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从德性伦理学视阈来看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塑造网民的基本德性。塑造网民基本德性就必须立足网络社会来进行,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采取德性论的理论模式,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视角。实现灌输网民道德认知,培养网民道德情感,锤炼网民道德意志,坚定网民的道德信念,践行网民的道德行为的"知行转化"。  相似文献   

2.
由于教育者没有正确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道德教育中出现了"道德性"问题,导致我国道德教育的成效不高。从道德教育内容、手段以及目标方面对道德教育存在的"道德性"问题进行剖析,对以上几方面分别提出合情化、共情化、大众化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有两种读音、两种用法,衍生为教育和教学,与之对应有间接道德教育和直接道德教学之分。由于教育之“教”直接指向学生,教学之“教”以教材为中介,因此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又有教规范与教知识之别。秉承苏格拉底的传统,知识即道德,德性之教是教知识;现代哲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德性之教是教规范;而在现代教育哲学中价值辨析占有一席之地,又有教价值之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感慨“德性难教”,假如从教的概念和内容方面作些清理,或许有助于我们减少些困惑。  相似文献   

4.
孔子认为德性是情感受到教化所产生的一种优良的品质,并由此建构起其德性理论.拟从传统与生活两个层面,通过对"智"、"仁"、"勇"三达德和忠恕之道的分析,阐述孔子德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汪苏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99-1601
个体的道德性养成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针对道德性概念的现代性理解与阐述却陷入了被大部分社会哲学家看作现代社会作为重要的社会哲学理论之一的物象化问题。据此,在道德教育中什么被创生,又有什么被埋没了呢?在此通过对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红林伸幸教授的学术论文《物象化理性与道德性问题》的研究,以期能为与"道德性""自律"相关的道德教育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剖析当代伦理学两大类型——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各自所面临的困境出发,试图证明规范美德伦理学将是现代伦理学的合理建构,并在这样的理论视野中探求孔子德性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性伦理学复兴以来,麦金太尔等现代德性伦理学家共同面对一个最基本的难题:重新阐释德性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德性。作为德性伦理学的重要代表,麦金太尔从德性与实践的关系角度开启他对德性概念的界定。麦金太尔的德性与实践的关系,就逻辑关联层面而言,"实践"是德性的先在概念;就实质关联层面而言,德性是实现"实践"的"内在善"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实践"活动产生的"内在善"和"外在善"的具体对比,德性与二者的关系亦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8.
体验是情感的体验。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所以,道德教育应以情感体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和主体间的理解中提升德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麦金泰尔在其<德性之后>一书中,着重论述了德性在当代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从德性与实践的关系、德性与个人生活整体的关系和德性与传统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德性观的基本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德商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德性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主要标志。既保持对于神圣宇宙秩序的认同,又寻求德性的建立,人绝不因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背离关系而停止对德性的追求。这是古希腊悲剧关于德性的主要思想。人的德性是与它赖以产生和维持的一定社会共同体息息相关,只要人们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就需要德性来形成相互团结的纽带,维持相互的关系,塑造优美心灵与健康人格。这使古希腊悲剧的德性观在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的批判与重构中凸显出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提出的一种新的治国思想。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腐败、贫富差距、社会治安、道德滑坡等诸多社会问题出发,从正确处理“以德治国”与古代“德治”思想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入手,积极探求实现“以德治国”的道德途径,即实行德政与德教,以期对“以德治国”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合理性和操作可行性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它与依法治国既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坚持“以德育人”。要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大环境;以德育教材建设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师制为机制,创建高校德育环境工程;强化道德建设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在德育实践中不断优化德育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对于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八荣八耻”充实了师德教育的内涵,为教师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行为准则。师德建设应抓好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要依靠教师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来实现校园和谐。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必经内化和外化这样一个复杂而反复的过程,因此,师德建设还必须建立和健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1世纪将形成一个与当代工业社会具有不同特征的现代网络社会。因为现代网络社会是由人主宰的社会;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既充满了人性,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既具有有序性,也具有无序性;同时还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现代网络社会不是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现代网络社会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问题与矛盾的真实社会.它同当代工业社会一样,需要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 ,用“扬弃”的态度去挖掘儒学的思想道德精华。就儒学“仁爱”精神 ,“诚信观”和“义利观”,“以德治民”思想三方面与新形势下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相联系 ,去阐述儒学道德精神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部控制表现为具体的制度和规则,谓之“道”;内部控制被接受,谓之“德”;内部控制由“道”及“德”,谓之“文化”。内部控制从建立到执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循环,即从道德确立,到道德教化,再到控制文化。保持道德循环的完整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重点探讨了道德、文化与控制三者之间的互济关系,期望人们重视道德和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强制性、灌输性压抑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封闭性、限制性阻碍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实践性和发展性.探究性道德学习则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并使学生学会了交往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和内容。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公德状况及原因的分析,认为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公德行为养成可以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公德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优化公德环境与完善评价体系相结合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积淀了中华民族的道义、德行和民族尊严、不畏艰苦的精神,在中国现代哲学中,是一种独树一帜的崭新的哲学思想。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教育共产党人的思想品德和对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