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铜离子(Cu^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机制.实验表明:Cu^2+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并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2.
用紫外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研究异鼠李素与牛血清白 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几种金属离子与异鼠李素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探讨了几种金属离子与异鼠李素结合的类型, 阐明了它们的结合产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异鼠李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主要是凭借静电引力作用结合, 异鼠李素主要以静态猝灭方式使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强度减弱. 金属离子的介入影响了异鼠李素与牛血清白蛋白 的结合, 降低了其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普利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荧光光谱法(FS)和紫外光谱法(UV)研究了普利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普利沙星猝灭BSA荧光的主要原因;求得了普利沙星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K在25℃时为1.05×105、在37℃时为6.68×104;它们之间的结合位点数n为1;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得给体与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为5.59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163.牛血清白蛋白与普利沙星分子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且结合力以静电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应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乙二胺四乙酸铁(Ⅲ)(EDTA-Fe(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DTA-Fe(Ⅲ)可以进入牛血清白蛋白的疏水腔,使蛋白质非极性区的生色基暴露于极性溶剂;EDTA-Fe(Ⅲ)通过静态猝灭的方式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EDTA-Fe(Ⅲ)与牛血清白蛋白主要以氢键和范德华力相结合.测定了EDTA-Fe(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利用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确定了牛血清白蛋白与EDTA-Fe(Ⅲ)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并使用同步荧光技术探讨了EDTA-Fe(Ⅲ)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了阿昔洛韦(ACV)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液中,发现阿昔洛韦在348 nm(λex=282 nm)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并对阿昔洛韦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在弱酸性、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均表现为静态猝灭。利用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阿昔洛韦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为1.48×10~4、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位置接近于色氨酸残基,牛血清白蛋白中色氨酸残基与阿昔洛韦分子间的距离为3.138 nm。结论根据热力学参数计算确定了阿昔洛韦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阿昔洛韦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红霉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在不同温度下求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主要为范德华力.又根据Frster理论,测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能量转移效率,相互结合距离和结合位点.进一步证明了该反应是单一静态猝灭过程,阐述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荧光光度法测定抗生素依诺沙星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铝离子对依诺沙星荧光光谱的影响,发现在pH为6.30的NaH2PO4-Na2B4O7缓冲液中铝离子对依诺沙星荧光有显著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药物制剂中依诺沙星含量的荧光光度法,方法简便快捷,线性范围为0.01~0.8μg/mL.相关系数为0.9993,回收率均在95%~105%之间,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二者相互作用时的热力学参数及检测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对其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效应,二者反应形成复合物,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方式属于静态猝灭;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主要靠静电相互作用力结合,且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二者的结合位点约为1。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Fe3+、Cu2+离子对邻氯酚红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两种金属离子分别存在时能增强邻氯酚红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作用及二者的结合作用,使体系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增大,且Fe3+的影响大于Cu2+.表明金属离子对小分子在生物体内与白蛋白结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dTe 量子点,用牛血清白蛋白改变量子点的表面修饰状态并通过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溶液pH、温度和离子强度对表面修饰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CdTe量子点在502 nm处有吸收,在538 nm处有荧光发射,经牛血清白蛋白对其表面修饰后,吸收峰位不变,但吸光强度升高;荧光发射峰位不变,荧光显著增强.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质量浓度在0.05~1.0 mg/L范围内与荧光增加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1 7 mg/L。以缓冲溶液为基底牛血清白蛋白含量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吡罗昔康对牛血清白蛋白,Cu(Ⅱ)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Cu(Ⅱ)对吡罗昔康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和吡罗昔康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静态猝灭,并且在Cu(Ⅱ)存在下,吡罗昔康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吡罗昔康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3.18×103 L/mol,结合位点数为0.75;二元配合物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为1.13×103 L/mol,结合位点数为0.74.  相似文献   

12.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通过测定和计算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根据热力学方程求得了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两者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诺氟沙星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稀土钐离子(Sm~(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和不同钐离子浓度对BSA荧光强度的影响.通过改变钐离子标准溶液浓度范围,扫描Sm~(3+)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发射光谱,证实了稀土钐离子(Sm~(3+))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利用荧光猝灭的Stern-Volmer方程和静态猝灭公式线性拟合,求得反应的荧光猝灭过程速率常数K_q=4.12×10~(12) L·mol~(-1)·s~(-1),结合常数K_a=9.652×10~5 L·mol~(-1),结合数n=1.22.  相似文献   

14.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1,4,7-三氮杂环壬烷合钴(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4,7-三氮杂环壬烷合钴(Ⅱ)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是静态猝灭,并得出在水溶液和胶束溶液中1,4,7-三氮杂环壬烷合钴(Ⅱ)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结合点位数、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H0,△S0,其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5.
以荧光光谱技术研究除草剂喹禾灵和精喹禾灵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结合的机制.采用荧光猝灭法,分别计算喹禾灵和精喹禾灵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荧光猝灭常数,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结果显示,喹禾灵和精喹禾灵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常数均随反应体系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明两者均是以配合物的形式与白蛋白结合,产生静态猝灭;作用力类型以范德华力为主,且喹禾灵和精喹禾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映体选择挫差异.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   

16.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2-苯胺基-3-氨乙基喹唑啉-4(3H)-酮(Q)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2-苯胺基-3-氨乙基喹唑啉-4(3H)-酮(Q)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7.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咖啡因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咖啡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主要是静态猝灭过程,而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则是动态猝灭过程.获得了不同温度下,咖啡因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结合常数以及ΔH、ΔG和ΔS等热力学参数.由于咖啡因在荧光激发波长处有吸收,其猝灭行为中包含有"内滤光效应",因此我们对荧光实验数据进行了校正,结果显示"内滤光效应"使咖啡因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升高.另外,用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考察了咖啡因对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位点竞争实验表明咖啡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主要发生在siteⅠ(sub-domainⅡA)位.  相似文献   

18.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苯溴马隆对和Cu(Ⅱ)单独存在和同时存在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和苯溴马隆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静态猝灭,并且在Cu(Ⅱ)存在下,苯溴马隆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苯溴马隆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9.54×105L/mol,结合位点数为1.03;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为1.13×103L/mol,结合位点数为0.74.  相似文献   

19.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苯溴马隆对和Cu(Ⅱ)单独存在和同时存在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和苯溴马隆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静态猝灭,并且在Cu(Ⅱ)存在下,苯溴马隆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苯溴马隆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9.54×105 L/mol,结合位点数为1.03;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为1.13×103 L/mol,结合位点数为0.74.  相似文献   

20.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姜黄素钐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根据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效应,利用变温试验,求得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由此推测猝灭机理和结合力类型;依据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结合距离;并利用探针进行结合点定位;用同步荧光光谱确定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钐配合物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主要以静态方式,同时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由△Hθ和△sθ〈0推测范德华力与氢键是主要结合力;配合物在BSA分子的SiteⅡ位结合,结合距离为2.4nm;配合物改变了BSA分子构像,对色氨酸残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