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具有时滞和非线性感染率的HIV反应扩散方程的稳定性。【方法】首先考虑非线性感染函数βuυ/(1+aυ~2),建立具有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时滞及非线性感染率的反应扩散HIV模型,然后利用基本再生数和线性化方法。【结果】获得系统平衡点局部稳定的阈值条件。即当R0≤1时,无疾病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的;当R01时无疾病平衡点是不稳定的,唯一的地方病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性的。【结论】结果改进和推广了现有文献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类具有一般非线性发生率、分布时滞和垂直传染的SEIRS传染病模型。【方法】利用时滞泛函微分方程的理论,证明了系统解的正定性和有界性。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泛函和运用LaSalle不变集原理,得到了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性的阈值条件。【结果】给出模型基本再生数R0,当R0≤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当R0>1时,存在一个唯一的地方病平衡点,并且它是全局渐近稳定的。【结论】在对发生率的非线性项进行适当的假设下,模型的全局动力学完全由基本再生数R0决定,分布时滞不会影响模型的全局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具有体液免疫反应的时滞HIV模型的全局稳定性,描述了HIV和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得到模型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是由基本再生数R0和免疫基本再生数R*0决定的.通过建立适当的Lyapunov函数,同时运用LaSalle不变原理得到,当R0≤1,R*0≤1R0和R0R*01时,对应的无病平衡点E0,无免疫平衡点E1和地方病平衡点E2是全局渐近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口在斑块间扩散对裂谷热疾病传播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具有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函数的双斑块裂谷热病毒模型。【方法】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和运用LaSalle不变性原理,建立了系统无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准则,运用了Routh-Hurwit判别准则以及几何方法,建立了系统正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性准则。【结果】得到了2个斑块的基本再生数R10、R20,建立了系统平衡点局部和全局渐近稳定的阈值准则, 并通过数值模拟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 【结论】当R10≤1且R20≤1时,该疾病在2个斑块中灭绝;当R10>1时,该疾病在2个斑块中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一类含有潜伏时滞和非线性发生率的SEIR流行病模型。给出了疾病流行的阈值条件,并且得到了无病平衡点和流行病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条件。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泛函,结合LaSalle不变集原理,证明了当基本再生数R0≤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但当R01时,流行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同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具有体液免疫反应和带有2个时滞的病毒模型,得到了系统解的正性、有界性和无病平衡点、无免疫平衡点以及免疫平衡点的存在性.通过线性化方法和构造Lyapunov函数,得到平衡点的稳定性,即:当R_01时,则无病平衡点局部和全局渐近稳定;当R_01和R_11时,则无免疫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当R_11和△(T(τ))0时,则免疫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的.此外,免疫平衡点的稳定性也与时滞有关,从而说明引入2个时滞以后免疫状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具有不同潜伏阶段和时滞的艾滋病模型.在模型中,一些感染个体可以通过治疗从有症状阶段转移到无症状阶段.得到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0,当R01时,在一定条件下无病平衡点E0是局部渐近稳定的;当R01时,给出疾病平衡点E*局部稳定的充分条件;时滞影响疾病平衡点E*的稳定性,并产生Hopf分支现象.用分支理论研究Hopf分支周期解的稳定性,数值模拟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讨论具有连续预防接种和非线性传染率的SEIR传染病模型.证明了当基本再生数R0≤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疾病灭绝;当基本再生数R0>1时,唯一的地方病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的,疾病会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9.
提出并分析了一类具有饱和发生率的时滞SEIR传染病模型,定义了基本再生数R0。通过分析系统对应的特征方程,得到了无病平衡点P0和地方病平衡点P*的局部渐近稳定性。进一步,通过比较原理和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得出:当R01时,无病平衡点P0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当R01时,地方病平衡点P*是持久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一类具有接种免疫的非线性自治微分系统的SEIR传染病模型,得到疾病绝灭与否的阈值R0。通过Liapunov函数、轨道稳定和复合矩阵证明了当R0<1时,模型的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疾病最终灭绝;当R0>1时,模型存在两个平衡点,无病平衡点不稳定,地方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疾病将持续。  相似文献   

11.
外科感染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实时监测和回顾性分析病房感染细菌的菌种和药物敏感率,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数据库关于外科感染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检出株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检出率为18%;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检出率为17%;其后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及阴沟肠杆菌等。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超过50%者有1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仍具有极强的耐药性,而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100%敏感。结论长期监测致病菌种及药物敏感性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应用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Nature》2006,441(7091):255-256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小鼠腹腔接种感染P.b的剂量对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的影响,将小鼠腹腔接种感染P.b的剂量分为1×104个/只组、1×105个/只组、1×106个/只组3组,每组腹腔注射前经过血涂片计数发病鼠血虫率、计算各组既定剂量对应红细胞数、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接种血液红细胞数、接种感染、记录各小鼠的存活时间及血虫率.结果表明:1×104个/只组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b感染小鼠存活期间,随感染剂量增多,P.b感染发展速度越快.在P.b动物实验中,尽管剂量的控制存在人为影响较大因素,但不同数量级剂量接种后仍能对实验进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类非线性感染率病毒动力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一类具有非线性感染率的病毒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它的全局动力学性态.结果表明引入的非线性感染率不会影响病毒感染的最终结局,是一类无害非线性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肥胖是一种多病原疾病,病毒感染仅仅是引发肥胖的一种因素。已发现9 种病毒和生物因子与人类、动物肥 胖有关,尚有与肥胖有关的病毒和生物因子有待发现。“感染性肥胖”是一种新的概念,有助于人们将来生产出预 防肥胖的疫苗和抗病毒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率与感染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石蜡切片法调查了不同龄期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MBV)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表明各龄期养殖斑节对虾的MBV感染率达100%或接近100%.MBV感染度以养殖早期较高(最高可达142.317‰),养殖中期下降(最低为11.334‰),养殖后期又呈上升趋势.这与对虾的免疫状况及环境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细胞凋亡的概念,与细胞凋亡相关的病毒和基因,病毒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和研究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关系的意义,以增进人们对病毒和细胞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研究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下具有感染时滞的HIV模型,通过考虑感染时滞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利用时滞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主要研究感染平衡点的稳定性和Hopf分支,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所得结论.  相似文献   

19.
Infection breaks T-cell tolerance.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M R?cken  J F Urban  E M Shevach 《Nature》1992,359(6390):79-82
Clonal deletion or clonal anergy establish tolerance in T cells that bear potentially autoreactive antigen receptors. Here we report that concomitant infection with the nematode Nippostrongylus brasiliensis breaks an established T-cell tolerance induced by injection of mice with 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 B (SEB). CD4+ T cells from SEB-tolerant mice did not produce either interleukin-2 or interleukin-4 when challenged in vitro with SEB. N. brasiliensis infection of SEB-primed animals resulted in a normal expansion of SEB-tolerant CD4+V beta 8+ T cells in vivo as well as an equivalent increase of SEB-reactive, interleukin-4-producing CD4+V beta 8+ T cells both in SEB-tolerant and in normal animals. Thus, infection with N. brasiliensis circumvented the tolerance established with SEB. Activation of anergic, potentially autoreactive CD4+ T cells by infectious agents seems to be a major pathway for the initiat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fectious agents may break tolerance in potentially autoreactive CD4+ T cells by activation of alternative reaction pathways.  相似文献   

20.
对病死鸭的肝脏、脾脏、心血等组织中分离到2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Kh1、Kh2)进行了系统诊断、病原形态学检查、生化试验,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