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理论是中国古代空间叙事理论遗产,评点家把自己的批评眼光落在叙事中的空间意味和空间功能上,关注空间问题,以空间为评点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理空间叙事理论概念,对此进行整合与比较辨析。空间叙事与时间事共存于文本之中,它们的关系表现为时间的形态化、空间化。古代小说评点的空间叙事理论非常丰富,也非常突出,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遗产清理,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代评点的空间叙事理论,与西方重视时间的叙事理论相对话。  相似文献   

2.
以“70年代以后”作家群的“新都市小说”创作为着眼点,分析其小说所展现的人物形象群落--“空心人”,概括这一创作现象的具体美学持征及精神走向,探寻“空心人”人物形象群落的现实,化存在依据。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通过人物塑造的“虚”化、情节结构的“虚”化、对话场景的“虚”化等文体策略,突破了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5.
“时间”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世界的关键词.作家在早年的流亡生活中对时间、死亡、记忆的思索集中体现在《斩首之邀》中.他发展了柏格森“绵延”的心理时间,形成了“纯粹时间”的观念,并提出“时间之狱”的理论.移居美国后中年的纳博科夫在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内对时空与叙事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和大胆的技巧创新,《洛丽塔》是时间空间化的实验典范.晚年作家移居瑞士,对艺术与人生的形而上思考浓缩在《梦锁危情》的超验永恒的“彼岸世界”中.流离一生的纳博科夫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求心灵的家园、精神的自由.“时间”最终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成为艺术的永恒.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三国演义》的主题作了新的探讨,认为表现“天道循环”亦即“历史循环论”,这才是小说深层次的主题。文章认为,小说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展现主题的:1、以“点睛”之笔直接直扬“天道循环”;2、通过政权斗争的相似性表现“天道循环”;3、通过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表现“天道循环”。小说表现“天道循环”,意在警戒弑君篡位者、施暴行恶者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角度探讨了时间与空间(场景)的关系,认为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充分利用意象的功能,建构了自足自慰的审美时空,在繁复的空间(场景)意象中表现曾在的时间。她常使用一些空幻易逝的声音意象来比拟时间,铜香炉、镜子、家具等古旧的器物也成为其小说中独特的时间场景,人物似乎也可以成为富有时问性的场景。家族公馆包括楼上、卧室、后花园等封闭感很强的传统意义上的“内室”也融入了时问的凝滞感,成为消耗、吞噬生命的黑洞。照片作为一种时间性的空问场景意象记录的是过去。  相似文献   

8.
“童话化”,是对沈石溪写狼动物小说批评和指责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尽管有分寸感把握不好的现象。但其写狼动物小说科学地多角度地展现了狼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本性——强悍的野性,打破以往文学中狼形象类型化和人格化的局面,并展现对人类生存的启示意义,仍然可肼称作独特的相当不错的动物小说。  相似文献   

9.
时空,也就是时间和空间。在物理学中,认为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是把两者视为“一个整体”,因而将时间和空间合起来称为“时空”(space—time)。  相似文献   

10.
叙事的功能之一就是把故事时间兑现为文本时间。对文本时间刻度的把握是作者传达故事也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个显在媒介。在中国浓郁的“崇史”文化背景下,《聊斋志异》人文化的叙事时间刻度首先自觉地实现了对史家“补正史之缺”、“实录”之小说观的突破,使文言小说在小说文体上真正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奇”的观念,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并因此而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小说美学传统。明代后期,提出了“奇”与“正”、“幻”与“真”的命题,从而赋予“奇”的观念以现实内容。世情小说把世俗世界引进艺术世界,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完成由“神”向“人”的过渡。小说以“奇”为美, 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叙事学角度来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中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是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的。  相似文献   

14.
遐想无限     
唐云江 《科学世界》2005,(9):F0005-F0005
人真的很聪明,很早就创造出“无限”这个概念。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谓经典名句,寥寥数语一下子道出了两个“无限”,即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无限。没有“无限”,还真不知道学问该如何做下去。人们一直相信“无限”的存在,几千年来,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一直就是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刻意地贬抑了“历史时间”对小说动作和人物性格的渗透和介入.这种叙事方式,既不同于无时间性的古典叙事,也不同于将历史时间作为小说动作的本质推动力的现代叙事,他独自发展了一种充满反讽的叙事方式:通过贬低或取消历史时间,来激发人们拉开中国历史时间的热望.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时空完备性的定义,论述了时间与空间在地理实在中的统一性。指出了传统地理学时间与空间“合并”在科学逻辑上是粗糙的,对“现在”这个概念的处理方式上丢失了时间。还提出了地理事件的空间变化具备“钟”的性质的论点,以及“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迅速变迁的事实,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以其深刻的“表象化书写”完成了对历史和现实的诠释,并由此赋予了他们的小说以“先锋派”的真正涵义。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以“70年代以后”作家群的“新都市小说”创作为着眼点,分析其小说所展现的人物形象群落——“空心人”,概括这一创作现象的具体美学特征及精神走向,探寻“空心人”人物形象群落的现实、文化存在依据.  相似文献   

19.
鲁迅《野草》中的名篇《颓败线的颤动》建构了具有现代品质的时间意识,“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间”是其共有的两种现在的瞬时类型,使时间经验呈“空间化”的聚集和撒播。这种“执着现在”的时间意识与文本所生成的意义结构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和介入了作家个人时间的觉醒,这种主观时间的绽出与确信具有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20.
在纳博科夫看来,时间是一座环形的监狱,而且没有出路。每个人都受困于现时之狱,既无法回到过去,更不能通达未来。纳博科夫独特的现实时间观在小说《普宁》中得到了最佳诠释。借助小说“双螺旋体”叙事结构,依托小说人物以及散落在文本各处的螺旋意象,纳博科夫表达了其对于时间命题的哲学思考:过去可以重现,现在无法超越,将来虚无飘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