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天童植被演替过程中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凋落物质量的变化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总密度与凋落物C/N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81, P<0.001),与总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762, P<0.001), 但类群总数与各养分含量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0~15cm土层中土壤动物群落总密度与土壤有机质(r=0.457, P<0.05)、总氮(r=0.463, P<0.05)和总磷(r=0.564, P<0.01)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类群总数与总氮(r=0.528, P<0.01)和总磷(r=0.632, P<0.001)显著正相关.主要土壤动物类群密度与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同:凋落物中螨和跳虫与凋落物总氮、总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土层中的跳虫却与土壤各养分含量间表现出不明显的负相关,螨与土壤总氮、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膜翅类与凋落物和土壤总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凋落物层综合类、土层线虫、线蚓和鞘翅类分别与凋落物和土壤各养分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垂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首次生态定量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蜱螨(螨类)亚纲和弹尾(跳虫)目是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的主要优势类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土壤动物的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土壤动物具有表聚性,但是在不同季节,由于受气候条件、土壤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10月,对山东省无棣县北部的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进行分层取样,研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标本15 312头,隶属于7纲10目.结果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为弹尾纲(跳虫)和蜱螨亚纲(螨类),常见类群为膜翅目,其它均为稀有类群.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为E>C>B>F>D>A,弹尾纲和蜱螨亚纲动物个体数占该样地动物个体总数的百分比均超过40%,致使各样地的优势度指数普遍较低,最高仅为0.492 7.垂直分布显示中小型土壤动物不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的聚类结果,可将6个样地分成3组,显示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对不同地点的响应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2007年4月9日至4月21日在东湖公园不同角度选择四个取样区,每个取样区设立两个不同的取样点,采集了0-5cm,5-10cm,10-15cm三个不同层次的大中型土壤动物。共获得土壤动物651个,分别属于4门7纲9目,其中后孔目,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占全捕量的94.93%,色矛目,石蛭目,直翅目及异翅目为稀有类群,仅占总捕获量的1.84%,其余为常见类群。分析表明,在不同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植被茂盛地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明显的高于植被稀少地区的土壤动物。同时随着土壤深度土壤动物物种数量逐步减少,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7年1~4月,对韶关市郊不同类型坡地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调查,共获得动物标本663只,隶属3门10纲19目,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是优势类群,盲蛛目、鞘翅目、膜翅目、颤蚓目为常见种类;稀有种类因植被的不同各有差异,竹林动物种类与数量比较多.土壤动物垂直分层分布现象比较明显,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成都市郊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年10月对成都市郊区的绿化林、农田和莱地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13只,隶属于2门6纲10类(目),优势类群为大蚓类(Macrodrilc oligochaetes)和小蚓类(Microdrilc oligochaetes);中小型土壤动物1118只,隶属4门7纲10类(目),优势类群为弹尾目(Diplura)、线虫类(Nematode)和线蚓类(Enchytraeidae);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的大小顺序均为菜地〉林地〉农田,但仅有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有显著差异(P〈0.05);大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的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中小型的差异显著(P〈0.05);大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相似性低于中小型;林地和菜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性高于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高于中小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和中小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对苏北沿海地区4、9和20年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共捕获土壤动物113 994只,隶属3门9纲23目。共有优势类群为甲螨亚目和前气门亚目,共有常见类群为等翅目。(2)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差异显著(p<0.05),但土壤动物类群数无显著差异(p>0.05); 各林龄中土壤动物总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4年生林、9年生林、20年生林,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有显著不同。(3)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层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凋落物层的(p<0.05)。(4)不同林龄林地以及不同季节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度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其中9年生与20年生杨树林的相似度较高。研究表明,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不同,即不同林龄杨树林改变了土壤动物的多度以及类群结构,但对动物类群数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7年3~6月在太原汾河湿地公园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697只,隶属于4门7纲32类;其中优势类群为小杆目、膜翅目(蚁科)和弹尾目,常见类群14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占汾河湿地公园土壤动物总数的92.46%.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在数量比例关系为腐食性土壤动植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通过研究汾河湿地公园土壤理化性质3个指标,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群落的分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9.
溪源湿地秋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秋季在浙江景宁望东洋溪源湿地对5种代表性样地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望东洋溪源湿地的土壤动物隶属4门7纲17目,其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双翅目、膜翅目,常见类群为蜱螨目、线虫目、鞘翅目、同翅目、等翅目和半翅目,其他均为稀有类群;土壤动物群落复杂性指数(C)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稀疏小乔木林>五节芒草丛>白茅草丛,Shannon-Wei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呈显著负相关;望东洋溪源湿地土壤动物的表聚性现象明显.根据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的聚类和二维非度量标度排序(MDS)的结果,可将土壤动物分为3种类型,即湿润江南桤木林型、干燥乔木林型和杂草型,反映了土壤动物群落对湿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响应;并依此推断含水量和植被的盖度,尤其是灌木盖度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07年8-10月对张掖市清水灌溉区和污水灌溉区两种生境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土壤动物1398个,隶属4门9纲18目.其中清灌区有474个,污灌区有924个.在污灌区土壤动物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常见类群有双翅目幼虫、鞘翅目成虫、真蟎目、等翅目、缨翅目、涡虫、盲蛛目、鳞翅目、虫齿目、蜘蛛目、鞘翅目幼虫,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本文旨在对张掖市污水灌溉区土壤动物群落及其结构进行研究,阐明土壤动物的组成、结构和数量与污水灌溉的关系,揭示污灌区与清灌区大型土壤动物的分布的不同及污水灌溉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崇明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动物种类和组成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崇明岛选择了苗圃、农田、公园和湿地这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探讨崇明岛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共获得土壤动物1 179头,分属28个类群;其中大型土壤动物共483头,中小型土壤动物共696头....  相似文献   

12.
森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对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研究表明:次生灌丛的枯落物层现存量(6.66 t·hm~(-2))栲树群落(6.43 t·hm~(-2))木荷群落(6.10 t·hm~(-2));栲树群落、木荷群落和次生灌丛群落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分别为10.58,11.29和13.88 t·hm~(-2);3种群落类型的有效拦蓄量分别为0.49,0.55和0.73 mm.在整个持水过程中,各群落中前2小时内各林分枯落物层持水作用较强.林下枯落物层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式分别为Q=a lnt+b和V=kt~n.与栲树群落和木荷群落相比,次生灌丛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持水性能方面并不落后于这两种乔木林群落类型;研究期内,各群落类型0~30 cm土壤蓄水量在67.2~150.0 mm,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土壤层持水能力远大于枯落物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被认为是经济可行且有效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黑碳储量在全球碳循环和碳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大兴安岭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土壤黑碳的储藏分布特征,为区域森林土壤黑碳储量准确估算和森林土壤固碳功能的定量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兴安岭北端寒温带针叶林区,按照坡位、坡向差异,对称设置20块样地,采集1 m剖面内不同发生层土样。采用氢氟酸(HF)和盐酸(HCl)处理的重铬酸盐氧化方法对土壤黑碳进行分离,探讨了地形因子(坡位、坡向和坡度)对黑碳(BC)分布的影响,并借助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因子对土壤黑碳密度变异的相对影响程度。【结果】①研究区土壤黑碳密度(面密度)范围为0.02~3.64 kg/m2,腐殖质层密度最大,占全剖面的50.3%,具有明显的表层集聚效应;黑碳占有机碳的比例范围为3.7%~42.5%,除凋落物层外随深度增加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说明黑碳含量依土层减小的程度比有机碳含量依土层减少的程度小,对比非黑碳成分黑碳向下迁移的程度更大,其稳定性更强;各土层黑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24~59.13 g/kg,空间变异性较大。②坡位显著影响土壤黑碳含量和密度的分布,不同土层之间下坡位的黑碳含量均显示高于上坡位,下坡腐殖质层黑碳密度是上坡的2.21倍,其1 m剖面黑碳密度是上坡的1.91倍;不同土层间黑碳占有机碳比例均显示下坡位高于上坡位,而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逐步回归显示,坡位对土壤黑碳数量分异的影响较大,可独立解释腐殖质层黑碳密度空间变异的42.1%、1 m剖面黑碳密度空间变异的46.0%。③坡向通过光照和温度的不同影响黑碳储量分布,总体看来,BC含量(除凋落物层和母质层)和BC密度(除凋落物层)均显示阳坡略高于阴坡,但差异不显著,故坡向对黑碳影响较小;腐殖质层土壤BC密度与坡度无显著相关性,而按上下坡分组统计比较淀积层和全部1 m剖面,则上下坡点位分群趋势明显,下坡BC密度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上坡BC密度与坡度无显著相关性,坡度对黑碳分布的影响不及坡位大。【结论】大兴安岭林区黑碳储量丰富,BC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并缓慢向下迁移,其生物化学惰性可有效促进碳固定,提升森林土壤碳汇能力。坡位是影响研究区域森林土壤黑碳分布的主控因子,在同一发生层内,不同坡位的土壤剖面间由于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冲刷作用等因素的各异导致黑碳含量和密度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区域黑碳分布规律,并为碳汇林立地的选取与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15株顶坛花椒作样本进行研究,对其根系的根深、根幅、根的直径、侧根的分布范围、叶重、吸收根的密度及重量等进行实地数据采集,从中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区顶坛花椒根系的生长特征。表明顶坛花椒根系界于散生根型与水平根型之间,根系水平分布远大于垂直分布,反映了根系的发达性及浅根性的特点。根系主要分布在0~35 cm的土层中,吸收根一般分布0~30 cm范围内。土壤环境决定了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与根系分布显著相关(P<0.05);垂直方向上,所调查样株根系集中分布于有机质高的土壤上层;水平方向,各根系分布与土壤养分多寡没有明显关系,而更多受制于小地形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以长白山区30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根钻连续取样及分解袋埋藏法,对细根(≤2 mm)生物量及季节动态、细根分解、细根周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细根平均生物量为3.825 7 t/hm2,其中活细根和死细根分别占84.51%和15.49%; 0~10 cm土层活、死细根生物量分别占林地活、死细根总量的72.09%和50.46%; 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在1年中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活细根的呈双峰型,死细根的呈多峰型。经细根分解实验计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分解系数k平均为0.001 5,细根年生长量、年分解量和年周转率分别为1.534 8 t/hm2、0.145 0 t/hm2和0.47次/a。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对查干湖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影响,以查干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环境与植物之间响应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剖面、5种不同类型植被(芦苇+香蒲、芦苇+苔藓、碱蓬、水稗、芦苇)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变化及其红外光谱结构特点。结果表明:盐碱湿地土壤中的腐殖质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的含量变化趋势呈现深层大于浅层,胡敏素碳的含量远小于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土层深度对于腐殖质组分影响明显,且不同植被土壤腐殖质碳含量总体呈现出芦苇>水稗>碱蓬>芦蒲>芦苔的趋势;胡敏酸和富里酸在不同植被土壤中的化学结构相似,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研究结果对揭示盐碱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与转化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查干湖盐碱湿地土壤环境修复及优势植被筛选提供基础数据及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油蒿群落枯枝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库布齐沙地油蒿群落枯枝落叶分解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好气型细菌、纤维素分解菌、芽孢型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的季节变化特点较为多样,但总的来看,夏秋季是它们数量最多的时期,地下枯枝落叶样品中的数量普遍高于地上样品,枯叶中的数量高于枯枝.相邻土壤样品的表现较复杂,数量变化波动明显,部分类群高峰值的出现有滞后现象,这与沙地土壤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非水成化土壤是否发生潜育化, 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非生长季的野外观测过程中, 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非水成化土壤存在季节性潜育化, 主要由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季节性冻融产生的厌氧环境造成。在土壤腐殖质层观察到铁锰结核和胶膜层, 呈蓝灰色, 潜育类型属于轻潜型和假潜育型。通过分析得出, 土壤潜育化主要发生在土壤季节性冻融期间, 潜育层厚度与冻融层厚度之间显著正相关。2014年1月的取样分析结果显示, 潜育化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碳, 提高了活性态铁锰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效磷含量。季节性潜育化可能对冻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根系动态、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养分循环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潜育化只发生在非生长季, 这一现象容易被忽略, 但其对土壤生态过程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杂木林、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次生林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共获大型土壤动物2522只,分别隶属3门8纲25目。三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水平结构表现为类群数相似,但土壤动物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共同优势类群均为蚁科。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表现为表聚性,花曲柳-榛灌丛的表聚性要高于杂木林和蒙古栎+黑桦林。蒙古栎+黑桦林和杂木林大型土壤动物相似性程度极高,与花曲柳-榛灌丛为中等相似;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相似,与杂木林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优势度指数高,均匀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