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是一种重要的铜转运蛋白,合成于肝脏并参与生物体铁的代谢,在医学上是各种炎症、感染、中毒及癌症疾病的标志性蛋白.铜蓝蛋白的研究已在多种真骨鱼类中被报道,文中第一次在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中报道此基因.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稀有鮈鲫铜蓝蛋白基因,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构建了该基因组织表达谱.序列分析表明稀有鮈鲫铜蓝蛋白基因包含3 264bp全长编码序列,该序列编码1 087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同源性最高(分别为88.1%和90.3%).理论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24 429.1D和6.41.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该基因在肝脏和脾脏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在肌肉和鳃中相对表达量最低.使用氨基酸序列进行蛋白结构保守域分析,结果表明铜蓝蛋白基因在脊椎动物中是相对保守的,推测其功能也与其他物种相似.这为进一步研究稀有鮈鲫该基因的功能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β-肌动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维持细胞结构、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RACE技术克隆了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β-肌动蛋白基因,并用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成体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拟穴青蟹β-肌动蛋白cDNA全长1 337 bp,5′端非编码区为67 bp,3′端非编码区为139 bp,开放阅读框1 131 bp编码376个氨基酸.拟穴青蟹β-肌动蛋白与其他节肢动物β-肌动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8%~99%.系统进化树显示拟穴青蟹β-肌动蛋白基因的分子进化地位与其生物学分类地位一致.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β-肌动蛋白基因在拟穴青蟹视神经节、脑神经节、胸神经节、性腺、鳃、心、胃、肌肉、肝胰腺共9个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RT-PCR技术首次克隆获得了乌鳢(Channa argus)的β-肌动蛋白基因cDNA序列.结果显示,乌鳢β-肌动蛋白的cDNA序列全长1 813bp,包含一个1 125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375个氨基酸.蛋白序列分析显示,乌鳢β-肌动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1.731kDa,等电点PI为5.16,由20种氨基酸组成(甘氨酸数目占比最高为7.73%,色氨酸数目占比最低为1.07%),含有3个actin信号位点.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乌鳢β-肌动蛋白与大西洋鲑、虹鳟、莫桑比克罗非鱼的同源性达99%以上,与非洲爪蟾、鸡和人等脊椎动物的同源性达98%以上,表明β-肌动蛋白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很高的保守性.基于NJ法的β-actin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乌鳢处于鲈形目和鲑形目鱼类的基部,并没有与鲈形目鱼类聚类为一支,表明乌鳢β-actin基因的进化速率较其他鲈形目鱼类更慢.组织表达分析显示,乌鳢β-actin在检测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比较稳定,表明该基因可作为内参选择时的候选基因,可为乌鳢功能基因研究时的内参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使用高保真PCR方法从虹鳟鱼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将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插入启动子缺失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载体pEGFP-1中,构建成重组载体pRH3EGFP-1.通过显微注射法得到转pRH3EGFP-1稀有鮈鲫.在荧光解剖镜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EGFP在发育到原肠胚的转pRH3EGFP-1稀有鮈鲫中表达.在稀有鮈鲫幼体鱼苗中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EGFP在多个组织中的泛组织表达.比较CMV启动子、鲤鱼β-actin启动子、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的EGFP表达载体pCMVEGFP,pCAEGFP,pRH3EGFP-1在稀有鮈鲫胚胎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CMVEGFP最早表达,其后为pRH3EGFP-1和pCAEGFP,表达的强度依次为pCMVEGFP>pCAEGFP>pRH3EGFP-1.这说明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启动子,应用于鲤科鱼类(如稀有鮈鲫)的转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5.
使用高保真PCR方法从虹鳟鱼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将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插入启动子缺失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载体pEGFP-1中,构建成重组载体pRH3EGFP-1.通过显微注射法得到转pRH3EGFP-1稀有鮈鲫.在荧光解剖镜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EGFP在发育到原肠胚的转pRH3EGFP-1稀有鮈鲫中表达.在稀有鮈鲫幼体鱼苗中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EGFP在多个组织中的泛组织表达.比较CMV启动子、鲤鱼β-actin启动子、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的EGFP表达载体pCMVEGFP,pCAEGFP,pRH3EGFP-1在稀有鮈鲫胚胎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CMVEGFP最早表达,其后为pRH3EGFP-1和pCAEGFP,表达的强度依次为pCMVEGFP>pCAEGFP>pRH3EGFP-1.这说明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启动子,应用于鲤科鱼类(如稀有鮈鲫)的转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水体中DBP与DEHP对生物毒性效应,采用静态试验法进行了DBP、DEHP的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DB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为6.39 mg·L~(-1),95%置信限为5.68~7.44 mg·L~(-1);DEH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2.95mg·L~(-1),DBP与DEHP混合液对稀有鮈鲫的联合毒性效应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文针对成体稀有鮈鲫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描述,配合系列的图文介绍,为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和其它相关的研究提供更加完整的组织学背景。方法 健康的成体稀有鮈鲫经固定、脱钙,脱水,透明,包埋蜡块制成3μm厚度的组织切片,H.E染色制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摄组织学照片,进而对其相应组织器官进行描述。结果 稀有鮈鲫的口咽部可由咽齿与后续肠道分界,稀有鮈鲫的肠道前端呈“Z”字型膨大,但其后续肠道基本呈直线形。稀有鮈鲫的肝脏虽有清晰的中央静脉等结构,但不成典型的分叶状。胆囊独立存在,位于胸腔前端,与心脏毗邻。胰腺或肝胰腺未能在稀有鮈鲫中被发现。作为稀有鮈鲫神经中枢的脑部,其各部分结构较为完全,可见清晰的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脑脊髓。并有脑神经从脑的背侧、腹侧发出。位于背侧脊椎的椎间孔中的脊髓可见分明的灰质与白质结构。结论 稀有鮈鲫的消化系统符合鲤科鱼类无胃特点,但其肠道前后段有明显差异。该物种神经系统发育较为完全。  相似文献   

8.
参照Kajiwara等人获得的β-胡萝卜素酮化酶cD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雨生红球藻的β-胡萝卜素酮化酶cDNA的完整编码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cDNA序列与Kajiwara等人报道序列具有96.4%的相似性,蛋白序列具有98.3%的相似性,说明所获得的cDNA序列确为β-胡萝卜素酮化酶的cDNA序列.  相似文献   

9.
蝴蝶兰查尔酮合酶基因cDNA的克隆、鉴定及其原核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得到在蝴蝶兰花瓣中特异性表达的查尔酮合酶cDNA(pchs-1).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已发表的查尔酮合酶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将此cDNA序列不改变阅读框架克隆到pET-24α( )原核表达载体上,经IPTG诱导后,SDS-PAGE的结果表明有预测大小的蛋白受诱导表达,该基因在植物中的功能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一种古老的海洋动物.利用RT-PCR和RACE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中国鲎β-肌动蛋白基因(中国鲎β-actin,简称为TTBA)全长cDNA序列,总共1 515bp,包括70bp 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314bp 3′UTR和一个1 131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ORF可编码376个氨基酸残基,总分子质量约为41 807.7u.同源蛋白的序列比较结果显示,TTBA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推测β-actin基因具有很高的遗传保守性.而基于β-actin蛋白序列比对而绘制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中国鲎与其他节肢动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此结果与其现行的分类地位基本一致.以Real-time RT-PCR法检测表明,在卵子发生各期的卵巢组织中TTBA表达量保持稳定(p>0.05),可作为定量检测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得蒙古绵羊β-防御素-1(SBD-1)的cDNA序列,从蒙古绵羊瘤胃的上皮组织中提取总RNA,采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扩增蒙古绵羊SBD-1的部分cDNA,结果扩增出cDNA 300个碱基.该cDNA包含由192个碱基组成的开放读码框(ORF),该ORF编码64个氨基酸的前原防御素.为了检测SBD-1mRNA在蒙古绵羊体内可能的表达器官,通过RT-PCR方法研究了SBD-1基因在蒙古绵羊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该基因在整个消化道(除直肠外)、气管、子宫、脾脏等管状器官内的黏膜层和脾脏内均有表达,而在所检测的实质性器官内,如心脏、肝脏、肺脏、肾脏、淋巴结、膀胱、卵巢等中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12.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曲霉基因组DNA、mRNA为模板,利用种属相似性设计了一对引物,采用PCR与RT-PCR技术得到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DNA和cDNA全序列.测序表明:克隆得到的DNA序列全长2 924 bp,cDNA序列全长2 583 bp,编码860个氨基酸.编码序列推导的蛋白质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完整蛋白质序列同源性高达97%~99%.该研究为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应用 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报道对一个衰老下调基因的鉴定.从绿色和正在衰老的紫萍叶状体组织中分别提取总RNA,然后使用一个oligo—dT引物进行逆转录合成cDNA.cDNA用oligo—dT和简并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后发现,一条cDNA带存在于由绿色组织而不存在于由正在衰老的组织所得到的样品中.将这一cDNA回收,克隆进T—vector并且进行了测序.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该cDNA对应基因的表达受衰老调节而减少.根据第一个cDNA序列设计了一个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并且克隆到另外一个部分cDNA.测序结果表明,第二个克隆具有与第一个cDNA相重叠的40bp的片段.将第一个cDNA序列与删去40bp重叠区的第二个cDNA序列连接,我们得到一个322个核苷酸的cDNA3'端部分序列.用BLASTN程序将该序列翻译后与NCBI non—redundant database中已知的蛋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克隆的cDNA代表的基因与光呼吸途径的丝氨酸-乙醛酸氨基转移酶编码基因有很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盐生盐藻肌动蛋白基因及其5‘上游片段的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盐生盐藻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中对肌动蛋白基因进行了筛选,结果得到了一个cDNA克隆和两个基因克隆,并进一步从基因克隆中克隆出该基因的5'上游片段,检索结果表明,所得到的cDNA和基因属于盐生盐藻的肌动蛋白基因。通过将盐生盐藻肌动蛋白基因序列同其cDNA序列及其他生物的肌动蛋白序列相比较,给出了一个此基因5'上游区大概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赤眼鳟(Squaliobarbuscurriculus)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性,本文采用RT-PCR技术和RACE法,从赤眼鳟肝脏中获得了赤眼鳟β-actin cDNA全长序列(GenBank:MT119965),该基因c DNA全长共1 816 bp,由94 bp的5’端非编码区, 594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1 128 bp的开放阅读框(95-1222)组成,阅读框共编码375个氨基酸。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赤眼鳟β-actin与鲤科鱼类聚为一支且与鲮鱼、鲫鱼、黄颡鱼等多个物种的β-actin氨基酸同源性都为99%。荧光定量(qPCR)表达分析显示,β-actin在赤眼鳟肌肉、肠、脾脏、皮肤、血液、鳃、体肾、头肾、心脏和肝脏十个组织中都有表达,但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利用Best keeper软件对赤眼鳟体内的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 EF1)和β-actin基因进行稳定性对比,发现β-actin基因稳定性低于EF1基因。以上结果为赤眼鳟的分子系统进化研究提供证据,也为赤眼鳟功能基因表达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外已发表野生真鲷(Pagrus major)肝CYP1A cDNA同源序列,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从我国海水养殖真鲷(Pagrus major)的肝脏中扩增出P4501A基因全长cDNA序列(1548bp).用基因重组技术将P4501A cDNA克隆于pTrc-CKS载体,在大肠杆菌TOP10F'诱导表达,将细菌总蛋白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其表达产物为89ku,获得了表达融合蛋白CKS-CYP1A.该项研究将为利用免疫学技术研究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机制以及探讨P450酶作为毒性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诸葛菜cDNA文库中筛选过氧化物酶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mmol/L NaCl诱导下构建诸葛菜苗期的cDNA文库,并从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新的过氧化物酶基因OvRCI,该基因cDNA全长1220bp,包含了一个1128bp的开放阅读框.通过同源分析比较及RT-PCR实验等对该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是一个诱导型表达的基因。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本文对成体的雌性和雄性稀有鮈鲫进行了系统性的组织学观察和描述,为以该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动物背景材料和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的成体稀有鮈鲫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用Bouin’s液对样品固定24 h至48 h后进行脱钙,流水轻柔冲洗表面去除样品表面残余的酸液,对样品的整体和局部采取矢状面与冠状面进行双向修块,梯度酒精脱水后浸入松油醇透明,包埋蜡块制作3 μm厚度的切片,按Hematoxylin & Eosin染色标准流程完成染色制片后于镜下观察,并对其各个脏器按照各个系统的顺序依次进行了组织学照片的拍摄及描述。结果 稀有鮈鲫的皮肤分为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皮外侧被覆角质化的鳞片,不能同无鳞鱼类一般通过皮肤呼吸,故其呼吸作用主要在鳃部进行。作为携氧工具的稀有鮈鲫的红细胞,如禽类的红细胞一般具有未退化的细胞核,从切片上可以看到在其心脏(分为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具高度弹性的动脉四个部分)和血管(动静脉、毛细血管)中均有大量充盈。结论 本文对稀有鮈鲫的皮肤以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器官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组织学形态描述,可为以之为实验对象的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以日本三角涡虫cDNA为模板扩增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产物进行测序和拼接。经与NCBI核酸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产物的cDNA长度为1168 bp,开放阅读框ORF长999 bp,编码332个氨基酸,具有actin蛋白家族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稀有鮈鲫应用型配合饲料及相应的养殖技术,促进实验稀有鮈鲫的营养学标准化。方法在营养学需求的研究基础上,探索并验证适合稀有鮈鲫日常养殖的应用型配合饲料。通过生长实验和繁殖实验,筛选得到适宜的饲料配方;研究了温度、投喂频率、饲养密度等饲养策略对生长、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 25%~40%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均可满足幼鱼快速生长需求,其中30%蛋白、6%脂肪、总能为12.5 kJ/g的投喂效果生长最好,同时,繁殖性能较高,可达到对照组的69.4%;亲鱼的产卵间隔随饲料蛋白水平的降低而延长;在18~24℃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当温度超过28℃时,体质量反而有所下降;不同投喂频率下,最大生长均出现在24℃时;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升高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养殖密度为0.8尾/L时饲料利用率最高,1.6尾/缸组稍降低,但无显著差异。结论 30%蛋白、6%脂肪、总能为12.5 k J/g的配合饲料可满足稀有鮈鲫幼鱼的快速生长,且能使亲鱼能保持规律性繁殖,满足实验稀有鮈鲫传代和生产需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生长不利,投喂频率的增加不一定能促进生长和饲料利用;稀有鮈鲫幼鱼适宜的养殖温度为24~26℃,每天投喂2次;养殖密度对生长和性腺发育均有很大影响,适宜的养殖密度应不超过1.6尾/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