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鄢璐 《科技信息》2007,(15):107-108
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言语行为又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动机是礼貌的表达所要说的话,尤其是命令,拒绝,批评和暗示之类的话语。日语是间接言语行为高度发达的语言,研究间接言语行为主要是探讨婉转的表达方式,研究言外之意。本文紧密结合语境,考察了有“万能语”之称的“どうも”一词背后省略的言外之意,以及利用接续助词实现的省略句所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本文从句式角度,紧密结合具体的语境,探讨了日语的间接言语行为与省略句的关系及其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2.
董丹玲 《科技信息》2011,(17):227-227
间接言语行为是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个现象。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人们常常不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要"转弯抹角"地间接表达。听话人该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呢?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正确推导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本文从礼貌的角度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在日常使用的语言中,这种语言的间接现象相当普遍。人们常常不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要“转弯抹角”地间接表达。听话人该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呢?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正确推导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对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与人的交往中,礼貌是很重要的。在交谈过程中,为了让说话双方交流更加流畅,通常用间接言语行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想法。间接言语行为在日语中很重要,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日本人显著的特点是在说话中,很少会直接表达自己想法,而是喜欢用间接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思。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多数是出于礼貌的角度来考虑。通过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5.
不赞成表达是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是冲突的一种形式。通过收集语料的方法,对中日影视剧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异同进行对比考察后发现:日语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在实施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类型上,汉语主要倾向于使用“理由说明型”、“意见陈述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日语则倾向于使用“疑问表述型”、“理由说明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其中,汉语“理由说明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而日语则是“疑问表述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杨剑 《科技信息》2010,(19):I0196-I0197
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力试题中经常会出现涉及日常的衣食住行、文化习俗、学习工作以及社会问题等各方面的两人间对话,众所周知,日本人说话方式比较委婉,对话双方意图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者共知的语言信息及语境。因此,在听力理解中,如果不能够充分利用相关的语境因素及语用知识,就不能通过"字面用意"中准确地推断其间接的"言外之力"。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揭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低年级的听力教学和日语专业四级听力练习中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听力策略之言语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根据这一理论,一个人说话会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是言外行为,它试图解释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探讨如何运用这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加深对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言外之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陈丽 《科技信息》2012,(21):212-213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反应出日本文化的特点,和日语有效结合,才能取得和日本人交际的成功。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跨文化非言语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间接言语行为和委婉语都属于间接语言的范畴,都研究语言的间接现象,但二者在表达间接性上有所不同。本文按照赛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分析了规约性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如何表达言语行为施行的间接性;依据委婉语的定义,从语气、语形、语义三方面分析了委婉语如何表现其在表意上的间接性。在表达间接性方面,委婉语和间接言语行为是交叉关系,只有部分委婉语的间接表意方式可以产生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0.
刘芳 《科技信息》2007,(32):120-121
本文从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切入,论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功能。从交际活动中的"人际距离"、"目光视线"、"色彩"、"体态语"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非言语行为的异同点,以便日语学习者准确地应用到语言交际中。  相似文献   

11.
从语用学的角度阐述了日语中拒绝言语行为因语境的不同,或说话人亲疏关系,熟悉程度以及说话人对对方的印象,当时的心情,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分析了日本人经常采用“道歉+理由”, “感谢+理由”,中途停止句,模糊型,搪塞型等策略来进行拒绝。并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纽马克认为翻译时信息总会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而根据信息丢失的多少,我们可以断定习语译法的忠实程度的高低。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直译不仅复制了习语的修辞语义,而且复制了其字面语义和修辞手段,是忠实程度最高的译法。意译的忠实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3.
刘红艳 《科技信息》2011,(1):210-211
了解一种语言特征,必须了解该语言产生的大文化背景,这种了解将大大有助于扩大接受、兼容外来文化的视野,有机地处理好异文化之间的碰撞。日语是一种非常难以理解的语言,要真正弄懂它,不但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还应对日语的特点,日本人的风土人情,日本社会的历史现状有所了解,才能理解它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4.
钱蓉蓉 《科技信息》2009,(33):I0155-I0156
传统译文强调原文和原作者,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是舌人。语用学者认为听话者不仅要明白话语的表层含义,还必须知道话语的内层含义。奥斯丁将言语行为分成三个部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之果。这个理论对应用翻译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以后翻译家提出译者主体性,允许在一定的空间译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本文以广告为文本阐述译者主体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静 《科技信息》2010,(33):216-216
要掌握英语中丰富多彩的成语实非易事:由于语言、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成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要正确理解英语成语,就应该对语言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本文本着趣味性原则,对英语成语在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语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语言知识源自语言运用。语言描写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域中,应该分析英语中实际使用的词项在语境中的意义。词义体现着百科性,在把握每一个词及词义时,人们往往会调动其所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每个词虽然都有其本义,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人们并非总是依据其本义去理解,而常常是按非字面意义或比喻意义去理解,这就表现为词义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从言者意义和认知语境两个概念入手,以认知关联为基础,结合实例探讨了认知语境在言者意义推理过程中所起到的解释和制约作用,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者意义的推理过程不是静态的原型意义的直接再现,而是一个以认知语境为基础,明示—推理和寻找最佳关联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饥饿"是理查德·赖特《黑孩子》(《美国饥饿》)的主题之一。对理查德·赖特而言,生活的意义在于努力寻求生命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和解读"饥饿"的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丹平 《科技信息》2009,(31):I0188-I0189
中译英时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体味原文的写作风格,挖掘原文的隐含意义,尽量避免欠额翻译。为了缩小中英文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分歧,并使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地等值,针对文本隐含意义,应灵活的运用变动、补偿,去繁除冗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胡萍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59-62
日语中的提示助词「さえ」一直被语言学家归为表达"意外性"之意,但这一概念过于笼统。了解它的语法化过程、语法特征以及内在涵义,对于日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