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鲁迅小说的民俗事象,几乎俯拾即是,如《祝福》中的拜堂,“祝福”以及捐门槛,《阿Q正传》中的未庄诸多“惯例”,《药》中的人血馒头,《风波》中的辫子,《社戏》中的“社戏”,《长明灯》中的长明灯,《离婚》中七大人手中玩的屁塞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民俗事象,有的构成作者审美思考的艺术契机,如《风波》中的辫子;有的成为联接作品丰富内涵的审美物象,一个凝结着作品“张力结构”的艺术道具,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有的成为开掘“本文”深度进向的一个活动背景,如“祝福”;还有的成为沟通读者某些方面时代感触的文学媒体,如…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自序》将“刑余之人”列入“奇人”、“忠臣死义之士”行列中,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大胆肯定,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高扬,是“人”的独立意志的升华。《自序》可能受到《离骚》的启示。《汉书&;#183;敏传》、《论衡&;#183;自纪篇》、曾丕《自龊》皆模仿《自序》。《自序》不仅写了他如何“发愤著书”,而且全面、深刻地昭示了他“何以”要“为太史公书”。从现代传记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通过回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赞美了农民和农家孩子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现了“我”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相似文献   

4.
《社戏》的诗意只存在于双重视角中的童年视角,其内涵并非完全的人性纯美,它是现实性而非理想性的,因此也是不纯粹的。它表达了鲁迅对平桥村农民真挚的爱,隐含其后的是深刻的理解与别样的怜悯,同时显示出鲁迅与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意识上的差异。这种不同让其批判之笔从农民身上的国民性转向了知识分子,因此《社戏》重要的是其现实意义与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刘年谱     
1983年五十七岁一月四日,于合肥,作《<大上海>自序》。《自序》说:“这个集子,和《母亲——长江》、《骆驼》合在一起,可以看清从一九八○年直到一九八二年这三年间的我的一个轮廓。”三月,去北京接受中国作协授予的全国首届新诗(诗集)奖——公刘的诗集  相似文献   

6.
《胡适之传》自序胡明做《胡适之传》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为胡适“画像”。胡适晚年说过一句后来证明是相当有自知之明的话:“我的相很难画”。为胡适“画像”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适生前已经有人为他画过“像”,即为他写过“传”,如1941年12月胡不归(胡传楷...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要探讨《长生殿》主题,只能依据剧本中的《自序》、《例言》与《传概》三则材料。《长生殿》只有唯一的主题,即情爱主题。洪升塑造杨妃形象时,情感倾向基本上回归到中晚唐,择取了同情、回味与美化的态度;在价值观上则运用了汤显祖的“至情观”,使杨妃的文化品格得以升华。对于李隆基形象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丈人是不断渐进的。洪升写李杨情爱时别具匠心:第一,写出了李杨不断深化与升华的情爱过程;第二,写出了李杨情爱的风流本色;第三,化用织女牛郎故事作合李杨的天上之情。  相似文献   

9.
《周易》“中孚”卦二爻爻辞为:“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日:“靡,共也。”王弼注:“……故日我有好爵,与物散之。”孙星衍《周易集解》引干宝日:“靡,散也。”其中虞翻释“靡”为“共”,属随文注释之类,不可取,因为从“靡”的词义系统中无由引申出“共”  相似文献   

10.
吴海兵  王奇  王智  周吉湘 《科技资讯》2006,(32):169-169
本文从文宁和现实案件两个方面对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正确性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康熙字典》、《说文》、《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字形音义分析字典》等八种工具书对“疑”字的定义中与用人相关的解释入手,运用人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疑字进行分析,又通过剖析现实的案例,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不足进行了论证,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用人观,即“疑人试用,用人当疑。”  相似文献   

11.
汪中《自序》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号称骈文中兴时期。作家之多,作品之富,都超掩唐宋,无论元明。但是,善于驱驾骈文这种文体,真正称得上作手的却只有汪中一家。汪氏文集中《自序》一篇,常被推为代表作之一,百余年来,传诵不衰。到了近年,湖南常德佘嘉锡先生(1883-1955)独提出异议。《余嘉锡论学杂著》下册(页676-677)《读已见书斋随笔》第二十七则云(着重点是引者所加,后同): 刘孝标《自序》云:“余尝自比冯敬通,而同之者三,异之者四。”汪中《述学》中有《自序》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老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水”、“柔”、“朴”及“无为”等,以后现代主义的语言结构解释了《老子》中的道的作用,并通过《老子》的思想反醒20世纪理性主义(二分法思维结构)的有限,展现出老子思想中共视与开放的思维系统。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藏文“宗(rdzong)”一词所含内容和《格萨尔》部名上“宗(rdzaong)”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所含内容、确切地说“宗”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实际所起作用之比较分析,认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既不能和过去作为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行政区域治所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也不能与作为过去有别于普通民宅的特殊建筑物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提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类似于汉族长篇小说的叙述法“篇”,是一种便于记忆和说唱史诗而采取的该文学作品形式上的一种程式法或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光肥影瘦”的提出起因和理论基础.认为“光肥影瘦”理论针对《乾坤体义》中的数理逻辑矛盾,是在蒙气差理论,特别是在《崇祯历书》“蒙气径差”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自然哲学而构建的;《历象考成》中的“光分修正”并非源自方以智的“光肥影瘦”理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中学英语教学正面临如火如荼的改革,从概念、课本、方法理念上都可见一斑。比如由以前的《教学大纲》变成现在的《课程标准》,“学习方法”现在叫“学习方式”,“教学改革”现在叫“课程改革”;几年之内中学英语课本从《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到《Go for it》再到现在的仁爱版教材;方法理念上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说课”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许慎《说文》对“武”的解释与“武”的本义“征伐、示威”完全一致,并非相违背。  相似文献   

18.
说"乘"     
通过对“乘”字的字形简析和义项归纳,“乘”的本义当为“登、升”,纠正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乘”条的释义。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中女主角崔莺莺为追求理想爱情而与封建礼法在心理和在行动上产生的“情”与“礼”的抗争是以一种胶着状态进行的,互有增长,互有低落,最后,崔莺莺与张珙的理想爱情得以实现,虽是张珙与崔莺莺的共同努力,但还是建立在张珙考取状元的前提之上的。  相似文献   

20.
在诸多读者的心中,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他的杂文语言犀利,笔法多变;他的散文含蓄隽永,有着丰富的艺术美.我读鲁迅的《社戏》,这种感觉犹为强烈:《社戏》不仅仅是一曲自然的颂歌,它还是一支人性的赞歌,一首真情的诗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