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在聚酯反应过程中加入生物基戊二胺己二酸盐作为改性单体,成功制备出含生物基戊二胺己二酸的聚酰胺酯.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异核多重键相关谱(HMBC)、红外光谱(FTIR)以及元素分析对合成的聚酰胺酯结构进行表征.1 H-NMR结果表明,生物基戊二胺己二酸盐与精对苯二甲酸(PTA)的实际配比与投料比基本吻合,反应比较充分.HMBC结果表明,生物基戊二胺链段与PTA链段直接相连,说明加入的生物基戊二胺己二酸盐成功参与了反应.FTIR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图上既有酯类特征峰,又有酰胺类特征峰,进一步说明产物为聚酰胺酯类物质.元素测试结果表明,两种系列聚酰胺酯的实际氮元素含量与理论氮元素含量的比值均为76%~90%,且都与生物基戊二胺己二酸盐的添加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腺苷合成途径中不同前体氨基酸对芽孢杆菌ATCC21616产腺苷的影响。其中谷氨酸对腺苷合成的促进作用最大,能提高产苷30%以上。谷氨酰胺、丝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也能促进腺苷合成,分别提高16%,14%,10%和6%。进一步研究添加谷氨酸后发酵液中NH4 浓度、有机酸浓度和胞内NAD 浓度的变化,发现添加谷氨酸能提供稳定的NH4 供应,并提供重要的代谢中间物α-酮戊二酸。同时,发酵液中乙酸和丙酮酸的浓度比对照低,胞内NAD 浓度较高,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能顺利地进入TCA循环,从而能为菌体和腺苷合成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前体,促进腺苷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整肠生菌发酵中杆菌肽高产的代谢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目前厂家利用整肠生菌发酵生产杆菌肽效价低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从杆菌肽代谢途径--次级代谢和初级代谢关系、碳代谢和磷代谢调节几个方面对杆菌肽合成的影响,论述了在发酵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控制碳源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磷的用量问题,碳源以3%的柠檬酸为好,磷的用量以0.1~1.0 mmol/L为宜,以便更有利于杆菌肽形成,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同时为这种新型抗生素,即杆菌肽高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铽(Ⅱ)与1,5-双-(1′-双-(1′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戊二酮-[1.5]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及溴化铵三元固体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和差热分析,以及溶解性和摩尔电导测定,并与有关的配合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糖类的利用效率,加强糖类代谢向生成尸胺的方向流动,提高尸胺产量,对谷氨酸棒杆菌合成尸胺的代谢网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尸胺合成的代谢流量分配规律和关键节点,并通过改变溶氧及添加辅酶NADPH对关键节点进行验证.结果表明:6–磷酸葡萄糖和丙酮酸是影响碳源流向尸胺合成的关键节点,增强磷酸戊糖途径(HMP)和三羧酸循环(TCA)可以弱化由6–磷酸葡萄糖生成6–磷酸果糖和由丙酮酸生成乳酸,促进碳源向合成尸胺的方向流动,从而有效地提高尸胺产量(产量增幅为77.8%).该研究为高产尸胺的谷氨酸棒杆菌工程菌种改造以及发酵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功能微生物控制杂菌污染,是黄酒生产中控制生物胺含量的有效途径。从黄酒麦曲中分离筛选出新菌种[北工商海洋杆菌(Pontibacter beigongshangensis)]和新菌株[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 M25]。北工商海洋杆菌能够诱导戊糖片球菌产生细菌素,对黄酒中产生物胺的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阪崎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乳酪短杆菌(Brevibacterium casei)、芽孢杆菌(Bacillus)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均具有抑制作用。北工商海洋杆菌和戊糖片球菌自身不产生物胺。添加北工商海洋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制备强化功能曲,利用强化功能曲酿造黄酒,可使黄酒中的生物胺含量降低29.8%,而对黄酒的风味物质影响不明显。因此,未来北工商海洋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可以作为降生物胺功能菌株应用在黄酒酿造中。  相似文献   

7.
以 3_氧二乙烯_1,5_二 (2 -氯乙酰基 )二胺、3_氧二乙烯_1,5_二硫醇以及香豆素衍生物等为原料 ,合成了 4种荧光套索冠醚 ;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它们与Cu2 ,Hg2 ,Ni2 ,Mg2 ,Cd2 ,Zn2 ,Cr3 ,Pb2 等离子的配 1位行为 ,发现这些化合物对金属离子有选择性络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将?-环糊精的6-OH用二乙烯三胺基取代,得到了6-脱氧-二乙烯三胺基?-环糊精(DTCD),在镧系金属NdCl3的存在下,分别与1,5-萘二胺和1,8-萘二胺反应,得到了2种三元超分子配合物,并用核磁共振氢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其中主客体分子的化学计量比为2:1,客体分子等价氢原子的信号简并现象在包合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表明客体分子在主体空腔保持着对称的构象。2种三元超分子配合物均呈“三明治”式夹心结构。  相似文献   

9.
低聚二氧戊环二元醇离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乙二醇和三聚甲醛出发 ,合成了 1 ,3-二氧戊环 ,并进一步以 1 ,4 -丁烯二醇为起始剂 ,采用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为催化剂 ,合成了含双键的低聚二氧戊环二元醇 ,与亚硫酸氢钠进行加成反应得到了一种新型的低聚二氧戊环二元醇离聚物 .用红外分析、1 H- NMR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 ,讨论了合成条件对反应及产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合成及表征了十种铂配合物〔Pt(am)n(Ac-Cl)_2〕和〔Pt(am)_n(CBDCA)〕(n=1,2;am=NH_3、乙二胺、异丙胺、1,2—环已二胺、1,3—环已二胺、1,2,2'—三甲基—1,3—环戊二胺:CBDCA=1,1'—环丁二酸根;Ac—Cl=氯乙酸根),其中八种为新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电子结构,并测定了它们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动物实验结果与以前得到的铂配合物的构效关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丙烯酸树脂(PA或PA′) 对水性聚氨酯(PU) 改性,研究了经丙烯酸树脂改性的水性聚氨酯的结构设计及其规律.结果表明,通过PU分子链与PA分子链形成化学键,能使材料中PU 分子链与PA分子链具有较高的相容性和共混程度;采用机械共混方式,能使机械共混物PU 分子链、PA 分子链之间达到有限的共混程度;实施核壳型聚合方式,能使材料PU分子链与PA或PA′分子链之间处于一定的微相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传统热固性植物油基聚氨酯的改性方法,包括物理改性(填充改性和共混改性)和化学改性(接枝共聚改性、交联改性、互穿聚合物网络改性)。用于物理改性的材料主要有SiO2等无机物和纤维素等有机物,利用苯乙烯、丙烯酸酯等单体与聚氨酯接枝共聚是化学改性的主要方法。评述了热塑性聚氨酯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重点介绍了油酸基热塑性聚氨酯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对植物油基聚氨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采用表面引发活性聚合等方式对传统的热固性聚氨酯进行可控化学改性;运用点击化学方法对热塑性聚氨酯进行改性,促使其多功能化。  相似文献   

13.
一种偶氮染料接枝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接枝共聚的方法合成了2-羟基-4-磺酸钠偶氨萘苯(HSANB)接枝的聚氨酯并进行了结构表征,元素分析的结构表明,产物的元素比例与理论值一致,傅里叶红外光谱在1712cm^-1及2929cm^-1处的吸收证明了生成聚氨酯结构以及染料被接枝在聚合物上,X射线衍射谱图的宽阔非晶包和透射电镜(TEM)非晶衍射环表明,材料为非晶结构,TEM照片证明了接枝共聚的产物是均相体系,热失重分析的结果证明,接枝共聚产物的热分解温度比纯染料提高了60℃。  相似文献   

14.
聚氨酯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氨酯材料是一类用途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氨酯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进展,同时展示出聚氨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酸树脂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利用肼基与酮羰基之间的脱水缩和反应制备了丙烯酸树脂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探讨了肼基、酰胺基的含量对水性聚氨酯(PU)乳液、苯丙(PA)乳液性能的影响以及交联反应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性聚氨酯中加入肼基化合物提高了膜的拉伸强度,硬度及耐水性等性能,同时发现,肼基化合物的用量在不超过4%时水性聚氨酯乳液最稳定;酰胺化合物的用量对苯丙乳液也有较大影响,酰胺化合物在乳液中质量分数小于6%时,丙烯酸乳液的稳定性最好。丙烯酸树脂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其拉伸强度、硬度等皆比改性前的聚氨酯、丙烯酸乳液要好,当酰胺基化合物与肼基化合物保持相同交联基团摩尔比时,得到乳液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6.
互穿网络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的制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丙烯酸树脂为甲组分,以甲苯二异氢酸酯,蓖麻油等为原料合成的聚氨酯柔聚体为乙组分,制备了聚氨酯丙/丙烯酸酯涂料。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丙烯腈,苯乙烯,使得在互穿网络中存在丙烯酸树脂,聚氨酯,聚丙烯腈,聚苯乙烯,增加了涂膜的耐蚀性,制备了具有高度的机械耐磨性,涂膜丰满光亮,耐化学品性能好的优质涂料,还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观察了基团的反应情况,并讨论了催化剂,稳定剂等因素对涂料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02%,稳定剂质量分数为0.50%时所得涂膜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FT-IR)首先阐明了本文工作中的聚氨酯氢键缔合程度或微相分离程度与热历史无关,只与样品所处温度有关。其次,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探究了升降温过程中出现的热效应,发现热效应所对应的硬段缔合结构与聚合物结晶行为非常相似,例如有缔合核存在下的快速生长、硬段较多时的快速生长、等温退火后生成特定的缔合结构等。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这些缔合结构的行为非常类似于高分子晶体。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微相分离与这些潜在的类结晶行为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涂料的结构和性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涂料各自的结构和性能特征 ;并对二者的结构性能进行了比较 ;且简述了PUA水性涂料的结构性能特征 .  相似文献   

19.
采用预聚物法合成了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聚氧化丙烯二醇(PPG)、1, 5-萘二异氰酸酯(NDI)、1,4-丁二醇(BDO)、三羟甲基丙烷(TMP)等为主要原料的双组分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通过红外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NDI型聚氨酯弹性体中存在的氢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N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亚氨基(N—H)完全氢键化,羰基(C=O)氢键化程度高,微相分离严重;随着预聚物中异氰酸根含量的增加,硬段微区氢键化程度逐渐提高,其中有序氢键化程度逐渐升高,而无序氢键化程度随之下降;PTMG2000-NDI系聚氨酯弹性体的软段容易产生结晶,而DL2000-NDI系聚氨酯弹性体和PTMG1000-NDI系聚氨酯弹性体的软段无结晶行为;低聚物多元醇的种类及其分子量也是聚氨酯弹性体的氢键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对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形状记忆机理及其过程进行了探讨,重点阐述了形状记忆聚氨酯的形状记忆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它在纺织上的应用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