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数学文化第一人。他对中西教学文化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住传教士,而且是一住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在韶关传教6年。向瞿太素等国人系统地传播了西方的初等数学、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并与瞿太素一起尝试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使韶关成为西方数学系统传入中国大陆最早的地方。他所传播的西方数学精华使沉睡多年的中国传统数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使明末清初的中国传统数学在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逐步走上了现代教学萌芽与发展的道路,也使韶关成为中国现代数学发展史上可以追根溯源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是乾嘉汉学的殿军。乾嘉学者以“字”训“名”,将正名问题视为语言文字的训诂考据。章太炎承继乾嘉汉学的“正名”思想,并对其作系统地综合。他的正名思想一方面肯定了语言与实在的关联性,承认语言建构实在的积极作用,但反对以名为实,表现出唯名论的理论立场;另一方面他敏感地觉察出了语言所带来的思想魅惑,肯定辨析名相对于澄清思想的作用。章氏正名论内含的哲学洞见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观照东西方美术,希求从中发现美术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对东西方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的本质精神的比较,找到东西方美术精神的相同之处——“气韵生动”。中国哲学中的“气”与“道”和西方哲学里的“理念”与“生命冲动”都是对艺术本质的不同的描述。“气韵生动”成为连接“气”与“道”、“理念”与“生命冲动”的艺术本质。艺术家正是发现和表现人类及世界万物之中的“气韵”这种艺术本质来达到和完成其使命的。艺术从而成就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自由沟通和表达。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是“道学”系统:而西方诗学话语则是“人学”系统,五四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就是在反“道学”话语系统与引进“人学”话语系统中完成的.五四文学本体论中的各种重要观点,都直观地反映了中西文学批评话语的差异性.而五四文学本体论的西化倾向,既反映了西方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人学”话语的现代性优势,也反映出了五四反传统对文学本体论建构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科技潮》2008,(2):34-36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回顾 中西汇通与中西医结合 清朝中后期,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对源于本土的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文化碰撞与变革之际.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用以化解两种文明的冲突。也是在同一时期,西方医学伴随着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因其对许多疾病疗效确切.遂为国人所接受。随着其影响力的日渐增加.西方医学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本土医学的冲击越来越大。在此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医学如何发展.一时众说纷纭。1890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  相似文献   

6.
面对强大的西方传统学术背景,中国学人们意图在更高的维度上重构中国现代美学。也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中西两种不同类型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基于这样的认知,要想建立具有现代形态意义上的中国美学,要从“类特质”视角出发看待中国美学,既不要以西抑中,也不能以中抑西。应把中西美学看成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资源。也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对待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挖掘各自有益于人类审美思想精华的东西,将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美学放置于平等的平台上,实现中西美学可能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中国美学的建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走上与西方美学同步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艺术中的“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爱德华·布洛提出的,他认为距离介于主体自身和主体感受之间,它是主体产生某种感受的源泉或媒介。借助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分析中西戏剧的表演,发现前者表现为“距离太远”,后者则是“距离太近”。这鲜明地反映在中国虚拟程式化地表演和西方戏剧“第四堵墙”的理论上。  相似文献   

8.
中西戏剧美学的基本特征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所持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的宗旨,在理论研究中,很多问题如果仅仅拘囿于独立自足的阐释往往赶不上旁牵他涉的比较看得清楚、解决得更彻底,从中国看西方,从西方看中国,无疑是用于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中国戏剧美学研究来说,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是中国文化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的导引者。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既反对盲目排外,也反对全盘西化,提出“融汇中西”、建设中国新文化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一代文化大师特有的博大胸怀;他在主持全国教育工作特别是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力 排顽固,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将西方近代教育理念成功引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蔡元培“以一身兼东西文化之长”,其“迹近完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尤足令后世敬仰。他留下的大量著述,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地整理、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移情”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就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学说。简单地说,“移情”就是将人的感情移入物中,使物也具有了人的情感,以此来渲染或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是,中西的“移情说”并不尽相同。西方移情理论更多的是对于“外射”的探讨,而中国古典“移情”理论更多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反映。这种差别的产生是中国和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所致。因此对中西移情理论进行对比,探寻这些差别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深层根源,能使我们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移情的发生机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诗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12.
毛新青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1):20-22,68
刘师培是最早提倡“言文合一”的学者之一。他从启蒙教育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创办白话报和运用白话文进行教学的主张,以西方传入的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论证了白话入文的历史必然性。他还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白话文,实际上成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先声,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建设之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博览》2009,(8):12-12
一本目前正在畅销的,批判中国现实、阐述中西方关系症结的新书,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共鸣或争议,这本书叫《中国不高兴》。西方友邦的名嘴或报刊杂志都对这一普通文化事件发表了“高论”。美国《时代》周刊认为,《中国不高兴》一书是在中国影响广泛的又一部民族主义畅销作品,并对中国急剧“膨胀”的民族主义力量感到担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如同众多“忧虑过度”的西方媒体一样,更加“真切”地描述了西方世界的普遍忧虑:  相似文献   

14.
一、初民无意识的选择如果把古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话同中国古代后羿射日的神话摆在一起,这两位古代英雄神恐怕会感到难以忍受的尴尬.然而这两个神话却恰恰体现了中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先民们无意识的选择.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上赫然记载着西方民族的祖先对太阳的选择:古埃及的太阳崇拜,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从日神接受法律”的浮雕,以及这种太阳文化的继承者古希腊的太阳阿波罗光荣的形象都证明了这一点.“在阿波罗身上具体表现出来的同一冲动,产生了整个奥林匹斯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阿波罗看作这个世界的创始者”(尼采:《悲剧的诞生》,作家出版社1986).而在历史的同一页上却记载着华夏民族并未选择太阳.华夏民族最初也有太阳崇拜,例如夏代国王以太阳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有关人权问题的报告中,中国西藏的语言、文化、宗教、环境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近来,“藏独”分子和少数西方政客又在捏造和炒作。事实上,60余年来,中央政府致力于在西藏建立现代教育体系,藏语的保护远胜于世界上其它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充分尊重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积极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传承藏族文化;在大力推动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西藏地区生态的多样性与重要生态区,实现了西藏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更加巩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更加枝繁叶茂。西藏之所以屡屡成为话题,这既有民族国家理念的差异.也有不了解西藏实际情况所导致的误读、误解,更有“藏独”和一些西方政客别有用心的歪曲。驳斥这些歪曲和误解,还世界以真相.可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6.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对《文心雕龙》、《文选》都有深入的研究。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诔碑》篇讲解中对《文选》“诔”与“碑文”两类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学习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是当代《文选》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早在19世纪初,拿破仑就告诫西方人要“让中国沉睡”。他说:“那里睡着一个巨人。让她睡着,因为她一旦醒来,将震撼整个世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句话已成了许多西方人的口头禅。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在1992年11月28日出版一期中国特刊,刊头就是《当中国醒来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崛起十分关注,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气韵”说与“摹仿”说看中西传统绘画之异同俞晓霞气韵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方传统绘画的最高艺术纲领。“气韵”说出自中国六朝时代谢赫所著的《画品》,而摹仿说则是古希腊人阐述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一种学说,同时作为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它一直指导着古希腊直至...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中西思想汇通的过程中,孔子"正名说"像一个孔道,以柏拉图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思想借助着这一孔道深入地浸入中国思想中。在此情况下,柏拉图主义的孔子正名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影响非常深远。但是,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也遗传性地带来了西方思想的毛病,亦即不能完全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所以,对孔子正名思想研究来说,超越柏拉图主义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为此,彻底抛弃感性与理性二分的柏拉图主义的义理结构,回到儒家式的名实相依的义理结构去,才是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20.
情感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五四”以后 ,随着中西哲学文化的冲突与对话 ,情感问题以新的形式突显出来 ,在“科玄论战”中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此后 ,哲学家们用西方的理性主义方法解释中国哲学 ,但情感问题也有论及。有必要对上述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