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降低轿车车内后部噪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应用现代试验和分析技术对轿车车内后部低频噪声源进行识别,并通过识别结果对轿车的原设计进行了改进,使轿车车内噪声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某型商务车在行驶中车内存在很大的轰鸣噪声,对驾驶员及乘客的舒适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该车的销售和使用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为了查明原因,对车内声音进行信号采集及频率分析幵对传动系统进行振动特性测量。发现主减速器振动成分在50~80 Hz有明显的峰值,存在共振频率大约是50~80 Hz的模态,与车内噪声峰值处的50~80 Hz相对应。可知主减速器的振动特性导致了车室内的轰鸣噪声。为了改变主减速器的振动特性,调整主减速器悬置的刚度值幵进行振动噪声测试可以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可使车室内轰鸣噪声大大降低。这些成果为解决本车室内轰鸣噪声提供了可实施的方案,使整车舒服性能大大提高,幵对其它车型的轰鸣噪声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列车高速通过隧道时车内压力波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高速过隧道时诱发的压力波通过车体缝隙传入车内,给旅客乘车舒适性带来严重影响,在实验室模拟车内压力波动过程以系统研究车内压力波动与人耳舒适性的关系,以便为制定气压变化下科学的人耳舒适性标准提供依据。基于车内压力变化是车体空气进出口流量关于时间的积分,设计以1台罗茨风机、两阀门组及控制单元为核心的车内压力波试验模拟装置,以实现变体积流量交替对车体进行充气和抽气,使车内压力变化曲线不断逼近现场实车试验测得的车内压力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装置试验结果与现场实车试验测试结果基本吻合,说明该装置可真实模拟列车通过隧道时车内压力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纯电动轿车空调制冷、制热与电池及电机的热管理相对分开,没有有效地统一集成管理的问题,利用热泵技术,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电池、电机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即制冷时兼顾电池冷却,制热时回收利用电机废热的整车综合热管理系统。并结合某款纯电动轿车,在实验基础上对其整车热管理进行建模及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整车综合热管理系统可为车内、电机及电池提供良好的热环境,特别是对于冬季制热模式,与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热电阻相比,纯电动轿车采用热泵系统时,其制热运行时的整车电能消耗可降低16.4%,续驶里程可提高18.3%。  相似文献   

5.
基于遗传算法的纯电动轿车动力总成参数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动力传动系部件参数对纯电动轿车性能的影响,利用遗传算法对纯电动轿车动力传动系的主要部件进行了优化;所有部件的模型均基于实际配置的纯电动轿车(QREV)动力传动系台架试验的试验数据.优化结果与传统优化算法结果相比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是有效的,能够提高纯电动轿车的性能.该算法已应用于实车动力传动系的参数设计.  相似文献   

6.
轿车车内空腔声学模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轿车车内空腔声学模态,为了获取车内空腔的声学共鸣频率,提出了一种空腔声学模态试验方法,并对实车的声学模态试验结果与该车车内声学模态的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为车内空腔的低频噪声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开发纯电动轿车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动力传动装置参数的优化匹配.根据确定的纯电动轿车基本性能参数,从理论分析和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利用Matlab对纯电动轿车电机、变速器、主减速器进行了设计计算与匹配.ADVISOR仿真结果证明,所选电机与整车匹配后能够满足纯电动轿车动力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纯电动轿车模式切换时的操作复杂性和乘坐舒适性等问题,提出了模式识别策略和模式切换策略.模式识别策略是基于模糊控制,通过识别车速、加速度均值和电池SOC(荷电状态)来进行自动识别;模式切换策略是基于德国的冲击度限制标准,通过限制转矩的增加率来减小整车的冲击度.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准确地识别驾驶员的意图,避免了通过手动切换挡位的操作复杂性;并且在模式切换过程中使整车的冲击度小于10m/s3,满足了德国的冲击度限制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从合肥市科技局获悉,截至目前,合肥市生产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019辆,其中节能与新能源客车434辆,纯电动轿车1585辆,推广总量在全国25个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二,其中纯电动客车和纯电动轿车推广总量排名第一。截止到今年9月底,电动公交车在合肥市区运营总里程近1200万公里,单车最高行驶里程近14万公里,单车平均百公里耗电110度。纯电动轿车  相似文献   

10.
引入曲率模态分析方法,以某轿车后桥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模态分析获得损伤前后结构模态参数,计算曲率模态,选取平均曲率模态绝对差作为指标,对轿车后桥进行损伤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结构局部变化敏感,可以识别损伤位置及损伤程度,为车辆结构件损伤识别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司宗根 《科技信息》2011,(4):135-136
为了保证电动汽车的舒适性,本文通过研究纯电动汽车空调的特点、发展趋势并通过对热电制冷、余热制冷、电动压缩制冷进行比较,来选择适合纯电动汽车采用的节能高效的空调系统。  相似文献   

12.
轿车副车架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介绍结构模态试验方法的基础上,以桑塔纳2000型轿车副车架为研究对象,采用锤击激励法和白噪声激励法进行了模态试验,又应用自编的3种模态参数识别软件作模态参数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款运动型实用汽车(sport/suburban utility vehicle,SUV)车内特定转速排气轰鸣音的问题,文章通过排气噪声频谱分析,设计了一款赫尔姆兹消声器用于提升特定频率的消声性能,以消除车内轰鸣音;在消声器优化设计过程中,利用GT-Power软件分析其传递损失。经实验验证,消声器优化后车内该转速噪声降低了4 dB(A),车内轰鸣音消失。  相似文献   

14.
随着燃油车辆对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以及公共交通对乘车舒适性的愈加重视,电动车辆以其低污染、高舒适性等优良特性被广泛使用.然而因其续航里程及充电需求的约束,其行车计划制定更为复杂.本研究在多场站区域调度模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充电任务的发生和执行,以电动公交车辆及其配套设施在内的总固定成本和总运营成本之和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电动公交区域行车计划编制模型,并基于遗传算法和贪婪算法设计出复合求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北京市大兴区部分线路运营为例验证模型效果,并与传统公交行车计划编制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总运营成本降低18.20%.  相似文献   

15.
出行者对车内拥挤度的评价往往不一致,文中利用随机系数Logit模型对拥挤度影响参数进行研究.考虑到心理因素对出行者出行选择行为具有影响,文中研究加入了出行者对出行舒适性要求这一潜在心理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机系数Logit模型比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度;随机系数Logit模型的效用函数中,车票价格和车内时间的系数为非随机变量,但车内拥挤度的系数为随机变量,且受到出行者对出行舒适性要求和车内时间的影响,出行者对出行舒适性的要求越高,车内拥挤度对效用的影响越大,随着车内时间的延长,车内拥挤度对效用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国产SUV怠速时车内结构噪声过大的问题,结合工况传递路径法、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试进行了噪声源的识别和确定。根据发动机以及排气系统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建立了该车型能量传递路径的分析模型,由工况传递路径法确定后背门对车内结构噪声的贡献量最大。然后,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后背门进行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后背门的固有频率与发动机二阶频率之间存在耦合。同时,对该车型进行了整车实验模态和噪声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空调车内气流组织研究是车厢内热环境控制的基础,合理的车内气流组织可有效地改善乘客的冷热舒适性。采用k-ε湍流模型对25K型空调硬卧车内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送风方式和送风参数下车内空气流场和温度场分布规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照,两者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对于改善硬卧车内人体冷热舒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车内气流组织优化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电动轿车车身结构的基础上,采用HyperWorks软件,建立了某款电动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扭转刚度分析、弯曲刚度分析、自由模态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灵敏度分析选出顶盖、前地板、后地板、侧围外板、外挡泥板、后轮罩、地板纵梁的板厚作为优化变量,以一阶模态避开路面对汽车的激励频率(大于25Hz)及扭转刚度满足设计要求为约束,以白车身总质量、弯曲刚度为优化目标,运用全局响应面法进行多目标优化,以获得较好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XMQ6182G型客车在30~80 km·h-1匀速行驶时驾驶位存在低频轰鸣声的问题,开展实车噪声和振动测试,发现驾驶位噪声频率约为14.0 Hz时,出现驾驶位噪声声压级峰值.经对比分析和测试,确定轰鸣声主要来自路面激励,并构建车身结构和车内空腔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驾驶位低频轰鸣声是由车身第3阶结构模态与车内空腔第1阶声学模态的强耦合引起的;改进客车顶盖结构后,驾驶位噪声声压级最大降幅为4.7 dB(A).  相似文献   

20.
某轿车产品研发过挥中,出现了车内噪声偏高、发动机怠速方向盘抖动2个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的振动噪声问题,为了解决车内噪声偏高问题,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其中包括车身孔位的密封、旁路密封、车内钣金件的隔音、吸音处理.对于发动机怠速方向盘的抖动,一方面加强了发动机悬置软垫的装配质量一致性,另一方面调整了发动机悬置软垫的静刚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解决了车内噪声声压级偏高和发动机怠速时方向盘的抖动问题,从而提高了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