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代。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是汉化最深的北朝国家之一。而苻坚是一位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的统治者,在对待民族关系上则实行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他重用王猛、权翼等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得到了其他各民族的拥护与支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苻坚的民族政策是进步的,为完成我国北方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前秦政权是在后赵时期一个军事集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兴起迅速,所以立国根基并不稳固。建国伊始,君权与军事贵族的对立就比较尖锐。苻坚为伸张君权,一改苻生时期屠杀勋旧的政策。而从法治上、政治上、思想上多角度入手,抑制勋旧势力、重申君权。其中,重用异族首领的政策也是他上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后来由于形势变化,导致了异族的背叛和前秦政权的瓦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经历了初步形成、曲折发展和逐步完善三个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特定的民族纲领和政策。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为主线,考察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历史嬗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解决好中国的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4.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历史的实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对民族史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观点:汉民族形成于秦汉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自然趋势,同时伴随着民族问残酷的斗争,等等.这些创见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史的研究,为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的王猛,能超越时代局限,摒弃民族偏见,择贤主而事。他反对图谶迷信,瞻前瞩后,料事如神,具有非同寻常的气质、见识与人格魅力;他身兼将相,内侍帷幄,出总戎旅,陷阵摧锋,战胜攻取,辅佐苻坚统一了北方;他刷新政治,修水励农,和戎兴学,移风易俗;他忧勤万机,谦廉自律,鞠躬尽瘁;他与苻坚君臣相得,精契神交,有始有终;他生前被民众誉为"关中良相",死时朝野为之巷哭。其才能、业绩与优秀品格,在中国古代史上超过了许多著名的贤臣名相,称得上万古凌霄一凤凰。  相似文献   

6.
前秦时氐族散文家苻朗《苻子》,集中体现老在“无为”思想,并不乏文才横溢的寓言体散文之作。整体分析《全晋文》载清人严可均辑苻朗佚文,联系苻朗身世与所处国势,史文印照,尽显作为氐族贵族及亡国者的苻朗在“魏晋风度”之中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7.
秦汉魏晋时期,先后生活在吉林省境内的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从经济形态上看,夫余、高句丽、北沃沮以农耕经济为主,其文化特色即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乌桓、鲜卑以游牧经济为主,其文化特色即以游牧经济为基础;挹娄、勿吉则以渔猎经济为主,其文化特色即以渔猎经济为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东北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解放战争中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作大发展的基础上 ,根据革命形势、任务的变化和民族地区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突破点 ,适时、灵活地更新或制定了一些切合当时政情、民情、国情实际的民族政策 ,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平等团结、共同解放为核心的民族政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民族理论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杰 《科技信息》2006,(11):227-228
江泽民民族理论思想不但是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他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民族政策思想.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江泽民民族理论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特征等对开展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民族工作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汉是中国民族互动过程中的第一次大整合时期 ,其结果是华夏民族的统一。与此同时 ,汉代在新的民族构成格局中开始了新的民族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浅析前秦贤相王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政权林立,征战不已,人民流离失所。在这种乱世中出现了一位蜀相诸葛亮般的杰出人物,他就是前秦丞相王猛,他帮助前秦王苻坚消除割据,统一北方,整顿法治,发展经济,使前秦社会出现了封建时代少有的治世局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外来移民的不断增多,单一民族国家实际上也在逐渐变成多民族国家,但是资产阶级所持有的资本主义民族观以及施政的政策和纲领仍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民族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自秦汉中国已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浑然天成的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时战时和,在历史长河中互相影响、互相依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合发展,独具其特性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在国际社会的民族政策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下,各民族的政治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民族文化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呈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实用价值.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族文化纳入"中华文化"概念框架中,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新中国7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民族文化实现了从"实用"到"理念"的观念上的转变和升华,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治国理政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中央王朝采取政治、军事、法律等多种手段调整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属邦律》和《蛮夷律》是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民族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主要依据。秦汉之后,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已经被纳入整个社会管理体制之内,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6.
对秦汉至唐宋时期历朝的治边方略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历朝的治边方略呈现出“守势政策”的特点.这一“守势政策”在不同王朝或同一王朝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两种类型,一为积极“守势政策”,一为消极“守势政策”.二者虽然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有差异,但本质上均含有保持中原王朝文化优势的“以夏变夷”的思想内容.受封建统治者思想认识水平及民族构成的影响,不同朝代对边疆少数民族或民族政权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族、戎族、匈奴族及东胡系的鲜卑族等。匈奴族等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秦汉王朝有战争、有和亲、有依附,也有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时期。  相似文献   

18.
简论古代中国史家的民族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史家的民族史观,包涵族类、文化、政治三方面的思想要素。文化是古代史家民族史观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文化主义是这一史观的本质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即中国中心观念;族类思想则主要表现为“华夷之辨”和华夷一家的观念:同时,华夷之辨和华夷一家又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诉求,即“正闰”观和“大一统”观。这一民族史观深刻影响了古代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长征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意义。分析了长征时期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发展,提出了在价值层面,长征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价值需求急遽提升;在理论层面,长征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政策创新空前活跃;在实践层面,长征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效能卓越显著。长征的伟大实践,使长征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既代表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显示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又是动态地发展和扬弃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确立和坚特科学的德育观,必须解决好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的问题,这即是让年轻的一代吸足民族精神的养份,植根于中国大地上,为中华大厦添砖加瓦,并最终冲破上代人所拘泥的时空,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