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退一进三"--关于新时期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21世纪中国农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其根源21世纪中国农业面临三大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保障未来人口高峰期的粮食安全。到2030年 ,预计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 ,若按人均粮食400~450kg计算 ,粮食总产需达6.4~7.2亿吨 ,也即在目前总产水平上再增加约1.5~2.3亿吨 ,届时中国能否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养活中国人 ,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通关注的问题。二是如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民收入虽有较大的增长 ,但近年来却增长缓慢。1978~199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递增约8% ,低…  相似文献   

2.
1997年,是我省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年。农业在战胜局部地区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获得丰收,农村经济在较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农业总产值620亿元,比上年增长9.3%,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280亿公斤,增长4.8%,油料总产205万吨,增产15.7%,棉花总产602万担,增长11.5%,肉类总产276.8万吨,增长17.4%,水产品总产135万吨,增长22.1%,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水果、蔬菜、麻类、茶  相似文献   

3.
张店乡地处豫皖交界,是亳州的东大门,拥有23个行政村,3.7万人口,4300公顷耕地。农业生产长期以种植粮食为主,农村主要以一产为主,由于经济结构单一,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了摆脱农业效益低下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被动局面,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乡粮经种植面积之比为3比7,复种指数达350%。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5亿元,比3年前翻一番多;粮食总产突破3.1万吨,比3年前增长46.8%;果、桑、菜、棉、养殖业收入2.5亿元,比3年前增长3倍;财政收入903万元,比3年前增长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718元,比3年前净增1500多元;第二、三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4.
增加科技投入,确保下世纪新增人口的基本衣食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粮棉生产面临的任务、挑战和问题1.人口—资源—粮棉生产发展的矛盾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许多长期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如人口持续膨胀、粮食需求迅速扩张、农业资源日益紧张、环境生态日趋恶化等。其中,由资源与人口矛盾派生的食物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到13亿,加上下世纪30年代还将继续新增人口3亿多,预期将达16亿多的人口高峰值。研究表明,我国农业资源承载力的合理值是6—8亿人口,理论警戒线是14亿,理论极限是15.8亿。当对世纪我国人口穿过14亿警戒线后,如何在资源…  相似文献   

5.
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战略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粮食由19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1998年4.91亿吨,提高3.35倍,解决了12.6亿人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眠目的成绩,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生产,供给不容乐观,预计2000年人口达到13亿,2030年达到16亿,粮食需求量分别为5.2亿吨和7.34亿吨,这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根据建国50年来粮食发展的情况,从粮食地位,深度开发,科技兴粮,开源节流,人口控制五个方面作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综合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实现“中国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的宏伟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杨谷 《科技信息》2005,(1):38-39
据报道,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增长250亿公斤基本已成定局,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增加310元。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多位专家表示,信息化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农民增收入信息是关键除2004年外,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  相似文献   

7.
现实与未来:中国的人口与粮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的课题研究,本文讨论了1949~2000年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研究认为,中国人口与粮食的关系,不仅过去和现在十分紧张,而且在未来的四五十年内也仍是棘手的问题。据测算中国粮食的最大可能生产量为8.3亿吨,按人均消费粮食500kg计算,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控制的最后界标。  相似文献   

8.
 世界人口的增长一直快于粮食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 ,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矛盾不断加剧。FAO1985年报道全球有5.5亿饥民 ,每年有4000万人死于饥饿 ;1998年 ,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的人口已增至8.28亿。到2040年 ,全世界粮食需求量将为现在的3倍。农药是保证提高农业单产的重要物资。20世纪9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农业病虫害面积2.5亿hm2次 ,防治面积为2.7亿hm2,其中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占90 %以上。1995年 ,我国通过农药防治 ,挽回粮食5400万吨 ,减少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9.
植物源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世界人口的增长一直快于粮食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 ,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矛盾不断加剧。FAO1985年报道全球有5.5亿饥民 ,每年有4000万人死于饥饿 ;1998年 ,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的人口已增至8.28亿。到2040年 ,全世界粮食需求量将为现在的3倍。农药是保证提高农业单产的重要物资。20世纪9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农业病虫害面积2.5亿hm2次 ,防治面积为2.7亿hm2,其中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占90 %以上。1995年 ,我国通过农药防治 ,挽回粮食5400万吨 ,减少直接经济损失60…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上有70%的人居住在发展中国家,预计21世纪20年代,这一比例将增加到90%。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大紧迫问题。 由世界银行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和澳大利亚政府联合组成的一个小组.就发展中国家未来粮食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于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在今后25年间,粮食生产必须增长5成.才能勉强赶上人口增长的需要。研究还发现.现在可供开垦的荒地面积已经所剩无几,依靠化肥已不能象过去那样大幅度的提高粮食产量.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从目前的科技水平发  相似文献   

11.
《海牙规则》确立了海运承运人对航海过失造成的货损免责,航海过失可分为驾船过失和管船过失。但承运人对管货过失造成的货损应承担赔偿责任。区分航海过失,尤其是管船过失与管货过失,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近百的来,有关于此的争议不同涌现,国际上要求废除航海过失免责的呼声日益高涨,《汉堡规则》虽废除了航海过失免责,但亦未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文章探讨了航海过失与管货过失的区分标准,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承运人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党内关系的和谐状态不仅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党内和谐是党群和谐的根本,对党群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必须通过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党内关系的和谐状态不仅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党内和谐是党群和谐的根本,对党群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必须通过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政府从国有银行退出的艰巨性和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建立真正债关系的艰巨性的角度,对国家通过注资的方式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决不是简单通过注资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了智能化电能表及自动抄表系统的组成、特点,以及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几种主要智能化电能表和自动抄表系统的方式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农民收入问题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到农业生产能力,是“三农”的根本问题。从农民、农村、农业三个角度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谈语言在馆员与读者沟通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正确运用符号语言与体态语言对改善馆员服务态度、提高馆员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我国电子政府的发展现状出发,以上海市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为例,对我国各级电子政府建设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及面临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基点,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府,最后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利真正提高政府的绩效,让公众从中获得真正的收益.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西能源重化工项目大都为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开发研究高科技项目,把煤炭工业产业这一重要能源产业发展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最权威的诗歌刊物《,诗刊》无疑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潮流,并引领着文学的走向。研究自1957年1月到1965年停刊的《诗刊》,可以清晰地把握当时的诗坛动态和文学环境,不失为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份生动史料。本文着重考察的是《诗刊》如何以对“五四”以来新诗人的重估和对新诗史的重构,完成了新诗在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