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别采用电导率仪、粘度计和折射仪测定了不同类型微乳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固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混合单体量的情况下,随着水相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电导率、粘度和折射率发生明显变化,体系由反相微乳液经双连续型微乳液逐渐转变为正相微乳液.对微乳液的粒度分析表明,油相含量较低时,正相微乳液体系中的液滴可视作溶胀胶束;在反相微乳液中,随着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含量的增加,水相液滴粒径明显增大;在MMA/AA/H2O无皂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微乳液的粒子比有皂体系的大.最后,微乳液聚合表明过硫酸钾能够稳定引发正相微乳液聚合,同时Mn3+也可用于引发正相微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2.
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H2O/N,N’-二甲基甲酰胺(DMF)混合溶剂中成功实现了丙烯腈(AN)和2-乙烯基吡啶(EPD)的共聚反应,研究了共聚反应动力学规律和AN/EPD共聚物的热解反应动力学规律,得到了共聚反应动力学方程和AN/EPD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当H2O/DMF(重量比)=100/0时,共聚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AIBN]^0.695[AN]^1.89[EPD]^1.41,AN/EPD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为84.8kJ/mol;当H2O/DMF(重量比)=0/100时,共聚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AIBN]^0.542[AN]^1.15[EPD]^1.02,AN/EPD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38.6kJ/mol.在H2O含量较多的反应体系中,共聚反应机理倾向于悬浮聚合;而在含DMF较多的反应体系中,共聚反应机理倾向于溶液聚合.随着EPD含量的增加,AN/EPD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降低,但当EPD/AN(摩尔比)超过3/100后,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变化不明显,当聚合反应条件为CAN=5.0mol/L,CAIBN=0.006mol/L,CPVA=0.20g/L,H2O/DMF(重量比)=100/0,T=60℃,t=18min,EPD/AN(摩尔比)=5/100时,合成得到的AN/EPD共聚物热解反应表观活化能为72.9kJ/mol.  相似文献   

3.
制备纳米Fe2O3的微乳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油水比的电导率变化,研究了甲苯(M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1-B),三氯化铁溶液(FeCl3)微乳体系的形成及影响体系稳定性的因素。实验表明:当MB和H2O总质量一定.SDS质量不变,正丁醇/甲苯=0.3时,水油体积比(Vw/Vo)小于0.6形成油包水(W/O)型微乳液,当Vw/Vo在1.3附近形成水包油(O/W)型微乳液。表面活性剂的种类,pH值,盐值影响微乳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的羟丙基壳聚糖(HPCHS)溶液/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23)醚月桂醇(BRIJ35)、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二甲基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正丁醇(n-C4H9OH)/正辛烷(n-C8H18)体系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羟丙基壳聚糖对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体系微乳液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1)除B12BE体系外羟丙基壳聚糖的加入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体系微乳区的形成和稳定;(2)羟丙基壳聚糖溶液在10,10和5g/L浓度时分别使BRIJ35,CTAB和SDS体系微乳区面积达到最大;(3)羟丙基壳聚糖的加入没有明显改变C12BE体系的微乳区面积。  相似文献   

5.
以高锰酸钾为引发剂,采用膨胀计法,对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乳化剂OP协同稳定的甲基丙烯酸甲酯O/W型微乳液体系的聚合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引发剂种类、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及AA/MMA质量比对微乳液单体转化率及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油溶性的偶氮二异丁腈,水溶性的高锰酸钾和过硫酸钾引发微乳液聚合的速率较快且转化率较高;反应温度升高,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先增加后减小,35℃以上聚合时的表观活化能为-82.7kJ/mol;高锰酸钾浓度增大,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逐步增至最大值并趋于稳定;随单体浓度以及AA/MMA质量比的增加,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存在峰值;此外,条件适宜可以观察到比较明显的恒速期.  相似文献   

6.
PVA-SH保护胶体对MMA/BA聚合物乳液及乳胶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分子链末端为巯基的部分水解聚乙烯醇(PVA-SH)为保护胶体,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合成出具有高机械稳定性的高固含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MMA/BA)共聚物乳液.FTIR测试显示,大部分PVA-SH与MMA在乳液合成的第一阶段反应生成了PVA—g—PMMA接枝聚合物.TEM分析显示,在乳胶粒生成阶段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得到的乳胶粒较大并且PVA-SH对乳胶粒的包覆不完整;而在单体滴加阶段加入SDS,得到的乳胶粒明显变小并且PVA—SH对其包覆均匀、完整.三乙醇胺可以降低聚合体系的多分散指数,同时可进一步将数均相对分子质量控制在50000左右.PVA-SH含量在0.8%~1.5%(质量分数)范围的乳液,在SiO2等干燥助剂的配合下,可以通过高速离心雾化干燥工艺制备出能够重新分散为接近原始乳液分散水平的高分散性聚丙烯酸酯乳胶粉.  相似文献   

7.
反相微乳液中LaPO4纳米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了反相微乳液中界面膜的限定作用,在TritonX—100/n—C10H21OH/H2O体系的反相微乳液中以0.1mol/L(NO3)3和0.1mol/L(NH4)3PO3水溶液代替组分水合成了LaPO4纳米粒子.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衍射仪(xRD)对其形貌和大小分别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导率曲线讨论了加水稀释过程中,体系由W/O型一双连续型一0/w型的微观结构转变。25℃时,绘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环己影水体系在不同w值(水和SDS的摩尔比)时的相图,得出该体系能形成W/O微乳液的配比为:正丁醇的质量分数在20%-60%,环己烷的质量分数在0—80%.该体系在室温下能够形成较大范围的W/O单相微乳液区,w值对微乳区的面积和所在的位置无太大的影响;W=20时绘制了不同温度下的微乳液相图,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时微乳区明显减小,且总体上有远离S(水+SDS相)角的趋势,此时增大醇的用量有助于微乳液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引发聚合技术,选取合适的光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AM)反相微乳液聚合。用UV光引发AM/水/白油/(Span80+OP-10)体系聚合,所得聚合物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达10^6.考察了光引发剂类型及质量分数、单体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和聚合时间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了光引发合成聚合物的较优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法鉴定出所得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PAM)。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壬基苯酚聚氧乙烯醚(TritonX-100)/正癸醇(n—C10H21OH)/H2O体系中蒽和吩噻嗪(PTZ)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探讨了蒽和PTZ在微乳液中的定位.结果表明,在W/O和O/W微乳液中,猝灭反应都发生在微乳液液滴的膜相.  相似文献   

11.
醇的链长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增溶水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滴定法研究水杨酸甲酯/吐温80/正构醇/水微乳体系,得出微乳液的相行为以及微乳面积.绘制了水杨酸甲酯/吐温80/正构醇/水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得到各个体系的微乳区域大小.结果表明:醇的链长对微乳区域大小有影响,在此体系中含正丙醇微乳体系微乳区域最大,即微乳的增溶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12.
微乳液技术在制备水基高聚物微乳液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介绍了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和各种微乳液聚合的特征研究,以及微乳液技术在制备聚丙烯酸酯、聚氨酯、环氧树脂类微乳液中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复合煤泥脱水助滤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表面活性剂SLL及SLL与Span85的复配物为乳化剂,醇为助乳化剂,煤油为分散介质,在引发剂过硫酸钾的引发下进行了微乳液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探索了制备微乳液的条件,并用聚合后的药剂进行煤泥真空过滤脱水试验和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SLL及SLL与Span85复配物为乳化剂均能制成微乳液,经聚合得到的复合体对煤泥具有很好的助滤脱水效果。不加单体的微乳液是一种良好的煤泥浮选捕收剂。  相似文献   

14.
对微乳液和反相微乳液法的基本原理、研究动态以及在合成和制备纳米铁系化合物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掺水汽油微乳状液的加溶和相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掺水汽油微乳状液中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醇)、盐(NaCl)浓度对水加溶量和相平衡的作用。实验表明,加溶量与汽油型号关系不大,而与表面活性剂、醇及其用量有关,适当浓度的盐可以增加水的加溶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二(2_乙基己基)磷酸钠盐—醇—有机溶剂—水体系微乳液的性质,得到了其结构参数,并讨论了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翟溯航 《河南科学》2012,(3):337-340
采用自配复合乳化剂成功制备高效氯氰菊酯质量分数为5.0%的微乳剂,测定其稳定性能均能达到国家标准;采用新型研究方法从微观领域考察高效氯氰菊酯的微乳剂和乳油这两种不同剂型,发现稀释后,二者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状态、风干后的聚集状态以及在植物叶片表面的浸润情况都存在差异.这些微观检测结果说明高效氯氰菊酯质量分数为5.0%的微乳剂相较于传统乳油有更好的分散效果和浸润性,并显示了与乳油截然不同的结晶状态.  相似文献   

18.
水飞蓟宾自微乳制剂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水飞蓟宾生物利用度,制备了蓖麻油、丙二醇和聚氧乙烯(60)氢化蓖麻油组成的水飞蓟宾自微乳化浓缩物,它在水的存在下可自发形成平均粒径为57 nm的微乳.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表明,该浓缩物的C_(max)=653.1 ng/mL,AUC_(0~12h)=2 468.6 h·ng/mL,明显高于原料的C_(max)=58.0 ng/mL,AUC_(0~12h)= 177.2 h·ng/mL.  相似文献   

19.
纳米微粒的微乳液制备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纳米材料的制备是纳米科学发展的基础,微乳液法与传统的制备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文章较全面地了微乳液中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对纳米微粒结构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绿色农药乙草胺微乳剂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具有优良除草性能的除草剂乙草胺新剂型——微乳剂,简述了该剂型的特点、乳化剂及助表面活性剂品种的筛选,利用三相图得到了SAA与乙草胺原油之间的最佳配比关系,检测了配制乙草胺微乳剂的稀释稳定性、低温稳定性、高温稳定性、经时稳定性和原药分解率等性能.实验表明,用此方法配制的微乳液品种分解率低、质量稳定、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