植手术的开展,有关肌肉血管应用解剖学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用到临床之前必须有充足的动物实验作依据,但实验动物肌肉内的血管构筑情况目前仍是个空白.本文就是针对这一实际,对三十例经铅丹油造影剂灌注的家兔,进行大体解剖,并进行软X线造影,观察动脉血管在背阔肌、后斜方肌、股薄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分支类型,分布范围,同时测量动脉主干直径,从而确定家兔八块表层肌肉内动脉血管(营养血管)构筑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 由于临床脑梗塞病人的各种样本,尤其是脑组织难于取材,且临床病人难于控制实验条件及不宜施加某些干扰因素,因此人们常利用各种实验动物,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大多数实验动物由于颅内有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很难造成脑缺血。近几年国外有文献报道长爪沙鼠Mongolian gerbil(Meriones unguiculatus)具有独特的解剖学特征,即没有联系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根据临床的需要和肌瓣,肌皮瓣移植手术的开展,有关肌肉血管应用解剖学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用到临床之前必须有充足的动物实验作依据,但实验动物肌肉内的血管构筑情况目前仍是空白,本文就是针对这一实际,对三十例经铅丹油造影剂灌注的家兔,进行大体解剖,并进行软X线造影,观察动脉血管在背阔肌,后斜方肌,股薄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分支类型,分布范围,同时测量动脉主干直径,从而确定家兔八块表层肌肉内动脉血  相似文献   

5.
经颅多谱勒对头痛头晕的诊断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对160例头痛头晕患者进行颅内动脉血流检测,结果表明139例患者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流速度异常及频谱形态改变,21例流速无异常,但双侧血流不对称.说明TCD检测结果可作为临床诊断头痛头晕等疾病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6.
由于大鼠的脑血管分布与人类酷似,因而用大鼠建立其动物模型。大鼠血管阻断法模型有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模型(4-VO)、三血管阻断再开放模型(3-VO)、二血管颈总动脉模型(2-VO)及大脑中动脉模型(MCAO)。血管内栓塞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有颈内动脉注射微小栓子模型、舌下静脉注入铁粉模型及左心室注射液体石蜡模型。另外还有光化学诱导模型及血管性痴呆自发模型。  相似文献   

7.
利用核磁共振图像以及CAD、CAE软件建立大脑Willis环有限元模型,视血液为不可压缩牛顿粘性流体,视血管为弹性体.通过ANSYS-CFX软件对正常情况与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时的Willis环分别进行了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前交通动脉部分的血流随狭窄程度增大呈增大趋势,血管应力集中位置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位置相一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鼠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的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选择昆明白、BABL/C、C57BL/6J小鼠,从颈总动脉插入线栓,可逆地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通过神经功能评分、TCC染色、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线栓阻塞右侧大脑中动脉1h后再灌注24h,多数小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异常;TTC染色可见苍白梗死区;HE染色和尼氏染色发现典型的缺血性表现。BABL/C小鼠大脑损伤最为明显,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脑组织百分比与昆明白、C57BL/6J小鼠相比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的线栓法易于操作,可以成功地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45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排除合并中风或中风历史、糖尿病及其他颅内疾病患者。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动脉异常作为反映颅内动脉病变的指标,观察年龄、高血压病程、血脂代谢和血尿酸水平对颅内动脉病变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总颅内动脉异常率和血速增快率(20 14%,13 50%)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3 34%,7 48%,各P<0 001),而两组间血速减慢率无差别。老年组各单一动脉异常率均较非老年组高,其中大脑中动脉、椎动脉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5)。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总颅内动脉异常率及颈内动脉系各动脉异常率明显增加(各P<0 01),但椎基底动脉系各动脉异常率增加不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甘油三脂(OR3 398,95%CI:1 211-7 831)、高血压病程(OR1 671,95%CI:1 063-3 327)、年龄(OR1 235,95%CI:1 023-1 640)和高血压病人颅内动脉异常密切相关(各P<0 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程和甘油三脂是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在100侧成人脑标本上观察了脉络膜前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分支分布。对50~70岁脑标本的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做了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颈内动员脉壁呈现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者占88.3%,与颈内动脉相对应的脉络膜前动脉阻塞者二例占3.8%,管壁增厚,管腔缩小者4例占6.7%。提示:年龄60岁以上,出现下明原因视野缺损,脉络膜前动脉阻塞或狭窄的可能不能除外。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江豚的心脏,主动脉弓和头颈部的动脉,并与多种齿鲸相比较。与陆生哺乳类相比:江豚的心尖偏右,江豚左、右头臂动脉干的直径差别很大,右胸后动脉由右头臂动脉干发出;无椎动脉,颈内动脉退化,颈外动脉明显粗大;无明显的颈动脉窦结构;左、右舌动脉分支为3支和2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猪头颈部的动脉解剖学特点,探讨在人脑动静脉畸形(AVM)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对6头家猪进行头颈部血管造影和解剖,观察解剖学特点。结果猪的颈总动脉干起自头臂干,然后发出双侧颈总动脉,后者发出咽升动脉和颈外动脉。左侧椎动脉起自左锁骨下动脉,右侧椎动脉为肋颈干的延续。椎动脉与枕动脉、颅内的脑动脉之间也存在着吻合。结论根据猪脑动脉解剖学特点,可以建立AVM模型,用于研究其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及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和介入神经放射学医生培训。但是,在模拟AVM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猪AVM模型还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发病情况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CAA的相关性。方法:对17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CAA组患者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9.2%,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性相关;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Hhcy)不稳定斑块率(50%)大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不稳定斑块率(28.9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患者Hhcy率(46.28%)大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Hhcy率(27.5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Hhcy是CAA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与对照组(静脉滴注尿激酶)30例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提示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而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对早发现、早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硬化的意义.方法采用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L5-12MH2纵横切面法,对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改变的检测.结果①该方法能准确明晰颈动脉不同部位的血流参数;②2/3患者有颈动脉1支或多支血管内膜-中层不同程度增厚,主要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部和双侧颈总动脉;2/3以上患者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最易形成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部,其次是颈内动脉.结论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可为预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提供确切依据,并能准确地给予定位和定性,评价其病变程度.故超声是早发现、早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硬化以及定位、定性的有效手段,将其应用于普查和筛查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手厥阴经电刺激对急性颅脑损伤早期促醒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昏迷患者5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电刺激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手厥阴经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电刺激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G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电刺激组的GC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厥阴经电刺激可显著提高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昏迷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患者的早期促醒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人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鸟类心脏的血供情况,用血管铸型和组织透明方法观察了研究了灰鹤(Grus grus)心脏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灰鹤心脏左冠状动脉分为前降支和旋支,前降支又依次分山动脉圆锥支,前室间隔支和左缘支,前室间隔支分布于空间隔前1/2部,左缘支主要分支分布于左室侧壁,前降支主干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旋支分布于左心室的隔壁及左心房等处。右冠状动脉沿途分出后室间隔支和右室前支及右缘支,其主干延续为右室后支,后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后1/2部,右室前支分布于右心室前壁,右缘支分布于心右缘壁,右室后支分支分布于合心室的隔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