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和大武汉旅游产业集群、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和西翼旅游产业集群三个副圈的思路,最后阐述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旅游产业是由一组关联性、互补性较强的产业所构成的产业群,涵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众多行业。正是因为旅游产业本身具备了产业集群的特征,而且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旅游产业比其他产业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核心吸引层即旅游资源产业;要素供应层即旅游要素产业;辅助供应层即旅游相关产业。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集群内企业的成本优势、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优势、集群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优势和有利于区域旅游品牌的树立和区域营销优势的形成。文章在进行资源条件、基础设施和空间集群度分析的基础上,对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出该地区旅游产业虽然构建了集群的构想,但是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和旅游职业人员素质还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带动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企业少,且彼此之间内在联系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虽然某些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却存在“聚”而不“群”现象,专门化程度低,产业关联度弱,产业集聚的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笔者提出该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为吐鲁番旅游产业创造竞争优势,改变缺乏吸引力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又可以提供成本优势,“集群品牌”的树立将成为吐鲁番旅游产业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由此使集群内企业的营销成本和流通成本大大降低。具体措施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是吐鲁番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前提;打出具有创新和与时俱进的产品、个性化特色突出的品牌才能继续走向繁荣;通过分析笔者得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符合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适应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增强产业竞争力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刘巍 《科技信息》2010,(35):I0209-I0209,I0211
在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仅能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区域提升旅游品牌,同时也是广大中小旅游企业的要求。文章提出了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环境,培育旅游产业价值链节点,并不断延伸价值链是旅游产业实现集聚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钻石模型分析滁州市旅游业集聚要素、产业支撑、需求条件和竞争力区位熵指标变化情况,并通过EG两步法检验要素、产业支撑和需求条件与集聚竞争力的协整关系.研究表明:(1)滁州市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滁州市旅游业集聚要素对集聚竞争力具有长期稳定关系,且质量的提升更优于数量的增长;(3)滁州市旅游业集聚产业支撑对竞争力具有较强长期稳定关系,且餐饮业对竞争力支撑最大,交通业最低,宾馆和零售低于平均水平;(4)滁州市旅游业需求条件对集聚竞争力不具有长期稳定关系,旅游人次对于旅游收入的带动低于全省水平,人均旅游消费较低.并从发展机遇和政府行为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集群既是一种旅游经济集聚现象,又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界的关注.本文试图以福建省为例,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围绕旅游产业集群作为旅游经济集聚现象和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方面对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有益的剖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王雪松  荣梅 《科技信息》2012,(36):4+6-4,6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世界各国巩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武器。本文主要运用区位熵方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作者运用H指数分析了1998-2007年10年间浙江省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时间演变规律;基于区位熵建立了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分类矩阵,评价了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在浙江各市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0年来浙江省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不断降低,省内大多数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度和竞争力都不强.据此,提出了提高浙江省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哈佛大学的波特(Michae1E.Poter)教授针对国家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产业集群理论。一个产业集群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就形成了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内的企业具有紧密交织的网络,互相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能够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的各种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个产业集群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就形成了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内的企业具有紧密交织的网络,互相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能够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的各种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内外一些学者通过对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对于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以赤峰市为考察对象,测算其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并分析旅游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效应,以期达到推进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对策建议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是旅游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源泉.分析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子,构建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张家界市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虽然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经济是近年的事情,但其进展迅速,有关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数量迅速增加,研究的领域迅速细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探讨越来越注重切合实际。学者们借鉴产业集群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结合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从概念、分类、特征、形成机制、竞争优势、竞争力、集聚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主题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专题和案例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够系统,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对案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大鲵产业集群竞争力测度的AHP-GEMS模型,该模型包括四因素对,涵盖八要素.设计了大鲵资源量等34项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GEMS模型对大鲵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定量化测度与评价.以张家界市大鲵产业为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张家界市大鲵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评分为582.55,处于国家一般水平,具有本国范围内较强的集群竞争优势;但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存在国内外市场不足、精深加工产业链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与教育水平偏低、产业所在地交通与通讯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国内与国际市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融合、产业与全域旅游建设融合、产业发展改革与创新融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内涵,并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产业资本吸引力优势以及区域营销优势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我国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集群与其利益相关者政府博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政府作为集群的管理部门,是其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笔者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与政府的关系,并从研究旅游集群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分析入手研究了旅游集群与政府的博弈情况,最后针对我国旅游集群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新思维。根据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产业生态链的理论为依据,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与模式,并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实现旅游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如何科学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迈进,提高河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是河南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对提升河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沈阳是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具有发展工业经济优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沈阳工业竞争力大大下降,发展工业经济的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本文利用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基本分析指标,对比沈阳以及同级城市工业产业总体竞争力的基本情况,分析沈阳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工业产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提高沈阳工业竞争力与发展“混合”工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以产业集群发展经济是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径。产业集群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经济组织形式。培育发展冶金、机械装备、玩具、电力、生物制药、铝箔、特色旅游等产业集群是韶关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政府要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编制、职能转变、加大投入等方面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营造环境。同时,抓好园区建设、人才供给、服务支持等为产业集群的培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