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测量了二种不同方法制得的钛酸钡粉料与硅油混合物的热刺激电流;得出了样品的表观极化强度曲线.BT粉粒与硅油的混合物有很明显的热刺激电流(TSC)且显示出与粒径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测量了钛酸锶钡微晶粉粒和硅油固液两相混合物的时域介电谱。得出的5个分量实质上是钛酸锶钡陶瓷和硅油时域介电谱的迭加,清楚地给出了微晶粒的铁电相变讯号。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微观上解释绝缘聚合物的电老化与材料结构变化间的关系,国际上广泛开展了空间电荷理论及测量的研究。热刺激电流是材料极化后随温度升高释放的pA级电流,是一种研究聚合物绝缘材料在电气压力下内部微观结构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设计了微电流测量电路,同时讨论了影响该电流测量的因素,包括抗干扰和数据采集、处理等技术。实测了纳米和非纳米材料的热刺激电流,分析了不同绝缘材料的热刺激电流特征和微观结构间联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微观上解释绝缘聚合物的电老化与材料结构变化间的关系,国际上广泛开展了空间电荷理论及测量的研究.热刺激电流是材料极化后随温度升高释放的pA级电流,是一种研究聚合物绝缘材料在电气压力下内部微观结构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设计了微电流测量电路,同时讨论了影响该电流测量的因素,包括抗干扰和数据采集、处理等技术.实测了纳米和非纳米材料的热刺激电流,分析了不同绝缘材料的热刺激电流特征和微观结构间联系.  相似文献   

5.
热刺激电流技术是研究聚合物驻极体内荷衰减及贮存的有力工具,用分压技术使补偿运算放大电路能够测量10^13A的电流。整套有在-190-160℃,按0.5-4℃/min均匀升温,实际测量了聚丙烯的热刺激电流。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聚酰亚胺薄膜(PI)在不同温度、厚度下的电压电流特性,以及热刺激去极化电流(TSDC)与极化电压的关系。由实验结果表明:聚酰亚胺的电导与电极限制电流有关,电流密度与电场的关系接近于肖特基效应;热刺激电流峰是由电极注入陷阱的电子热释放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用热刺激电流(TSC)法研究了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过程。TSC谱图表明,适量的促进剂与固化剂有利于交联的发生。同时,还测量了环氧树脂玻璃化转变过程的活化能和松弛时间。  相似文献   

8.
作者利用常温恒流和恒压电晕充电及充电后的等温表面电位衰减测量、热刺激放电(Thermally Sti mulated Discharge,TSD)电流谱分析和热脉冲技术对电荷重心的测量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以恒流和恒压电晕充电形成ETFE驻极体对其驻极态的影响.结果说明与恒压电晕充电相比较,恒流电晕充电时由于流过薄膜体内的电流恒定,可增加注入电荷在体内能阱被捕获的概率,致使薄膜体内沉积电荷密度上升,能改善驻极体的储电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精矿粉的电阻、电容、品质因数及综合电特性与含水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精矿粉的各种电特性随含水量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测量间距对其的影响,为利用精矿粉的电特性测量其含水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精矿粉的电阻、电容、品质因数及综合电特性与含水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精矿粉的各种电特性随含水量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测量间距对其的影响,为利用精矿粉的电特性测量其含水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二硫化钼是一种类石墨结构的材料,常作为磨料使用。以甲基硅油作为有机液体黏合剂,将二硫化钼粉与碳粉按比例混台制成二硫化钼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二硫化钼修饰碳糊电极的性质。碘酸钾在该修饰电极上,在0.136V处给出一个不可逆催化还原峰。经胱氨酸的进一步均相催化作用下,峰电流增加。可用于检测加碘食盐中的碘酸根。在优化条件下,在pH=2.2的氯化钾支持电解质溶液中,0.08V/s扫速下,静置时间为10min,还原峰电流与碘酸钾浓度浓度对数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2.5×10^-10~2.5×10^-4mol·L^-1。对实际加碘盐样品进行了测定,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方法简便、快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用理论模型说明了铁电微晶粉料在铁电转变中不显露出宏观的介电常数居里峰,对钛酸钡粉粒的测量证实了理论结果,实验表明,TSC测量可觉察粉料的极性转变,在经历顺电至铁电相变后,微晶粒间自发极化电偶极矩的相互作用使粉料中出现组团现象。  相似文献   

13.
采用截面直接拍摄法获得水-硅油在内置折流扰流组合式转子管路中分散混合的画面,通过采集硅油液滴的粒径数据,得到分散混合性能指标Sautar平均直径以及硅油液滴的粒径分布曲线,对比分析了折流环数量N以及折流环表面开孔宽度大小d0对分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1,2相比,当折流环数量N=3时,硅油液滴的破碎程度最强,分散效果最好;当折流环表面开孔宽度d0=2,3 mm时,硅油液滴的Sautar平均直径以及粒径分布相差不大;当d0=4 mm时,硅油液滴的Sautar平均直径增大,出现粒径较大硅油液滴,粒径分布均匀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HSi-g-A151的制备及其对纳米Si_3N_4的表面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甲基含氢硅油与乙烯基硅氧烷(A151)的接枝反应,制备大分子硅氧烷偶联剂(HSi-g-A151),并用其对纳米Si3N4粉体进行表面修饰,通过沉降实验、透射电镜分析、粒度测定、热重分析和表面自由能分析等手段对改性前后的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大分子硅烷偶联剂对纳米Si3N4粉体为化学改性,改性后的纳米Si3N4粉体在二甲苯中悬浮稳定,粒径分布在30 nm左右,纳米颗粒表面自由能由79.8 J.m-2下降到39.4 J.m-2.  相似文献   

15.
ABS/硅橡胶共混物的阻燃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十溴联苯醚/三氧化二锑(DBDPO/Sb2O3)、有机硅橡胶/含氟聚合物、有机硅橡胶/硬脂酸镁、二盐基亚磷酸铅、滑石粉对ABS燃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BDPO/Sb2O3阻燃体系配合含氟聚合物对ABS/硅橡胶共混物的阻燃是有效的.当硅橡胶2PHR、含氟聚合物1PHR、添加剂DBDPO/Sb2O320PHR时,ABS的氧指数达27;二盐基亚磷酸铅对硅橡胶/硬脂酸镁阻燃ABS有较强的助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机硅耐高温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两种通用牌号的有机硅树脂为基料,制备出一种能耐700℃的高温涂料,并对低熔点玻璃粉、滑石粉、铝粉和硅烷偶联剂在有机硅耐高温涂料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试验发现,有机硅树脂、低熔点玻璃粉、铝粉、滑石粉、硅烷偶联剂质量分别为30~50g、20~30g、1.5~6.0g、10g和1.5g时涂层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硅油改性ABS阻燃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硅油及脂肪酸盐复配制备无卤阻燃的ABS材料.考察了不同硅油对ABS阻燃性能的影响,不同脂肪酸盐与硅油的协效阻燃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氨基硅油对ABS的阻燃效果明显,硬脂酸镁对硅油的协效阻燃作用最大.当m(氨基硅油):m(硬脂酸镁)=1∶2,添加5 PHR时,ABS阻燃材料的氧指数达到31.3.  相似文献   

18.
以自制双端环氧硅油为封端剂、3-[(2,3)-环氧丙烷]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偶联剂、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为催化剂及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原料,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端-侧环氧硅油(ESESO)。然后以三甲胺盐酸盐为阳离子化试剂、异丙醇为溶剂与ESESO反应得到阳离子超支化硅油(CHSOS)。分别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CHSOS最佳合成条件为,阳离子试剂与ESESO的物质的量比为1.2∶1,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为85℃,溶剂用量为总反应质量的40%。  相似文献   

19.
PAN纤维致密性与油剂渗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整成纤条件改变PAN纤维的致密程度,经后续的上油工序制得含有油剂的PAN纤维。采用体密度表征纤维的致密程度;借助直流电弧原子发射光谱(DC-Arc-AES)和电子探针(EPMA)分别表征Si原子含量及其微区分布;借助孔分析和粒度分析分别表征PAN纤维中的孔径分布和油剂分子的粒径。结果表明,油剂分子的平均粒径小于纤维的平均孔径,通过范德华力作用吸附于纤维表面,并从纤维表面的开孔渗透进入纤维内部,到达纤维的芯部。凝固浴温度升高,纤维的致密性下降,渗透进入纤维内部的油剂分子数量增加。凝固浴浓度上升、预牵伸倍数提高,纤维的致密性增加,渗透进入纤维内部的油剂分子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phenyl content and group distribution on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phenyl silicone oil were investigated by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one oils of different molecular structures.A group contribution fun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refractive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fractive index of phenyl silicone oil increased as its phenyl content increased. A linear equation had been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ractive index and phenyl content.Refractive index values from the group contribution function model showed good consistency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