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琳 《科技信息》2009,(33):226-227
要与日本人进行正确的交流,必须重视语言的表现手法。平常叙事很少从头到尾语法一个不落都说出来。因为语境可以帮助理解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更重于字面意思。本研究的目的,试图通过翻译资料来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的特征。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日语的间接言语行为非常发达,日语的言语表现方法反映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表现心理,颇具日本特色。  相似文献   

2.
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在日常使用的语言中,这种语言的间接现象相当普遍。人们常常不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要“转弯抹角”地间接表达。听话人该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呢?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正确推导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对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丹玲 《科技信息》2011,(17):227-227
间接言语行为是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个现象。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人们常常不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要"转弯抹角"地间接表达。听话人该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呢?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正确推导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本文从礼貌的角度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赞成表达是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是冲突的一种形式。通过收集语料的方法,对中日影视剧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异同进行对比考察后发现:日语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在实施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类型上,汉语主要倾向于使用“理由说明型”、“意见陈述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日语则倾向于使用“疑问表述型”、“理由说明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其中,汉语“理由说明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而日语则是“疑问表述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间接言语行为和委婉语都属于间接语言的范畴,都研究语言的间接现象,但二者在表达间接性上有所不同。本文按照赛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分析了规约性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如何表达言语行为施行的间接性;依据委婉语的定义,从语气、语形、语义三方面分析了委婉语如何表现其在表意上的间接性。在表达间接性方面,委婉语和间接言语行为是交叉关系,只有部分委婉语的间接表意方式可以产生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意义研究方法是从句法或逻辑-语义的角度去理解语言,解决的是语面意义,但这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所要表示的真实意义(意图)并不完全等值,后者往往会超出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语面意义。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结合相应的语境,对超出of course语面意义的意义(言外之力)进行了考察,认为仅仅从语义层面上去把握话语的意义是难以捕捉到真实的交际信息,而缺少对of course之类含有丰富内涵词语从语用意义和语用作用方面所应有的了解,势必会影响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杨妮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2):161-161
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美国语言学家塞尔系统地修改了言语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汀的观点,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8.
从比较美国和日本两种文化入手,分析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对英语和日语语言特征形成的影响。从代词的使用,对清晰/模糊表达的期待,非言语交际的使用三个方面比较了英语和日语在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制约性。对语言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冲突作出解释,并提示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须注意文化的理解与语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人与人的交往中,礼貌是很重要的。在交谈过程中,为了让说话双方交流更加流畅,通常用间接言语行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想法。间接言语行为在日语中很重要,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日本人显著的特点是在说话中,很少会直接表达自己想法,而是喜欢用间接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思。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多数是出于礼貌的角度来考虑。通过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10.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道歉是典型的情感表达类言语行为。道歉的生成及理解过程,即某种情感态度表达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语料库中检索到的日语道歉实例,解读并归纳其情感态度表达的类型。研究显示:除了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后悔,日语道歉还存在罪恶感、耻感、不安、娇宠①**等多种情感态度,且不同情感态度的表达会影响判断该道歉是真诚的道歉,还是工具式的道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听力策略之言语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根据这一理论,一个人说话会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是言外行为,它试图解释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探讨如何运用这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加深对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言外之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杨剑 《科技信息》2010,(19):I0196-I0197
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力试题中经常会出现涉及日常的衣食住行、文化习俗、学习工作以及社会问题等各方面的两人间对话,众所周知,日本人说话方式比较委婉,对话双方意图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者共知的语言信息及语境。因此,在听力理解中,如果不能够充分利用相关的语境因素及语用知识,就不能通过"字面用意"中准确地推断其间接的"言外之力"。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揭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低年级的听力教学和日语专业四级听力练习中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20年代“语境”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以来,人们对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作用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必须和其所依赖的语境相结合。而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联,因此,“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4.
人际间交流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和谐统一。但是在日语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语言的学习,而忽视非言语的使用,从而引起交际过程出现一些尴尬的现象。本文主要浅析跨文化交际时的非言语交际现象,以及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其弟子塞尔将此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本文对塞尔的这一当今国内外最前沿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言语情境意义的生成途径王占馥言语行为是一定语境中的行为,任何一次言语交际都离不开行为主体、交际的时间、地点、原因、目的、过程、反馈等;言语行为是能动地运用语言的行为,交际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语境的制约和影响,调整和选择适应语境的语言表达手段、表达方...  相似文献   

17.
隐喻语用功能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结合一些语言学理论来探讨隐喻的语用功能。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包括:意义、语境、间接言语行为和功能语法等。隐喻的语用功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表达间接言语、抒发强烈感情、表示挖苦和嘲弄、进行劝说或训斥、感叹世事。  相似文献   

18.
姜艳丽 《科技信息》2013,(13):233-234
日语中有很多省略表达,其中又以省略主语的表达最为常见。本文先从主语省略句的认定入手,借用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来判定日语主语省略句在汉译时应采取的翻译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原文省略的主语是什么,翻译成汉语时加译的主语有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19.
语境就是语言的环境。它总是与人们的言语交际密切相关,并且相互依存制约着表达一方的言语行为,并为交际对象正确理解话语的内容补充情景意义。我们平时听话离了前言后语往往不知所云;看文章离了上下文往往不明其义。波兰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在(Malinowsk)说:“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语言学家们对语境的分类各有不同,但对语言语境的看法是一致的。它指的是语言活动中能影响和制约语义的语内因素,如词、短语、句子、章节、语篇等语言构成成份。 语用学研究表明,语境在交际中主要有两大功能:解释功能和过滤功能。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是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一句话的意义,即实际传递的信息,往往与句子本身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有  相似文献   

20.
从语用学的角度阐述了日语中拒绝言语行为因语境的不同,或说话人亲疏关系,熟悉程度以及说话人对对方的印象,当时的心情,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分析了日本人经常采用“道歉+理由”, “感谢+理由”,中途停止句,模糊型,搪塞型等策略来进行拒绝。并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