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批评重要代表萨义德《东方学》是英美人文学科中最早对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殖民地统治进行抨击的一部力作,其要旨就是揭露西方如何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出发,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术语言说“东方”。但萨义德并不赞成民族主义式的对抗西方文化霸权,而倡导东西方对话和文化多元主义,这是他思想批判的个体经验方式,当然也反映了处在美国知识界的第三世界学者思想上的尴尬境遇,和无可选择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2.
萨义德在当代西方理论残酷生态中开辟了后殖民理论,地理因素的注入是其理论创新的关键点。其地理观念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馈赠。从实践层面,地理意味着巴以领土冲突,萨义德从去殖民化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巴勒斯坦叙事;从文艺美学层面,他提出"对位法",对宗主国和殖民地进行地理比较;从哲学层面,他运用后现代主义策略,用横向地理的共时性来对抗纵向历史的历时性:地理因素活跃于其后殖民理论中,使得他迥异于别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话     
对于中国而言,在当今中西思想文化碰撞、会通大潮中,认真反思现状和近百年的经验教训,乃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如果说整个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都为“西方中心论”所覆盖,那么这种情况今天似乎还没有根本改变。例如,“取消中医”之声,还不绝于耳。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愚蠢之声?因为,西方式的理性概念思维定式,使之已经不能领会中国传统经典(包括中医经典)这种本土思想文化。所谓愚蠢乃指,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的诗歌代表作《吉檀迦利》继承了印度民族的优良传统,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东方文化的鲜明特征;同时又吸取了西方文化的养料,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文学体裁上,均具有西方文化的特征。这部蜚声全球的伟大作品是“东方思想”与“西洋文学体裁”二者的巧妙结合,是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5.
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叫“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张君劢以西方生命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为武器,宣传自己的“人生观”思想,建立了援洋入儒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他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奠定  相似文献   

6.
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模式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结论有明显的平面化倾向。而在“文化阐释”的视角中可以发现,王国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自的相关“因子”构建了自己的体验和解读,王国维照搬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得出是重视文字文本、轻视文化文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1 在西方,宗教的影响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西方文明基本上是基督教文明。西方人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无不受基督教的深刻影响。其中,文艺和宗教,更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原始图腾到一神崇拜,原始艺术曾作为宗教的伴侣而出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教和艺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两者的许多“共性”。宗教力图同化艺术,使之成为自己的附庸;艺术则竭力摆脱宗教的羁绊,表现自己的主体性,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民族与社会的动荡和中西文化冲突导致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鲁讯步入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在尼采学说和拜伦、雪莱、裴多菲等诗人“摩罗”精神的烛照下,鲁讯形成了反叛的个性主义思想,并坚持终生,成为其创作的精神内核。在这一精神因素影响下,鲁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与西方文化的对比提出了“立人”的思想,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新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两希文化”构成西方文化的源渊,希腊哲学原则和基督教观念这两种对立思想和张力,正是西方文化伟大成就的动因。两者接轨碰撞融合的历史原因:一是由于希腊文化能够接受基督教文化;二是希伯来文化自身内在的元素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界对萨义德的关注集中在他的“东方主义”理论,而对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阐述却较少论及,导致以抨击东方学而著称的萨氏学说旅行到中国后遭到了碎片式、片面化的理解,这种萨氏学说的“中国化”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萨义德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学批评界盛行主张文本自足性的宗教批评,将批评应有的意义自行放逐.有鉴于此,萨义德因应时事地弘扬世俗批评,奋力从文本的迷宫中突围.理论上看,萨义德的世俗批评突显了现世性与境况性、抵抗性与自省性、越界性与对位法的美学品格.实践上看,萨义德的世俗批评从文学音乐批评走向社会历史批评,再转向国际政治批评,世俗性步步加强,而文艺批评既是他世俗批评的开始,也是其归宿.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主要倾向是否定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些矛盾的文化表现,它是对科学主义精神的一种回应,也是人们理想破灭的产物。哲学领域中后现代科学观的形成,文学创作中“作者之死”、“主体之死”及其向“后现代个体”的复归,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两上重要途径。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进步史观,提倡生态伦理和女权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创造”在现代思想中上升为价值,其文学诉求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主要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创造”与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传统及当下性指向的关系问题;二是作家个体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与创造的关系问题。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下,“创造”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的对话是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重大思想主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出走——返回”的模式“还乡”叙事,具有深厚而特别的文化意蕴,是对中西文化对话与互审的表象诠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还乡”叙事留存着历史各个进程中新旧思想不同板块对撞进发的思想火花,记载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关系的艰难持久而又不断深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党中央领导下,以整顿文化市场为主的“扫黄”工作已经在全国展开。在埋葬“文化垃圾”的过程中,每个愿意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工作的写作和出版者都应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思想,澄清理论是非,使被淡化了的马列主义文艺基本理论重新得到弘扬,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真正繁荣。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新潮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伴随思想解放,在文化领域内的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后,西方资  相似文献   

18.
当今的文化有三大系统,即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美国文化是当今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保留了原有的特色,但又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内涵;日本文化则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结合。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伦理(人文)精神,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充分发扬人性的崇高,从而造成一个美与善的社会,但“见人不见物”。科学发扬人的智慧与知识,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肯定。但“见物不见人”。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两希文化”构成西方文化的源渊,希腊哲学原则和基督教观念这两种对立思想和张力,正是西方文化伟大成就的动因。两者接轨碰撞融合的历史原因:一是由于希腊文化能够接受基督教文化;二是希伯来文化自身内在的元素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林语堂以民间文化为内核,以西方文化为对照,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吸收改造,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人文主义的思想观点,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以及“顺应天命”的宗教观、“直觉洞悟”和“近情”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式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式人文主义的提出适应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