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城市边缘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一方面要考虑边缘区居民的行为活动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的关系,在总体布局合理的前提下,保证每一期设施使用方便、经营经济,营造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和谐居住氛围.结合大连市部分边缘住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对于城市边缘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与规划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何建荣 《科技资讯》2008,(34):70-70
对住区开发建设中封闭式住区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应该从城市的角度建立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观。文中从住区道路交通、公建配套设施、景观空闻、住区结构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建构了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质量,人类住区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生态住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强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具有很强的生态服务功能.该文在分析了生态住区产生的背景和国内外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概括和展望了我国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元元  李亚军 《科技信息》2011,(25):300-301,325
基于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居民调查问卷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居民对现住房及其居住周围环境的评价,划分维族居民向往居住区的圈层。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居民对其住房及其周围环境较满意,满意的理由主要是交通与购物便利和周围环境好,不满意的理由主要是小区设施不配套和住房面积小,向往的居住区是市中心。此结论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建设正在集中、大量地高速进行.同时,由于深刻的社会结构体制转型,住宅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社会发展的核心课题.本文以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从使用、行为、景观等几个方面对住区公共设施的布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朱新泉  潘波 《科技信息》2011,(19):I0051-I0051,I0306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更新速度加快;随之带来的矛盾就是旧住区公共空间缺失,并且残存的公共空间已经不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这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住区已经迫切需要更新改造。由于旧住区内建筑单体还没有达到使用年限,而公共空间却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在创造节约型社会的大前提下,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节省资源的要求,我们应该抛弃对旧住区进行大面积重建的城市更新思路,保留居住区内的建筑单体和现有的公共设施,并对旧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开发,居住区的整体条件就会得到提高,进而也延长了居住区的使用寿命,达到了可持续发展、有机更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各种相关因素,探讨了改善和管理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策略,提出了可行性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体,住区空间存在巨大的适老化需求。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住区空间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住区智慧化发展成为居住环境优化升级必然趋势。梳理了住区空间智慧化发展的研究脉络,分析了住区空间智慧化的趋势,从保障居民健康的智慧养护、改善居民居住体验的智慧交互、注重环境友好的智慧生态3个方面论证了建设策略,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9.
大型公园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很多大型公园建设完成后其配套交通设施并不完善,很难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以重庆市中央公园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型公园配套交通设施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配套交通设施现状评价模型,探讨分析重庆市中央公园配套交通设施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为类似的大型公园配套交通设施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性调研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居住社区日常生活设施规划设计以"自足性"为主导思想,这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对"区位性"的忽略;小区配套模式以"千人指标"为依据,在设施建设上反映出了由此产生的局限性;通过对3个不同区位小区居民的调研,进一步证实了设施在使用中存在区位性差异。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建立动态"自足性"的社区设施规划策略,充分理解社区区位性,将社区设施建构纳入开放的城市系统之中。对于建立可持续发展城市社区而言,日常生活设施的区位性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研目前现有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中采用的多种技术手段,经过分析对比其优缺点从而提出了一套低成本、远距离的基于RFID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为设施防盗与小区人员安全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从而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社区人员、财产及公共设施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许昌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敬刚  李青雨  吴国玺 《河南科学》2010,28(12):1613-1615
以住房条件、环境安全、景观规划、公共服务、社区文化环境5个指标为一级评价准则,房型设计、空气质量、建筑密度、商业网点、邻里和谐等42个因子为二级单项指标,构建了许昌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调查统计法对许昌市的魏都区和东城区的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住房条件、公共服务、环境安全3个一级准则的重要程度较高,而社区文化环境、景观规划的重要程度较低;在42个二级单项指标中,城市供暖的满意度最低;就许昌市人居环境的综合评价而言,东城区的人居环境满意度比魏都区高10分,但社区文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13项指标的城市公用设施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对银川市城市公用设施水平现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银川市公用设施竞争力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措施,包括建设完善的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安全、稳定、高效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完善城市及其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银川城镇群为整体、统筹规划公用设施建设,深化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临汾市尧庙、华门景区五一假期到访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游客对该景区的服务质量、价格、接待设施、交通、景观特色满意度,以及对临汾市旅游地形象满意度的评价数据,经过统计整理得出主要客源市场对该景区的满意度水平,进而指出目前该景区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以期能为尧庙、华门景区的进一步规划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5.
社区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步行城市目标指引下,着眼于社区日常服务设施,探讨其布局对步行出行可能性的影响,即可步行性.以日常服务设施的步行使用特征为基础,指出使用频率、使用多样性、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是影响步行可能性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构建了可步行性的评价方法,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了可步行性评价系统软件WES1.0.以上海市新江湾城街道为例展示了该软件在社区可步行性规划中的应用过程,并给出了可步行性的日常服务设施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6.
尚磊  张友志  张董寅  钟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6):11338-11348
老旧社区是城市承灾系统的关键短板,遭受雨洪灾害冲击时老旧社区的防灾能力最为薄弱,提高老旧社区雨洪韧性对于增强城市防涝应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老旧社区雨洪韧性评估指标体系,采用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建立了老旧社区雨洪韧性评估模型(PSR-BPNN),并进行模型检验和训练测试,最后以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老旧社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经学习训练,评估模型拟合优度R2接近1,误差(Mu)=1×10-7,模型精度良好;(2)20组训练集相对误差均接近于0,5组测试集平均误差为0.0935,相对误差范围为0.0086~0.2865,模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案例社区的雨洪韧性综合得分L*=0.548,在I-V级雨洪韧性等级划分中处于第Ⅱ级,社区雨洪防灾韧性较差,社区承受了较强的外部压力(P)、状态层存在诸多薄弱环节(S)、响应层为弱响应(R)。PSR-BPNN模型有助于揭示老旧社区雨洪等外部灾害韧性形成机理,研究结论对于削减社区外部压力、补齐社区设施短板和增强社区灾害响应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运用"驱动力—状态—响应"(简称"DSR")框架模型理论,从环境管理实施过程角度构建了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框架,提出了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模型和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指数的分级标准,并应用于重庆市大渡口区。计算了大渡口区2005—2009年的环境驱动力指数、环境状态指数、环境响应指数和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指数,分析了各指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论证了本文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模型具有构建合理、研究区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设置得当的特点,明确了大渡口区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驱动力指数。为了降低区域环境驱动力指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首先论述了小区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提出养生保健理念配置具体手法,具体调查了池州市和泰星城小区绿化树种的选择以及群落配置,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借以探讨池州养生宜居小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访问、数理统计等科学研究方法,从硬件设施、自然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4个大因素,11子系统和31项因子来构建城镇社区体育环境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评定与论证。旨在为我国城镇社区体育朝科学、健康、合理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体育俱乐部成为人们日常锻炼身体的主要场所,但场地设施的建设与人们的需求矛盾日益凸显。研究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访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社区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协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五个影响社区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协同的因素为(1)社区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2)社区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协同情况;(3)社区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协同产生积极影响评价的情况;(4)对制约社区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协同因素的评价;(5)影响街道/镇和体育业务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合作对社区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