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在分析大牛地气田低渗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储层改造现状和改造难点提出了转向酸酸压技术。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分析了转向酸体系的转向机理,通过流变性能、酸岩反应动力学、转向性能及破胶性能实验分析了转向酸体系的综合性能,最后在A 井试验应用了转向酸酸压工艺,取得了大牛地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勘探开发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针对酸压液体一系列技术难点进行了胶凝剂、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和助排剂等的优选,通过室内实验对液体体系复配和性能评价研究,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普光气田深层、高温、孔隙-裂缝性储层酸压改造的耐温抗硫、低伤害、低摩阻的酸压体系,满足普光气田储层特点及酸压配液、大排量施工的工艺要求,具有良好的储层改造效果。该体系成功应用于普光气田303-3等22口井,增产纯天然气3.5×108m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四段碳酸盐岩储层溶蚀孔、缝、洞发育,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具有埋藏深、高温、高压、强非均质性、高含H_2S、CO_2等酸性气体的特点,对现有储层改造工艺技术提出了挑战。大斜度井/水平井储层改造的关键是长改造井段酸液布置和酸蚀裂缝深穿透沟通储层天然缝洞系统。根据储层地质及地应力分布特征,优化并形成了大斜度井/水平井机械分层分段改造工艺,纵横向上层间或段间物性差异大的裸眼完成井,采用封隔器实现分段改造;层内或段内物性差异大的射孔完成井,采用可降解暂堵材料实现分层改造。天然缝洞发育的裂缝-孔洞型储层采用缓速酸酸压技术疏通天然缝洞系统,对于裂缝-孔隙型及孔隙型储层,采用前置液酸压技术形成深穿透酸蚀裂缝沟通孤立的天然缝洞系统,形成的两种大斜度井水平井酸压技术现场试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储层改造效果;探索了滑溜水+自生酸+胶凝酸的复杂缝网酸压工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储层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鹏  廖桂军  邓新光  胡海燕  赵琦  王举粉 《科技资讯》2012,(13):72+74-72,74
牛东1井是华北油田2011年在冀中地区部署的一口重点风险探井,井深6027m是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在环渤海湾地区已钻探最深井。该井情况复杂,温度高,井段大,施工压力高,实施储层改造风险大。针对这些技术难题,采用多级注入闭合酸压工艺,优化压裂液,酸液体系,成功完成对该井储层改造,取得日产气56.25万立方米、油642.91m3的佳绩。多级注入闭合酸压工艺在牛东1井的成功应用,为此类超深井的碳酸盐岩储层措施改造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甜菜碱类变黏分流酸的流变性及变黏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理论,研制一种性能优良的甜菜碱类变黏分流酸,分析其胶束结构特点和变黏性能,考察剪切速率对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质量分数、pH值和不同温度下变黏分流酸流变性的影响,探讨pH值对胶束结构的影响,得出变黏分流酸的变黏机制.结果表明: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在10 %HCl中为球型胶束,在5% HCl中为球型棒型过渡类型和棒状胶束,在2% HCl中为蠕虫状胶束;变黏分流酸随着酸液质量分数降低表观黏度逐渐增加,当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质量分数大于临界胶束浓度(w_cmc)时,变黏分流酸增黏后具有剪切稀释的黏弹流体特点;变黏分流酸在酸化过程中压力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发生液流转向进入中低渗层,对储层无伤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五1水平井岩心的分析,发现其含有大量的Si O2、Ca Si O3·H2O、Ca Mg2Cl·(H2O)12、Ca Al2O5等黏土矿物,其酸压后易导致酸渣沉积堵塞溶蚀孔道,影响酸化效果。在酸压用常规酸液中加入混悬剂(实验室合成)和分散剂(1831),研发出一种新型高效悬浮酸。实验结果表明,该悬浮酸可大大降低酸渣粒度,防止其絮凝抱团。悬浮酸残酸液可将酸渣稳定悬浮4 h而不沉淀和絮凝,并且该残酸液黏度较小,有利于酸压后返排。该悬浮酸添加剂与其它酸化助剂(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助排剂等)配伍性良好,目前已在姬塬长9储层成功酸化11口井,增产效果明显,出水率下降,说明该体系适合用于姬塬长9储层酸化改造。  相似文献   

7.
 酸压后的残酸与原油混合形成的乳状液会增加泵、管柱的载荷,也容易造成管柱腐蚀结蜡等,给实际生产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酸压后的开井试产前尽量让残酸与原油混合形成的乳状液破乳,将水分脱出。为测定残酸与原油混合形成的乳状液的破乳效果,确定破乳时间,针对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胶凝酸、冻胶酸、变黏酸体系,进行这3 种酸液体系不同浓度残酸与原油混合形成的乳状液的破乳室内评价研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破乳效果胶凝酸>冻胶酸>变黏酸,在模拟井底温度(90℃)时,胶凝酸残酸原油乳状液破乳脱水率达到98%以上;酸液浓度越低,越有利于破乳,变黏酸的这项特性尤为突出;时间越长破乳效果越好,但在90 min 时达到基本破乳;在高温条件下残酸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破乳快,脱水率高。但随着开井试采,地层原油由储层流动到井口,温度降低,脱水率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8.
TH变粘酸酸液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裴少婧  金志鹏 《河南科学》2004,22(6):786-788
TH变粘酸在低渗透碳酸盐储层酸压施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实验方法,把TH变粘酸的各种性能与传统的胶凝酸酸压作了对比,提出了TH变粘酸的最佳施工方案。现场试验表明,采用变粘酸体系施工。裂缝长度较胶凝酸体系施工增加一倍,滤失系数及酸液滤失量减少约50%,增产效果在胶凝酸基础上提高了2.5倍。与常规胶凝酸相比,研制的TH变粘酸表现出明显的残酸增粘性能和较高的粘度。  相似文献   

9.
在自转向酸酸化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实验所用酸液体系从增黏性能、破胶性能和转向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实验发现,残酸在80℃时黏度可达到1 128.2 mPa·s,具有良好的封堵增黏性能;5%的乙二醇可使残酸黏度降至2 mPa·s,破胶效果好。通过岩心流动实验分别对常规酸和自转向酸在地层中的反应流动进行模拟,绘制了水驱-酸化-水驱全压降曲线。单岩心流动实验表明,自转向酸对于较高渗透率岩心的处理效果优于常规酸液,而对于较低渗岩心改造效果不明显。双岩心流动实验发现,对于不同渗透率差异倍数的两块岩心,自转向酸对于其中的低渗岩心改造效果要好于常规酸,然而随着渗透率极差进一步增大,自转向酸增黏改造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10.
掺稀降黏是实现稠油、超稠油开采的重要井筒降黏工艺。基于对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工艺的研究和文献调研,综述了稀稠油配伍性、掺稀比、掺稀温度、掺稀深度等工艺条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的影响,对掺稀降黏工艺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深入认识掺稀降黏工艺,为保障现场生产和提升开采效益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前酸压是国内油田针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手段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而胶凝酸是最常用的酸化压裂液之一。合适的酸液浓度不仅能取得很好的增产效果,也能较好的降低经济成本。针对利用室内实验研究胶凝酸不同浓度对酸岩反应速率、滤失速率、酸蚀后导流能力的影响,并利用Fracpro PT软件模拟,通过实验手段来进行研究分析酸液浓度对酸压改造形成的影响,通过优化酸压施工设计方案来寻找最优酸液浓度提高酸压施工效果,对以后的压裂设计和现场施工都有着更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16井是部署在苏桥油气田苏桥西潜山构造的一口老井,属一级风险重点井,完钻井深4720 m。该井情况复杂,温度高,已射孔层段多,施工压力高,实施储层改造风险大。针对这些技术难题,采用清洁酸投球分层酸压工艺技术,优化压裂液、酸液体系,成功完成对该井储层改造,取得日产气19000 m3的佳绩。清洁酸投球酸压工艺技术在苏16井的成功应用,为此类深井的碳酸盐岩储层措施改造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如何对致密裂缝性碳酸盐岩气藏进行有效开发,并使其稳产、高产一直是业界难题。针对这一难题,通过借鉴国外致密油气成功开发的一些研究成果,国内率先提出了针对致密裂缝性碳酸盐岩气藏的体积酸压工艺,经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简要阐述了体积酸压的缝网形成机理,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藏实施体积酸压的可能性;通过岩石脆性评价、裂缝发育及水平主应力差测试、原地应力方位与天然裂缝方位测定、裂缝潜在力学活动性预测、酸岩反应及酸液滤失实验,综合分析了目标气藏实施体积酸压的可行性;并结合现场应用简要阐述了实施体积酸压的原则和思路。最后,针对目前体积酸压实践给出了相关施工建议。该研究成果将推动致密油气藏体积酸压设计理论的发展,加快体积酸压工艺和材料研发速度,提升碳酸盐岩致密油气藏体积酸压优化设计水平,为今后致密油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与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青海油田花土沟和尕斯区块储层多为薄互层,且层数多,跨度大,纵向非均质性严重,泥质含量较高等特征,为了消除储层突出的层间和层内矛盾,有效地改造油层,获得更好的产吸液剖面,通过室内实验形成并评价了以土酸为主体酸的自转向酸体系。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增黏能力,能有效实现暂堵转向的目的,并且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流变性,与地层原油接触后能迅速破胶加快酸液返排。现场试验表明,土酸自转向酸酸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缝洞型储层酸压改造纤维暂堵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大型复合酸压过程中液体滤失严重的现象,现场提出了纤维暂堵技术。实验利用高温高压酸岩反应流动仪,进行裂缝型储层纤维暂堵性能室内评价。测得不同纤维浓度、长度和不同温度下的定排量最大驱替压差和暂堵时间,研究了温度对纤维降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纤维浓度越大,形成滤饼的承压能力越强,最大驱替压差和暂堵时间越大;较长纤维易缠绕架桥形成滤网,增大渗流阻力,从而增大最大驱替压差和暂堵时间;温度升高,纤维降解速率增快,滤饼致密性降低,最大驱替压差和暂堵时间减小。实验结果对塔河缝洞型油田酸压改造、酸压设计及现场施工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档双点粘合衬与全毛(毛涤)面料的配伍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着重阐述双点粘合衬的原理及服用性能。通过比较实验,将目前服装行业普遍应用的粉点粘合衬与双点粘合衬进行对比,证实了双点合衬作为高档粘合衬在与全毛面料和毛涤面料配伍方面的优势性。同时对双点粘合衬在使用过程中的压烫条件的控制加以阐述,力求做到配伍的合理性和最佳性。  相似文献   

17.
孔细根 《吉安师专学报》2003,24(Z1):290-291
阐述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念、目的与模式.在教学中进行了指导学生在验证性实验中装置改造的探究,指导学生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  相似文献   

18.
高温地面交联酸体系研究及其现场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文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8):2190-2192,2197
为满足高温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改造需要,开发出了耐温150℃的高温地面交联酸体系,该酸液体系具有高温下黏度高、滤失低、摩阻低、易泵送、酸岩反应速度慢、易返排、流变性好等一系列优点。通过地面交联酸(复合)酸压,可实现酸液深穿透、提高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目的。该体系在塔河油田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温深井储层酸压改造如何造成足够长的动态裂缝,如何有效延缓高温条件下酸岩反应速度,使得活性酸尽可能深入地层深部,实现深度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的难点之一。固体酸是一种新型酸化材料,正常状态下呈非活性,激活后可分解出具有强氧化性的HNO3。针对目前国内外对固体酸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尚存在的问题,对固体酸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对固体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定的置放技术,固体酸可有效延缓与碳酸盐岩的反应,具有与盐酸相同的溶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重要的大型增产改造措施,酸压中,准确预测酸液作用距离对酸压设计至关重要,其决定酸压改造范围、影响酸压目标缝长设定及酸压效果预测。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基质较致密,天然裂缝所在区域渗透率很高,酸液滤失严重。目前各种酸压模型假设裂缝面上渗透率均匀分布,也不能考虑天然裂缝对滤失的影响,这些模型预测的酸液作用距离较长,酸压设计缺乏可靠的模拟模型。针对该问题,本文进行了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基于地质统计规律建立人工裂缝面上渗透率分布模型、天然裂缝分布模型,并基于地质统计参数生成裂缝面上渗透率及天然裂缝分布;然后建立酸液流动、酸液滤失、酸岩反应数学、粗糙酸蚀裂缝表面形成过程模拟模型;再将以上模型耦合求解,形成酸压模拟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广泛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天然裂缝参数对酸液作用距离、酸蚀裂缝表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天然裂缝对活酸作用距离和酸蚀裂缝表面影响显著,考虑天然裂缝时,其作用距离显著低于常规模型预测的距离,酸蚀裂缝表面更粗糙;裂缝型储层酸压设计中,天然裂缝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新模型预测的酸液作用更合理。该研究为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压设计提供了更可靠模拟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