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呈现出因应西方文化动向的被动“文化自觉”,其形式胜于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文化的虚热,并没有真正弘扬传统文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研习经典不失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可行路由.因此,高校开设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程的必要性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2.
苏日娜 《长春大学学报》2013,23(1):90-91,110
梁漱溟被定位为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以独特的思想发挥了其他人所难以取代的历史作用.他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从“接受”到“否定”发生着变化,并最终认为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救国之路.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批评重要代表萨义德《东方学》是英美人文学科中最早对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殖民地统治进行抨击的一部力作,其要旨就是揭露西方如何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出发,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术语言说“东方”。但萨义德并不赞成民族主义式的对抗西方文化霸权,而倡导东西方对话和文化多元主义,这是他思想批判的个体经验方式,当然也反映了处在美国知识界的第三世界学者思想上的尴尬境遇,和无可选择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管理文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企业管理文化概念以及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形成及其差异,通过中西方管理文化差异形成原因的分析,指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按照西方管理来运作”的认识的不合理性,得出“中国管理文化并不会被西方管理文化所取代”的结论,并借助海尔企业文化案例,提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林语堂以民间文化为内核,以西方文化为对照,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吸收改造,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人文主义的思想观点,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以及“顺应天命”的宗教观、“直觉洞悟”和“近情”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式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式人文主义的提出适应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西诉讼文化差异的比较,指出中西传统诉讼文化主要存在三点不同:一、思想意识基础不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西方传统诉讼文化以基督教宗教文化为思想基础.二、诉讼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追求“无讼”,西方传统诉讼文化追求以实现正义为价值目标.三、在形式上表现出对程序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重实体轻程序,西方传统诉讼重视程序价值.文化基础的不同应当在我们移植西方诉讼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的过程中予以考虑并引起相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日本均经历过一次封建法向资本主义法的变革,即法制的近代化。日本在法制转型中吸了西方先进文化与法制,脱离了中华法系的轨道,最终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然而晚清政府的“修律”终究没能摆脱其在辛亥革命隆隆炮火声中分崩离析的命运,中国的法制始终没像日本那样走上“西化”的路,中华法系不复存在。从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对这次法制转型之迥结局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对当前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主义批评重要代表萨义德《东方学》是英美人文学科中最早对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殖民地统治进行抨击的一部力作,其要旨就是揭露西方如何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出发,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术语言说“东方”。但萨义德并不赞成民族主义式的对抗西方文化霸权,而倡导东西方对话和文化多元主义,这是他思想批判的个体经验方式,当然也反映了处在美国知识界的第三世界学者思想上的尴尬境遇,和无可选择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化的对话是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重大思想主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出走——返回”的模式“还乡”叙事,具有深厚而特别的文化意蕴,是对中西文化对话与互审的表象诠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还乡”叙事留存着历史各个进程中新旧思想不同板块对撞进发的思想火花,记载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关系的艰难持久而又不断深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康熙亲政的半个世纪,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遭际。康熙对西方文化既有亲和致用心态又存“体”“用”矛盾的心态,当西方文化之“用”危及封建清王朝之“体”时,即行禁止,他对“扬汤之争”和“礼仪之争”的处理反映了他这种复杂变化的心态。中国在康熙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由初始的开放趋向封闭,终未能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中国没有主动地走向近代化,从而落伍于世界近代化潮流。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在具体阐释天道观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一些精粹内容将要复兴,这是大势所趋.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作为对“还原论”方法的补充,还需要从整体上研究复杂性事物的方法.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又在这一方面做得最成功,积累最多的经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最精粹的内容之一.就是从整体上研究世界、研究人类、研究事物的.离开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你要想从整体上去研究复杂性事物是非常之难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都没有掌握这种方法,而中国早就掌握了.到现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经验.西方文化要从头去创立这种方法很难,不是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突破的.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只要总结得好,去芜存精,把确实迷信、愚昧的东西去掉,保留它的精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再加上学习西方文化,中国的科学文化一定会复兴.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理论始创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梁漱溟在“五四”时期一片推翻传统、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高扬中国儒家文化的旗帜,创造性地重新解释儒家经典,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观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孙铁骑 《奇闻怪事》2011,(3):4-8,32
有史可考之民间书院可追溯到唐朝初年,“最初只是士人读书治学之所”,后“将其服务范围从个人扩展至众人,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开始了传道授业的教学活动”。当下之学校教育,皆功利之学,唯金钱事功之所图,世人皆被物化而成生产之机器,人文精神丧失,“上帝死了”“哲学死了”“科学死了”,“人(也)死了”。在一片“终结”声中,无人预知人类会走向何方,“盲人骑瞎马”的危险正在向人类袭来。而当代之书院,于此传统书院之学统还能有所担当吗?观中国历史可以得之,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世道如何混乱,中国人之生命意识从无现代人所承受之虚无感,因中国文化是有根之文化,中国文化是安顿人身心性命之文化,而传统书院则为这一文化传承之火炬,深扎民间而风化社会,持守道统而源远流长,使中国人之身心性命得以安顿,此为传统书院不朽之功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动画创作曾取得过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及外来思想的流入,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地位受到动摇。这种动摇波及了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动画创作。面对当前国产动画停滞不前的景况,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次变本加厉的侵略,中国动画人该如何保护、传承经典文化,遏制外国文化势力对我们进行的文化渗透与演变,打造出中国魅力动画,使我国重新立足于世界动画强国之林,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6.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防范、全力化解当前面临的文化守旧、思想道德滑坡、文化垃圾泛滥、西方强势文化扩张等风险。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文化安全意识,选择正确的文化模式;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系;坚定科学信仰,倡导主流文化;构筑抵御文化垃圾侵蚀的牢固防线。  相似文献   

17.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23):64-64
检讨起来,两种东西深刻地制约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一日“大中华”,一日“大西方”。从文化心态上说,前者表现为华尊夷卑、崇内鄙外的文化自大,后者表现为崇洋媚欧、“月亮也是西方阿”的全盘西化。从思维方式上说,前者一切皆从中国寻找根据,以中国的尺度对日本加以裁剪,按照这种逻辑,日本的一切来自中国,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后者处处从西方寻找根据,以西方的标准对日本的一切作价值判断。其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把日本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对待。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移植于西方高等教育,对其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也多有借鉴。以“教授治校”和“大学自治”思想为例,中国高等教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国家政治管理体制,古代高等教育管理传统,地区和社会的经济、文化差异以及现代大学发展的时代逻辑影响下,这两种传自西方的经典高等教育管理思想逐渐实现了中国化,发展为“教授治学”和“大学自主”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而西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中国化的发展旨归也必将是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歌悼孙中山先生的长诗《南海之神》 ,是一篇充满神话浪漫色彩和浓郁的英雄悲剧氛围的奇特作品。诗中的英雄崇拜体现了“五四”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变化 ,这种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这种积淀于东方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中的“东方的英雄崇拜情结” ,与西方的“英雄崇拜”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但闻一多诗中所表现的这种“东方的英雄崇拜” ,却与大革命的时代精神相悖 ,其历史局限性是明显的。这种“英雄崇拜”的延续 ,才是英雄的真正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