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山东省新建规划济南都市圈7个城市的实际状况,以山东省地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趋势”角度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和区域间差异,为促进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建议。研究表明:2006-2012年济南都市圈城市土地投入、经济产出不断增强,土地生态质量也有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上升轨迹有所差异,主要分为波动上升型、突变型、先升后降型;区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总体上土地集约水平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趋势较差,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GDP与用地弹性系数较小,在城市面积扩张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和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产出。  相似文献   

2.
居凤云  张文开  朱懋 《山东科学》2009,22(3):69-72,79
以福建省为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7年相关数据为依据为各指标赋值,并运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值,横向对各设区市土地集约度在空间上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福建省各设区市总体土地集约水平不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避免浪费土地资源,应进一步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最为集约,苏中次之,苏北城市土地低度利用,这是因为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造成的;②在江苏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其直接原因是城市区位的不同,而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的不同是其内在原因,也是导致个别城市存在特殊性的根本原因;③通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分析,发现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初步分析研究,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和城市土地储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振兴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及黑龙江省持续经济下行背景下,针对土地资源非均衡分布等现实问题,构建AHP-TOPSIS评判模型综合测度黑龙江省1990-2014年间土地资源异质性,结合ArcGIS揭示了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异质性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土地资源矛盾问题突出,呈现差异蔓延化,同类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不同时期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土地资源差异化程度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变化;基于土地规划指导,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完善土地管理机制等,对于土地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江西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环境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5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层次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分别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2003-20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进行时空评价,并运用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将其分为失调、初级协调和良好协调3大阶段9类状态,最后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运用Arc GIS9.3对其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空间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7.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将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s)-响应(Response)模型引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递增趋势,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标准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其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空间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福州市为例,运用GIS和RS技术进行城市扩展研究,引入紧凑度指数、城市扩展速度指数和城市用地与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进行城市扩展特征分析;采用基于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引入协调度以评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质量;进一步讨论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研究结果知:①福州市建成区面积由1989年的75.61 km2增长到2009年的183.21 km2,增幅为1.42倍;②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逐年上升,由1989年的40.56增加到2009年的80.56,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增强.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密切关系,构建的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匹配角度探究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因素,对缓解空气污染、创新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趋势面、空间自相关、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全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空间匹配关系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冀中南城市群为核心向外逐渐好转的中心-外围结构,集聚特征显著;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向外扩散的多核空间结构,集聚特征亦比较明显。(2)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现象,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错位强度呈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正向错位区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错位强度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错位贡献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尤为突出。(3)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总体关联度较强,其中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浓度以及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成区绿化率和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因素为造成两系统空间错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