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意义与方向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民俗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理论的学问。历史民俗学是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历史民俗学在中国尤其具有民族文化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  相似文献   

2.
陈华文教授从事民俗学研究和教学二十多年来 ,在区域民俗学和理论民俗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并以严肃朴实的实证研究和勤劳执著的理论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同仁性组织,还在于通过民俗学者,尤其是钟敬文先生的努力,使中国民俗学开始变得成熟和具有现代性,对后来的民俗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姜彬半个多世纪的民间文化研究 ,虽然在歌谣研究、故事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但他对中国民俗学的最主要突出贡献是在区域民间文化研究方面 ,其成果集中在吴歌采录和研究、民间信仰与稻作文化研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学翻译借鉴西方民俗学的历程后,总结出西方民俗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两个特征:阶段性特点,以西方民俗学为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误“将现代化”视同于“西化”,简单地用中国材料去印证西方的阐释系统,未能面对中国的民间文学现实。但西方的学术价值在开阔中国人的视野,训练规范化的思维方面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论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学科发展的自然要求 ,也有利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还可以避免学术进程中的某些偏离正轨的倾向。民俗学在中国已有了相当悠久的历史 ,再加上许多学者的努力 ,目前已形成了中国民俗学的独特性格———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建设民俗学的中国派 ,其功用和目标在于清理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财富 ,增强国民的文化史知识和民族意识与感情 ,资助国家新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 ,丰富世界人类文化史与民俗学的宝库。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结构体系应包括理论民俗学 ,记录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等方面。今后的工作也应围绕着建设机构 ,开展课题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汪玢玲教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中国民俗学史上 ,以《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 ,第一个起来破了民俗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坚冰 ;《蒲松龄与民间文学》将蒲松龄作为民间文学搜集家、民俗学家来研究 ;《中国虎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华万年虎文化 ;所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是篇幅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中国民俗典籍 ,她以“一文三书”奠定了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为两部分:(一)中国是民俗学的故乡:从我国丰富的典章、甲骨文资料与古籍记述中证实中国是民俗学的发源地。(二)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及其功能:作为“历史之学”、“文化之学”、“百科之学”的民俗学,其研究范围包括人们日常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以及人们的语言与行为的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民俗学具有文化、政治、经济三大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古典民俗学和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史 ,以及西方现代民俗学史 ,论述民俗研究之基础为描写民俗学。进而论述中国民俗学学派之基石 ,为对中国民俗事象之六维立体思维的微型研究和立体描写研究 ,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现状及其渊源、历史沿革与演变、风习萌芽与未来发展趋势 ,以及民俗事象所反映的民族心理的探讨与记叙。再进而论述描写民俗学的四个主要方面的作用 ,和对兄弟学科的关系。最后论述在厚实的描写民俗学成果的基础上 ,可以获得厚实的历史民俗学、比较民俗学、理论民俗学成果 ,从而建构起绚丽多姿、放出异彩的中国民俗学学派  相似文献   

11.
以民俗学为背景的学者从借助民俗学破案释疑到建立独立的文艺民俗学学科,所走乃是一条自觉建构理论的路径,而从事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学者走的却是一条批评实践的路径。文艺民俗学的理论建构如今遭遇瓶颈,文艺民俗学的批评实践与理论建构亦未形成良性互动。从文艺民俗学的意识形态、符号和学科属性等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反思,或许有助于我们突破当前文艺民俗学理论建构的瓶颈;通过对作家文学的文艺民俗批评以盘活文艺民俗学理论谱系亦并非一种奢望。而走向文化批评才是丈艺民俗学成功突围学科困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民间音乐作品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与处于公有领域的作品有根本性区别,属于著作权的保护对象.民间音乐作品的权利主体多样,享有多重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著作权法对之也有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3.
将文艺民俗审美理论引入与转向当下的创作视野、研究视角与评价体系,可以对以往与当下的理论成果与文艺创作有新的反思和新的见解,因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明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代表的时代倾向和历史潮流主要还是广大民众的情感与风俗;习俗在形成英雄人物性格的中心地位;“中间人物”的民俗审美特征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倡导新观念、新写实、新市民、新都市、新状态风格流派的作家以精细描述庸常生活为鲜明特点其创作思想和审美理念着重于深入而全面地研究中国民俗与日常生活的复杂关系,其作品体现了中国文艺民俗审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研究是当前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通过对近三十年来浙江民间信仰研究成果进行以点带面的综述性介绍,梳理出其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涉及浙江民间信仰的重要著作、浙江民间信仰史的研究、以神信仰为代表的专题性研究和当代浙江民间信仰的田野调研等。  相似文献   

16.
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 ,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东民俗和方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与民俗具有共同的基础,即地域与居民。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离不开特定的方言词汇,大量的方言现象和民俗事象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就方言与民俗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一般来说,民俗是第一性的,即先产生某种民俗然后方有表现这种民俗的方言词汇。“因民俗而生成的方言,主要是从民俗形态、民俗事象、民俗要素来追溯方言的民俗语源。”方言是民俗的载体,具体到各个地区的方言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民俗现象,体现了某一地区的民俗特点。它与民俗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系。同时正是这种联系,使得方言对民俗发生和流布具有了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实用功能;到了9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更是把应用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之于与理论民俗学、资料民俗学和历史民俗学并重的位置。进入新世纪,加强民俗的应用研究,对发展中国民俗学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9.
文艺民俗批评以文艺人学观和文化民俗基因理论为基准,探讨文艺批评术语形成、批评空间构建、批评原理阐释和具体文艺批评实践等各个环节所受到的民俗沾溉。从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和行为社会民俗生活相等方面对贺拉斯《诗艺》的民俗予以梳理,可以生动展示其贵妍多姿的文艺民俗图。这些民俗意蕴的生成。取决于贺拉斯对其文艺民俗的文学批评观念表达。他不仅首次确立了“合式”、“合理”和“寓教于乐”的文学批评范式,还根据民俗承栽的民俗事理、民俗情趣与其批评观点之间的意义关联来随“俗”赋意:采掇民俗事理以直赋其意;化撷民俗理趣以类比推演;指摘民俗“馊”弊以皈依正意;激活民俗意象以转深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