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峰片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结合山水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从生态规划、文化塑造以及空间营造三方面来建设片区滨水活动空间,使得城市人工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打造一个富有山水特色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的沉淀,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象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为例,联系实际论述了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进程为曲靖的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针对曲靖城市软硬环境建设缺乏文化风格的状态,应该对曲靖城市文化风格进行定位,注意体现"城市美好生活"的基本原则,注意把握城市的功能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城市的民族特征。曲靖应该树立个性化城市文化建设的理念、主动塑造企业文化形象、创造文化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兰州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为例,指出城市夜景观的塑造必须尊重城市特色,与城市山水环境、文化底蕴相结合,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城市的潜能,并加以突出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基础和灵魂。可是,当前景德镇在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方面还存在着历史文化资源深厚但挖掘、利用不足;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但特色不足;城市名气大但内功修炼不足的现状。景德镇城市形象塑造和品位提升的路径选择是凸显核心文化形象,打造卓越独特的城市气质;培育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的城市文化氛围;打牢人文基础,彰显城市文化灵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场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大讨论。钱学森教授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山水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兼顾城市生态和历史文化,兼顾现代科技和环境美学;它考虑未来城市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它是为中国老百姓享受的生活、工作环境。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世界关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山水城市讨论的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对山水有特殊的感情,山水意识几乎融入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山水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综合艺术,这是山水城市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山水花园城市是中西合璧的城市理想。镇江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应该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并以此为契机,创建国际花园城市。  相似文献   

8.
邹兵 《工程与建设》2011,25(3):317-318,412
黄山市具有旅游、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目前正在加快建设风景秀丽山水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城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该文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等方面,探讨黄山城乡规划设计导向与原则,以促进黄山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乡规划法第四条对城市特色做了明确规定。在对现状解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特色营造潜力,文章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等方面建构了目标体系,继而对安徽省怀宁县空间环境进行了特色定位。最后,从打造山水生态牌、颂古韵遗风经、筑万家灯火梦、塑造情景交融场所、重构城市景观控制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了特色塑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特色的缺失是快速城市化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对于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中等城市而言,城市特色缺失的影响尤为严重,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以汉中市为例,阐述了城市特色与区域旅游业的现状及两者的关系,认为汉中市的特色应定位为"西北小江南、汉家发祥地和安闲舒适的生活地",提出汉中市应完善旅游产业链并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交通景观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1.
刘易斯·芒福德是一位伟大的城市思想家,在其毕生的学术研究中,城市是其最为关切的主题。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究城市文化、城市历史以及城市的未来。针对现代大都市的种种问题,芒福德倡导城市建设应该以城市文明为目标,以区域维度构建“区域城市”,促进城市的合理分布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区域城市”是缓解现代大都市种种弊端的最终手段。中国现有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与芒福德的“区域城市”思想相接近,城乡一体化是摆脱大都市困境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复仇”是鲁迅散文所关心与表现的主题之一.鲁迅笔下的复仇意识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即把对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憎统一起来,饱含着人道主义精神.《狗·猫·鼠》中对猫进行的复仇,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关怀,同时借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嘴脸的“正人君子”的仇恨;《无常》、《女吊》中借鬼神世界来表现复仇精神,关注了人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人性色彩,体现了对压迫者决不宽恕的复仇;《杂忆》中鲜明的复仇理念的提出,是与地域文化和自身遭际有关联的,鲁迅的复仇并非“私愤”,而是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传播时代"我上电视故我在"、"我快乐故我在",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快乐,没有理性的光芒,无法解决人们精神困境的种种问题,只是大众文化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数学文化的兴起,让人们看到了理性的光芒。"我思故我在",研究数学文化离不开研究数学史。在世界数学史上,希帕蒂娅(Hypatia)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杰出女性,读希帕蒂娅,看到的是人类对理性文化的不懈精神追求。今天我们研究数学文化,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数学素养。文化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胜负。在女子学院,培养女性理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公平是学前教育“普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实现学前教育的“普惠性”自然不能忽略对其文化层面的考究.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及文化特征塑造了儿童所特有的文化,包括儿童群体文化和儿童个体文化.必须通过关注儿童文化来促进学前教育的文化公平,进而实现学前教育真正的“普惠性”.  相似文献   

16.
对洪仁开《资政新篇》的解读必须掌握其内在的总体逻辑和整体思路。这份文件的主旨是“新民德”,即以上帝教为核心价值观塑造民众新道德。通过阐发如何“新民德”的问题,文件构建了一个以上帝教为精神伦理的开放的工商社会秩序。文件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纲领的观点可以成立。洪仁王干对“新民德”主张的系统思考和阐发,确立了《资政新篇》在近代维新思潮中的先驱者地位,奠定了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天朝田亩制度》重构农本社会秩序到《资政新篇》再构工商社会秩序,鲜明地反映了近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六书故》的作者戴侗是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该书多次提到“温人”、“瓯人”、tt瓯越人”的方言,有对宋代温州方音的如实记录,如[人]“瓯人呼若能”、【母亲]用‘‘莫假切”、[眙】读为“丑吏切”等。这些宋代方音有的仍一直沿用到现代温州方言,在研究温州方言的发展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的在于是否能够立足自身的特色,选择优势行业,形成"雁字型"的发展态势。上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如果能够抓住"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黄金发展期"的良好机遇,以涟漪式聚集性的发展模式,创新旅游业的集群品牌,那么打造全国旅游强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病"集中表现为城市交通拥塞、住房的煎熬、农民工之痛、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大中小城市规模结构失衡等方面,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意味着城市制度的公平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政府应当从人本主义出发,从建设宜居城市入手,推进可持续发展,出台更温情更人性化的制度,让和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