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将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s)-响应(Response)模型引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递增趋势,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标准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其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空间比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综合运用元胞自动机、多维驱动力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系统。建立了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上的驱动力量化和耦合作用函数。通过识别驱动力变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特征的关联性,解决了元胞自动机模型参数的时间效应问题。结合情景分析方法,确定城市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参数取值,进而对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系统模拟。4种预测情景的用地总量分别为220.32km2、253.28km2、231.52km2、310.52km2。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受经济增长、空间管制政策等驱动力影响明显,同心圆、组团式发展模式的用地集约水平较高,沿主要对外交通轴线带扩展模式的用地扩张问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从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入手,总结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归纳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并描述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层次的评价方法,对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综合评价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和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杭州市城区为研究对象,以1984年、1994年和2005年3期MSS/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杭州市城区扩展信息,从扩展形态、扩展趋势、扩展速度、扩展强度、动态度、人口-城市扩展指数等方面分析了城区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探讨杭州市城区扩展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空间上,杭州市城区除西南方向外,其他方向均扩展显著;外形上,杭州市呈现扇形扩展为主,并伴有轴向延伸;未来向南和东北方向扩展迅速.规模强度上,1984—1994年城区扩展面积的年平均绝对增加值为6.58km2,1994—2005年为9.67km2,其扩展速度在加快;以杭州市区土地总面积为基准,其扩展强度变快.动态度和模式以上一时期的面积作为基准,其扩展速率变慢;人口-城市扩展指数表明杭州市城区扩展集约程度有所提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经济增长、城区建设、人口增长、交通发展为杭州市城区扩展的重要驱动因子,4个因子对城区扩展的驱动作用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5.
基于面板数据,建立设区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综合测度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权重法和多因素综合测度模型,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阐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2年江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还处在较低水平发展阶段;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随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过程,分为偶变上升型、突变型、平缓上升型、波状下降型4种变化类型;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很大,但有逐年缩小的态势,总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特征相吻合;江西省城市用地扩张超前于经济和城市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6.
以扶余市为例,基于PSR模型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熵权法测算得出指标因子权重,定量评价了扶余市2012—2016年土地集约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2012—2016年间扶余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由0.177 8增加到0.192 7,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从各子系统层面分析,压力指标系统呈降低趋势,状态指标系统和响应指标系统呈整体上升趋势.(2)2012—2016年间扶余市土地集约利用PSR模型协调度处于逐年上升趋势,但扶余市土地依旧处于粗放的利用状态,仍需进一步探索集约模式.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指导城市增量土地的开发方向,需要从宏观角度对城市内部各个不同区域进行全面评价,以确定城市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及分布,为土地管理部门调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提供依据.通过国土资源部首批试点城市项目在福州市的研究,该文对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宏观层次上初步评价了福州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是LUCC研究的主要突破口.PSR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过程中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法、协调度函数,从时空角度对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15个副省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呈非严格的增长趋势,空间上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PSR系统内部协调度呈正相关关系,即PSR系统内部协调性越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反之亦然.(3)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是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城巾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以济南市为案例,首先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其次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琊调度进行了测算,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结果表明,近20年来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效益增长最快,社会效益次之,经济效益增长最慢,三个效益子系统协调度也由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改变城市外延扩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引入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和紧凑度指数,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对4个时间段(1980年、1997年、2005年、2010年)的TM影像数据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揭示重庆城市空间扩展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市城市空间扩展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总体上直辖以后比直辖之前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加快,其扩展强度和紧凑度都随时间呈上升趋势;2)空间上的不平衡性,由于各个时期发展区域重点不一,从而导致了各区发展不平衡,各个区在相同时期发展强度、紧凑度和发展模式也具有差异性;3)驱动因素的多样性,主要选取了社会经济因子、人口增长因子、政策导向性因子加以分析,得出经济发展速度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的周期性和城市空间结构分化形式的周期性,国家和地方政策引导及重庆市人口快速增长对重庆市城市空间扩展趋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银川市城市地貌对城市住区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城市地貌及地貌条件入手,分析论述了银川市城市地貌对城市住区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本溪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分析了不同规划时期城市形态的特点,如点状发展、带状发展、轴块结合发展及网状发展等。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形态的扩展程度,都必定受到当时发展条件的限制,这些经验对于本溪的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溪市城市规划与城市形态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本溪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分析了不同规划时期城市形态的特点,如点状发展、带状发展、轴块结合发展及网状发展等.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形态的扩展程度,都必定受到当时发展条件的限制,这些经验对于本溪的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50个城市为对象,分析了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各状态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50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中,以环境质量为控制要素的占72%,这一要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相关性R2=0.883 9;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的高低与基础实力、城市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等支持系统均有密切关系,这些支持系统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城市环境质量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5.
城市冠层模式对城市气温模拟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城市冠层模式,并将该模式耦合在精细城市边界层预报模式中.城市冠层模式对城市地区地面气温夏季和冬季的模拟情况均优于传统平板模式的模拟结果,尤其是夜间地面气温的量值及变化趋势.城市冠层模式详细的考虑城市冠层建筑物三维结构对长短波辐射的作用以及热量存储能力.建筑物密集地区冠层地表反照率要低于建筑物相对稀疏地区,以北京地区的模拟为例,古观象台地表反照率夏季为0.167,冬季为0.163,南郊观象台夏季反照率为0.170,冬季为0.167.城市冠层模式能够较为准确的模拟城市地区地表能量平衡关系,白天净辐射通量要大于平板模式模拟结果,大多数能量存储在冠层三维结构中,感热通量较低;夜晚冠层释放存储的热量加热冠层表面,冠层通过向上的感热通量传输加热上部大气,夜间感热通量表现为正值.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与知识化已经成为 2 1世纪城市建设的新主题 ,在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同时 ,还应当系统地考虑怎样同步推进城市知识化的问题 ,城市信息化与知识化应是协调发展与科学转化的。本文提出“城市知识化”这一概念 ,并分析界定了其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等 ,然后着重探讨了怎样同步推进我国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知识化 ,以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城市生态安全范畴的基础上,阐明了城市湿地在城市生态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城市湿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成果将增强人们对城市湿地与城市生态安全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开展城市湿地的科学保护、建设、开发活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隧道防水措施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隧道防渗漏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心,城市隧道尤要重要,结合广州市场某隧道工程实例,阐述采用明挖法下穿式隧道的防水设计与施工技术,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东北三个城市群组"辽中南"、"吉中"、"哈大齐"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组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结果显示,东北三个城市群组的中心城市均可以分为三类--高等、中等、低等: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以较大的城市流强度值成为各自城市群组联系的高等级中心;鞍山、丹东、营口、四平、大庆、绥化分别成为各自的中等级中心;其他城市成为各自群组的低等级中心.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实现城市流强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对策为:网络化发展以解决结构与体制的矛盾,合理定向以实现各群组内部城市的整合发展,分等策略以提升城市群组内部的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20.
老城区城市生活空间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华庭是合肥市老城区中的一幢新建筑,文章通过老城区更新改造中新建筑的设计实践,对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界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旨在关注建筑空间与城市肌理的关系,寻求老城区中城市生活空间更新和营造街区生活新空间的恰当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