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北方晚新生代红层沉积及其发育,但对其成因尚不清楚.通过籍由分子标志化合物中的正构烷烃对天水盆地新近系红土的成因进行探讨表明:天水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C14-C33,正构烷烃的主峰碳主要集中于低碳的nC16、nC18,高碳峰主要集中于nC25与nC26.nC27/nC31、nC31/nC17、Paq等参数的综合分析表明天水盆地新近系红色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水生来源组份,推测它们可能系滨浅湖沉积物经后期改造而成,天水盆地新近系红层可能为水成起因.  相似文献   

2.
研究四川盆地阆中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三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通过对须三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热演化程度、烃源岩平面展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结果显示:(1)须三段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普遍大于1%,有机质丰度高,为好的烃源岩;(2)有机质类型以腐殖型(Ⅲ型)为主,部分为腐泥-腐殖型(Ⅱ_2型),热演化程度高,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3)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具单峰型和前低后高的双峰形态,为混合型物源输入;(4)沉积环境主要为还原-弱氧化环境。烃源岩厚度为50~110m,有机碳质量分数4%,生烃强度在(6~12)×10~8 m~3/km~2。阆中南部地区须三段具备形成工业气藏的烃源条件。  相似文献   

3.
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的主力烃源岩是淘淇河组,属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和Ⅲ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烃源岩抽提物生物标记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型烷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正构烷烃呈单峰型分布,nC23、nC27、nC29为主峰碳,重烃组分占有绝对优势,OEP值为1.04 ~3.76,具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Pr/Ph比值为0.49 ~2.31,多数接近于1,姥鲛烷和植烷优势不明显.萜烷主要为五环三萜烷,以C30藿烷和C31升藿烷丰度最高,其次是C29降藿烷和Tm;甾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规则甾烷C27、C28和C29,ααα20RC27、C28和C29甾烷多数呈不对称的“V”形分布,C29> C27>C28.甾萜烷分布特征反映了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淘淇河组烃源岩的原始有机母质构成中既有丰富的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又有一定比例的陆生高等植物混合输入,其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4.
塔北轮南地区油气成因与成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塔里木轮南地区不同层位、不同部位原油烃类化学组成的剖析 ,认为该区原油至少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 ,可能存在多成藏期次 .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化学组成与分布均一 ,其与轮南中西部断垒、桑塔木断垒西部奥陶系原油性质极为接近 ,以低分子量正构烷烃占优势 ,重排补身烷与重排甾烷、三环萜烷及Ts不甚发育 ,C2 3 三环萜烷为主峰 ,相对低值C2 7/C2 9甾烷等为特征 (第I类 ) ,奥陶系原油还具有中性氮化合物含量高的特征 ;以两断垒带东部石炭系、奥陶系为代表的原油以高值饱芳比、正构烷烃主峰碳后移、高含量C15 重排倍半萜与重排甾烷、低含量中性氮化合物、C2 0 三环萜烷为主峰、相对高值C2 7/C2 9甾烷、甾烷 /藿烷、Ts/ (Ts+Tm)、三环萜 /五环萜值等为特征 (第Ⅱ类 ) .轮南地区原油类型不同由主系油源不同所致 .烃类与非烃类运移指标反映奥陶系、石炭系原油具有自西而东的运移趋势 ;三叠系原油具有不太明显的由北而南的运移趋势 .烃类指标反映三叠系、侏罗系与同类型奥陶系原油间的运移分馏效应不太明显 ,其可能来自相同的烃源岩但成烃与成藏期不同  相似文献   

5.
歧口凹陷西南缘是岩性油气藏发育区,近年来在沙一下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中勘探持续获得工业性油气流,显示出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成为大港探区重要的勘探和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沙一下亚段原油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系统研究了原油的地球化学和原油及族组成碳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原油正构烷烃系列的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2)~nC_(34),且呈单峰分布,主峰碳为C_(18)~C_(23),强姥鲛烷优势,Pr/Ph为0.33~0.67,伽马蜡烷含量高,TsTm,甾烷呈"L"型分布,αββ规则甾烷含量较低,原油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为-27.3‰~-29‰,生源构成可能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为主,母源形成环境为咸化湖相还原环境,成熟度较低,属于典型的低熟油。油源对比表明,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一下亚段低熟烃源岩,多为自生自储型油藏。  相似文献   

6.
开鲁盆地奈曼凹陷奈1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奈曼凹陷奈1区块源岩与原油的族组分、饱和烃GC-MS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奈曼凹陷奈1区块源岩与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且进行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油与九下段源岩的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峰形呈双峰态,主峰碳为nC23,次主峰碳为C17,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w(Pr)/w(Ph)分布在0.36~0.53;甾烷以规则甾烷为主,孕甾烷、升孕甾烷、重排甾烷含量偏低,规则甾烷呈"V"型分布,C29甾烷w(20S)/w(20S+20R)和w(ββ)/w(αα+ββ)分别为0.27~0.49和0.23~0.39;萜烷以C30藿烷系列为主,三环萜烷比较发育,重排甾烷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高,在原油样品中检测出含量较高的β-胡萝卜烷,w(Ts)相似文献   

7.
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的主力烃源岩是淘淇河组,属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和Ⅲ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烃源岩抽提物生物标记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型烷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正构烷烃呈单峰型分布,nC23、nC27、nC29为主峰碳,重烃组分占有绝对优势,OEP值为1.04~3.76,具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Pr/Ph比值为0.49~2.31,多数接近于1,姥鲛烷和植烷优势不明显。萜烷主要为五环三萜烷,以C30藿烷和C31升藿烷丰度最高,其次是C29降藿烷和Tm;甾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规则甾烷C27、C28和C29,ααα20RC27、C28和C29甾烷多数呈不对称的“V”形分布,C29>C27>C28。甾萜烷分布特征反映了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淘淇河组烃源岩的原始有机母质构成中既有丰富的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又有一定比例的陆生高等植物混合输入,其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8.
烃源岩和原油有机地球化学成分中的正烷烃特征与沉积环境类型有密切关系。比较典型的正烷烃分布有4 种类型:①后峰型奇碳优势正烷烃,一般内陆湖泊三角洲平原沼泽相、湖沼相正烷烃属这种类型;②前峰型奇偶优势正烷烃,一般海相和较深湖相正烷烃属这种类型;③双峰型奇偶优势正烷烃,一般海陆过渡相和内陆湖泊三角洲相正烷烃属这种类型;④偶碳优势正烷烃,一般咸水湖相或盐湖相正烷烃属这种类型。姥鲛烷/植烷( w(Pr)/w(Ph))值对于判断原始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有重要意义。根据正烷烃分布特征和姥鲛烷、植烷特征对山东济阳坳陷沙四上亚段的4 口钻井岩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正烷烃类型有①,②,④型,结合w(Pr)/ w(Ph) 值和CPI(Carbon PreferenceIndex)值进行分析,认为该地层为弱—强还原条件的内陆半咸水—咸水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潜山区域构造、断层活动期、油气生成期、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及断层封闭性特点,对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茨榆坨潜山为一典型的低位潜山构造带,其构造形态是一平行型背向传递带;储集层为太古界花岗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其发育程度受断层控制。采用原油族组成、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烷等地化参数,对牛居-长滩洼陷和茨榆坨地区的油气进行了油源对比,并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ω(甾烷C29口aααα20S)/ω(20S 20R)和ω(C29ββ)/ω(ββ αα)、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原油物性等指标,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应进行了分析,确定潜山的油气来自牛居-长滩洼陷。对油气运移通道条件与运移过程分析认为,茨东、茨西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潜山内的运移和聚集,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向茨榆坨潜山的运聚具有氧化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潜山区域构造、断层活动期、油气生成期、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及断层封闭性特点 ,对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茨榆坨潜山为一典型的低位潜山构造带 ,其构造形态是一平行型背向传递带 ;储集层为太古界花岗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 ,其发育程度受断层控制。采用原油族组成、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烷等地化参数 ,对牛居长滩洼陷和茨榆坨地区的油气进行了油源对比 ,并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w(甾烷C2 9ααα2 0S) /w(2 0S +2 0R)和w(C2 9ββ) /w(ββ +αα)、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原油物性等指标 ,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应进行了分析 ,确定潜山的油气来自牛居长滩洼陷。对油气运移通道条件与运移过程分析认为 ,茨东、茨西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潜山内的运移和聚集 ,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油气向茨榆坨潜山的运聚具有氧化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油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地化特征的研究和大量地化参数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原油δ13C,Pr/Ph和(Pr+nC17)/(Ph+nC18)以及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等参数对原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原油运移分析及其他地质特征的研究,最终确定了莫索湾地区的油源:盆参2、芳2井区油源主要为昌吉凹陷二叠系;盆5、盆6井区油源主要为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两井区交汇地带的盆4井和莫5井一带原油是混源的.  相似文献   

12.
宣南圈闭中探明了石炭系、Ch-F等大规模气藏,前景可观,但对于焦质烃的气源研究还存在争议。文章对宣南圈闭焦质烃进行碳同位素、饱合烃组分及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研究其成因和气源类型,从而最终确定其主力烃源岩。Ch-F储层焦质烃集中分布在27.54‰~29.4‰,最大相差为1.8‰,而石炭层焦质烃碳同位素集中于-26.6‰~-29.7‰之间;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模式相似,都呈单峰型分布,CH-F焦质烃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在C20附近,而石炭系黄龙组焦质烃主峰碳数在C18附近,石炭系演化程度稍高。综合认为,石炭系与Ch-F焦质烃具有同源性,天然气主要为原油高温裂解生成,认为固体焦质烃及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志留系龙马溪组泥岩,并有少量的龙潭组干酪根裂解生气的混入。  相似文献   

13.
油气不同组分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及地层中岩石、矿物选择性吸附造成的色层效应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其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为利用油气地化特征探讨油气运移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该原理对莺琼盆地崖 13 1气藏天然气甲烷δ13C1值及凝析油族组分 (烷烃、芳烃、胶质 )、C6化合物 (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 )等的相对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气藏中天然气甲烷及凝析油族组分的δ13C1值由西到东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 ;凝析油中极性相对弱的组分含量逐渐增加 ,极性相对强的组分含量逐渐降低。这表明崖13 1气藏中的油气应主要来自一号断层西侧的莺歌海盆地 ,其运移方向是由西以东。对莺琼盆地东方 1 1气藏天然气甲烷δ13C1值的研究表明 ,该气藏主要是由下覆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到浅层形成的 ,气藏中大部分天然气的垂向运移距离在 2km以上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浅油藏储层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浅油藏的主要储油层系为新近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N21)上部及上新统上油砂山组(N22)下部,为背斜构造控制的岩性层状油藏.南翼山浅油藏储层岩性主要包括:(含粉砂)藻灰岩、粉砂质(泥质)泥晶灰岩和灰质(泥质)粉砂岩.各油层一般都包括这3类储层岩性,其中以粉砂质(泥质)泥晶灰岩为主,其次为(含粉砂)藻灰岩和灰质(泥质)粉砂岩.南翼山浅油藏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溶孔、成岩缝、粒间孔、微孔隙.各油层一般都包括这四类储集空间类型,其中溶孔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南翼山浅油藏储层物性最好的为(含粉砂)藻灰岩,其次为粉砂质(泥质)泥晶灰岩和灰质(泥质)粉砂岩.南翼山浅油藏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沉积微相、断裂作用、晚期沿断裂带大气淡水的溶解作用、有机酸的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北部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问题争议大。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手段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古生界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煤层是最好的烃源岩,泥岩为差烃源岩。煤层有机碳的质量分数最高,平均值为61.32%;有机质类型好,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属于生气型源岩;有机质成熟度为0.8%~1.3%,已经进入生气高峰阶段。烃源岩生气强度为(0.1~1.3)×109m3/km2,具备为研究区天然气成藏提供物质基础的条件。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山西组总生气量大于太原组,是主要的烃源岩层系。烃源岩从侏罗纪末进入大规模生烃阶段,生烃高峰为早白垩世。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煤层是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气源岩,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变化、天然气侧向运移距离等证据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突出了研究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的原地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飞仙关组作为川东主力气层,陆续已经发现了普光、毛坝、东岳寨、渡口河等一系列大中型气藏,展示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常规的组成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该层天然气类型及成因的判别要求。通过分析烷烃气碳同位素特征,判识天然气类型、分析其成因机制。实验分析显示部分样品C_1~C_3烷烃气的碳同位素比值呈δ~(13)C_1δ~(13)C_2δ~(13)C_3分布(倒转),显示为多源、多期天然气混入。同时根据C_1/C_2+C_3与δ~(13)C_1及ln(C_1/C_2)与In(C_2/C_3)的值域变化特征,最终判断川东大多气藏以原油裂解气为主,混入一定的煤型气。川东飞仙关组古油藏于晚侏罗世沉积期,其埋藏深度介于5 300~8 200 m之间,油藏温度普遍超过150℃,油发生热裂解,生成烷烃气及沥青,持续时间大于30 Ma。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具有三套泥质油系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和生烃强度。受加里东隆升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有二次生、排烃的特征,三叠纪是主要圈闭形成期和二次生油的主峰期,大量的石油运聚至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范围内形成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随着古油藏埋深的增加,温度和压力的增高,石油裂解成天然气,古油藏自身形成气源,在原地系统形成古气藏。这一过程持续到喜马拉雅期,之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强烈隆升和剥蚀,圈闭重新调整,气藏重新分配,最终形成现今气藏。因此,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一个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过程,具有生排差异、多期运聚、早聚晚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采用PRFT法估测了四种甲基化腐植酸中各类碳的纵向弛豫时间T_1值的范围。指出利用~13C—NMR波谱进行腐植酸结构定量研究时,脉冲重复时间PR设5~10秒为宜。T_1值较小说明腐植酸的分子量较大。记录了八种甲基化腐植酸的NNE~(13)-NMR谱图,并进行了定量估算,除巩县风化煤黄腐酸有明显的醌基吸收信号外,其它各样品均无明显醌基吸收,但芳碳信号都十分明显。数据表明,芳香碳及芳香碳与脂肪碳的比例均按土壤腐植酸、泥炭腐植酸、褐煤腐植酸、无烟煤腐植酸的次序递增,而脂肪碳含量则按相同的次序递减。  相似文献   

19.
曹台变质岩潜山油气的运移与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岩潜山油藏具有油气成藏的两种特征 ,即外来的油源和裂缝性储集空间 .辽河油田曹台潜山油藏的形成与烃源岩的演化和潜山圈闭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密切相关 .在岩心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 ,利用薄片观察裂缝充填的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分析 ,结合基岩潜山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探讨了辽河大民屯凹陷曹台变质岩潜山的成藏特征 .研究表明 ,潜山西侧凹陷烃源岩于沙二期 (Es2 )成熟供烃 ;潜山圈闭在沙三期末 (Es3 )定型 ,在东营早期 (Ed)成藏 ;边界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油气以垂向运移 ,侧向注入的形式运移至潜山圈闭中 ;基岩中发育的裂缝系统为油气的储集空间 ;形成了烃源岩生烃、储集、运移和圈闭演化相互匹配良好的成藏模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