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语言“名 (标记) 名”和谐语序与语言类型的对应关系是SOV型———修饰语 中心语、SVO型———中心语 修饰语。文章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探讨“名1 (标记) 名2”定中结构(主要是领属类)与其它语系的语言在语序上的共性与个性,并对名1与名2的位置作出功能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N的A"和"A的N"结构的并列使用能够带来独特的语用效果。"N的A"结构是由"A的N"中"A"和"N"易位形成的,"A的N"是一种定中结构,"A"和"N"要同时既能作定语又要能作定语的中心语,名词化结构的"N的A"可以还原成"A的N";兼类词在"A的N"结构中,可以易位成"N的A"的形式;当"A"为名词时,"A的N"易位成"N的A"时又具有不同的形式特点和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助词"等"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列举,二是表示复数。表示列举的"等"可以附着于单项或多项的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之后,表示择类举例、列举未尽、列举已尽三种关系,多作中心语,少作修饰语。表示复数的"等"只能附着于单项的代词、表示尊称与谦称的名词、普通名词之后,表示具有内在联系的群体间的同类聚合关系或者相互之间彼此对等的同类聚合关系,多作中心语,少作修饰语。助词"等"表示列举的用法早于表示复数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夏黎红 《科技信息》2009,(30):119-120
现代汉语中"的"字结构的省略现象较为常见,对其语法原理与使用规则语言学家也做过深入研究。但对于英语语言中"的"字结构,即定中结构的省略形式,由于其使用上相对明确而具体,相关研究显得较为缺乏。本文借用汉语言中对"的"字结构的功能性研究,即其"领属性"、"同一性"及"说明事物的属性"这三个方面对"的"字结构在英文环境下的省略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探究其语法规律。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的"①,语气词"呢"和方位词"里"在安阳方言中的读法一致,且三词都受其前面字音的影响而严格地分为四种读音。本文具体分析了这四种读音各自出现的条件,并试图探析这组语音合流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在翻译过程中,大胆吸收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系的某些词法与句法,尤其是借鉴印欧语系通过词尾变化显示词类与句法功能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底的”、“地的”、“的地”、“底地”等复合助词.尽管有些助词由于其书面形式与口语不一致而没能通行开来,但鲁迅这种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与力图丰富与发展汉语语法的胆识与魄力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此外,对助词“的”的频用、叠用,以及将“的”字用于数量词之后和“的”字与中心语组合等等,无疑都显示了鲁迅语言的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8.
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台静农在台湾后半生的文化活动与早年截然不同,但依然体现出鲜明的"五四"传统,这与其早年在北大国学门求学时受到的学术、教学风气的熏陶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段经历不仅培养了台静农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更对其现代治学眼光、自由宽容教风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并深刻体现在其执掌台湾大学中文系期间的学术研究、系务规划以及诗文创作中,构成"五四"精神在战后台湾的一种流脉。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十七大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它是科学发展观这一总路线中的一个分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也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本文认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对《礼记.大学》之精神有很好的继承,是这一精神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孔伟萍 《科技信息》2010,(22):146-146
当前在书籍、报刊、杂志等出版物和电视及网络上错别字和病句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特别是现代汉语的三个虚字"的"、"地"、"得"混淆着用的文章比比皆是,本文就"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标记理论,认为重音是"焦点的口头标记形式",通常所说的"焦点标记词"应该属于"焦点的书面标记形式";通过对70部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定量分析的方式,考察了"被+NP+给+VP"与"被+NP+所+VP"这两类格式中虚词"给"与"所"的隐现规律,得出复合被字句中"给"与"所"的语法功能;在"焦点标记"理论基础上,文章通过论证得出,"是"、"给"与"所"都是焦点的书面标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路。复合化后的"X于"具有词化等级的不同,"于"的虚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差异。从历时角度看,"于"经历着"介词→依附于其前的动词→词内成分→类词缀→词缀"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郭象的"逍遥义"建立在其"适性自分"这一相对主义的价值观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特点,因而同时面临辩证法与实践论的诘难。由于以"适性自分"为理论依据的"逍遥义"的论证违背了形式逻辑的规律,使得这种责难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将其理论依据修正后,郭象的"逍遥义"便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医疗卫生保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央政府通过逐次推进"新农合"与"新医改"来筑牢这一基础。随着这两项改革的实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面临外部环境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要求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要有新理念、能力要有新提高、流程要有新变化。公立医院可以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新农合"与"新医改"这两项改革的能力,夯实公立医院的财务制度基础,优化公立医院的财务处理流程,完善公立医院的财务监督体系等措施来应对"新农合"与"新医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框架,借鉴传统语法理论探讨否定词“不”在句法否定中的位置。“不”可以作为否定短语NegP的中心语,而其可能带有的情态意义使其更可能处于C中。对“不”的句法地位描写的过程体现了语法研究中语法与语义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生成语法与传统语法理论互为补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处处"和"到处"是一组容易被混淆使用的统括性范围副词,从句法和语义表现上看,它们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处处"的义项更多,句法功能也更丰富,"到处"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处处",是"处处"的三倍之多。这与两个词对语体的选择有关,"处处"多用于书面语体,"到处"则广泛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体,同时也与两个词在历时层面发生的演化和分工有关。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中心观笼罩下的美国中国史研究,先后兴起了三种史观或分析框架,分别是"冲击—回应"、"传统—现代"、"帝国主义"。这三种史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美国人认识理解中国曾起到过一定帮助,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以及那种天然的"种族优越感",使得这三种史观都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程度的误识。柯文在上世纪80年代撰写《从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中心观"的构想。这无疑对美国中国研究起到了纠偏作用,也对我们的近代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警示作用。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找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而全然无视西方在近代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已成往事,但这次军事干预充分显示了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战略动态。北约新战略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纷纭多变的国际政治与安全环境,伴随着北约对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而不断成熟。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集中展示了其大战略思维、"非接触性战争政策"、"无边界集体防御原则"等,突显了北约谋求"巧防御"、"快速反应"、"综合指导"、"兼顾国际与区域政策"、"军事与民事相结合"等新手法。然而,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也暴露了其战略形态的许多不足:缺乏完整规划以及国际法理基础、战略定位片面与错位、与地区及国际需要存在距离等。  相似文献   

20.
运用X-阶标理论与中心语移位理论分析实义谓词"be+not"结构,指出该结构中be移位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一方面,谓词be屈折变化丰富;另一方面,限定实义谓词be不仅是主谓词与辅助谓词的复合体,而且缺乏do-支持。此外,结构中not并非NEGP之中心语,而是副词。这些都使移位成为可能。而移位是作为最后手段使得表达式能够通过特征核查,这使得移位成为必要。作者认为,以往对于实义谓词"be+not"结构的分析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对结构中be与not/n't认识不清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