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利用测试结构,在等温变湿及等湿变温条件下测量SiO_2表面电导率。由这些实验结果推导出SiO_2表面电导率的温度、湿度数学模型及其加速因子。  相似文献   

2.
离子注入聚醚砜膜的光电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15keV的N+或Ar+注入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简称PES)薄膜,在D=3×10(16)ions/cm2时,纯PES膜表面电导率提高了五个数量级,掺碘PES膜表面电导率提高了四个数量级。在D=3×10(16)ions/cm2时,离子注入PES膜的表面电导率已达到半导体水平且在大气中非常稳定。离子注入引起PES膜先吸收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染污绝缘子在直流电压下的污闪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实测了沿染污绝缘表面发展的电弧的伏安特性以及剩余污层表面电导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有效污层表面电导率γe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导出了染污绝缘子直流污闪条件的分析计算方法,对几种典型试品的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4.
研究绝缘子的积污规律对合理确定清扫时机 ,并保证绝缘子的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用局部表面电导率法研究了不同类型绝缘子的积污状况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积污在绝缘子表面的分布状况。测量结果表明 ,雨水的自清洗作用对积污状况有显著影响 ,说明了局部表面电导率法是检测绝缘子污秽度及研究积污规律的一种有效措施和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再生混凝土以及经过1%~2%的纳米SiO_2或纳米CaCO_3改性的再生混凝土进行了霍普金森压杆(SHPB)的冲击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研究不同纳米颗粒及其不同掺量对再生混凝土高应变率作用下动态强度,动态增长因子(DIF),峰值应变,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动态冲击荷载下纳米改性再生混凝土普遍具有比未添加纳米颗粒的再生混凝土更高的冲击强度,然而当纳米颗粒含量从1%增加到2%时,纳米SiO_2及纳米CaCO_3改性的再生混凝土受冲击强度均有所降低.相同掺量时,纳米SiO_2对受冲击强度的提高效果比纳米CaCO_3更为明显,掺入1%纳米SiO_2的再生混凝土具有最高的受冲击强度.纳米CaCO_3则表现为更有效地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冲击韧性和变形能力.纳米改性再生混凝土均呈现出比未添加纳米材料的再生混凝土低的应变率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燃烧器设计和流量控制对燃烧稳定性、 SiO_2生成、疏松体品质和关键组分分布有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对八甲基环四硅氧烷(OMCTS, D4)制备SiO_2疏松体过程的数值研究,分析了不同下料方式,以及D4和氧气流量分配对SiO_2生成效率和沉积面上关键组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多点下料方式可以明显提高SiO_2生成率和沉积均匀性;内外D4进口流速接近时,SiO_2生成率较高,并且OH浓度有所降低;根据D4质量流量分配对氧气进口流量分配进行调整,能够提高SiO_2生成率,但相应的OH浓度也有所增加;但在保持D4质量流量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多点下料,导致D4进口速度降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沉积效率。采用多点下料时,可以考虑适当提高D4流量,控制火焰温度,有利于提高SiO_2生成和沉积效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直剪试验,探讨了在棕榈纤维加筋土中复掺纳米SiO_2对土体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影响.试验表明,棕榈纤维可以明显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和黏聚力,但对土体内摩擦角的影响不大,其最佳棕榈纤维质量加筋率为1.0%~1.2%.复掺纳米SiO_2后,土体的抗剪强度再次得到增强,且其黏聚力、内摩擦角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相同质量加筋率的棕榈纤维土体,在复掺纳米SiO_2的质量百分比为1.0%时,土体的抗剪强度最大;而不同质量加筋率下的棕榈纤维加筋土(质量加筋率为1.0%~1.2%),其复掺纳米SiO_2质量百分比为0.7%~1.0%时,土体的抗剪强度最大.同时,分析了棕榈纤维和纳米SiO_2的作用机理,复掺纳米SiO_2后的棕榈纤维加筋土在微观结构上更加密实,土体更加稳定,抗剪强度更大.因此,纳米SiO_2可以在路基土体加固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1,2-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ESE)为前驱体,在TiO_2管式载体上通过控制涂膜次数制备出不同膜厚且完整无缺陷的杂化SiO_2微孔膜。采用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N_2吸附-脱附法对杂化SiO_2粉体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膜厚对杂化SiO_2微孔膜的纯水渗透性能和对Mg~(2+)、Li~+截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化SiO_2微孔膜膜厚从1.16增加到1.45μm,杂化SiO_2微孔膜的纯水渗透率从245.4下降到29.2 L/(m~2·h·MPa),杂化SiO_2微孔膜对0.01 mol/L LiCl溶液的截留率从31.1%增加到66.3%,对0.01 mol/L MgCl_2溶液的截留率从0.9%增加到2.4%。同时,杂化SiO_2微孔膜对0.01 mol/L LiCl溶液和MgCl_2溶液的截留率之差由30.2%增加到63.1%,具有良好的镁锂分离性能。在1.0 MPa压力下过滤8 h后,膜厚为1.28μm的杂化SiO_2微孔膜的纯水渗透率和对0.01 mol/L LiCl溶液的截留率分别稳定在109.9 L/(m~2·h·MPa)和50.4%。  相似文献   

9.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CTAB或SDBS为模板,带结晶水的无机盐(六水氯化铝、六水氯化钴、六水氯化钪)为掺杂物,采用固-固反应法分别制备了Al、Co、Sc单掺杂的SiO_2粉体材料。采用XRD、SEM、FTIR等分析手段对所制备粉体材料的结构、形貌等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掺杂物、焙烧温度等对SiO_2粉体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_2微纳粉体材料的形貌为不规则团聚块体,其尺寸处在50 nm~10μm,金属掺杂引起纯SiO_2粉体材料XRD衍射峰的微小偏移,红外吸收谱带发生红移,其中以Al-SiO_2发生红移程度为最大(1065 cm~(-1)→1081 cm~(-1));对Cr~(3+)、Mn~(2+)的吸附率均比纯SiO_2高,并呈现出以下顺序:Al-SiO_2Co-SiO_2Sc-SiO_2SiO_2。相同条件下,以CTAB为模板比以SDBS为模板所得的Al-SiO_2微纳材料对Cr~(3+)、Mn~(2+)的吸附率大,比纯SiO_2粉体的吸附率分别提高了88.5%和90%。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季铵盐(MQAS)对亲水型纳米SiO_2进行表面改性,并以改性后的纳米SiO_2为乳化剂,制备Pickering乳液,探讨乳化剂浓度、温度、pH、盐的加入对上述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QAS和亲水型纳米SiO_2单独乳化相比,MQAS改性后的纳米SiO_2的乳化性能更为优异。随着MQAS浓度的增加,乳液的出水率降低。随着pH的降低,乳液的出水率逐渐增加,液滴粒径逐渐增大,这说明当pH较低时,多季铵盐与纳米SiO_2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乳液的稳定性下降。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乳液出水率和液滴粒径均逐渐增大,这说明盐的加入屏蔽了多季铵盐离子头基的电荷,从而导致乳液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探索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在复合材料体系中作无机粒子表面处理剂的应用.用PAMAM树形分子对沉淀白碳黑进行表面处理,并制备SiO2/PA6复合材料;用TEM、WD-300电子万能试验机、HAKKE平板流变仪等研究了PAMAM的分子代数、用量对SiO2/PA6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MAM树形分子能有效改善沉淀白碳黑在基质中的分散状态,提高沉淀白碳黑的增强效果,并改善复合体系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高速电镀装置上,研究了镀液中SiO2加入量、阴极电流密度对镀层中SiO2含量及镀层表面形貌、组织结构的影响,确定了理想的SiO2加入范围和阴极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13.
依照二次离子质谱(SIMS)、扩散电阻(SRP)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分析手段,首次阐述了P型杂质Ga由SiO2膜的吸收输运和SiO2-Si内界面上的分凝效应两的统一,完成硅中可控制掺杂的全过程;并揭示了其中SiO2薄层的表面效应及Si的体内效应;初步建立起SiO2/Si系下开管扩散Ga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CdS纳米颗粒的合成、表面修饰及光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一步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法合成CdS纳米颗粒,并以氨催化水解法对其表面进行了修饰,得到了具有CdS/SiO2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以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其结构和物相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光致发射光谱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固相反应完全,产物为纯相CdS,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法避免了传统湿法存在的团聚现象的缺点,具有产率高、无污染、节能等优点;而且CdS纳米颗粒表面经SiO2修饰后,其带边发射显增强,缺陷发射减弱,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SiO2包覆层厚度的增加,荧光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在纳米二氧化硅(SiO2)表面接枝聚丙烯酸丁酯(PBA),并采用透射电镜(TEM)、广角X射线衍射(WAX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热重分析仪(TGA)等手段研究纳米SiO2及SiO2-PBA复合粒子的添加对聚甲醛(POM)结晶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RAFT聚合方法有少量的PBA接枝于纳米SiO2表面;纳米SiO2及SiO2-PBA复合粒子的添加不改变聚甲醛的晶型;粒子的添加使用POM结晶温度、熔点和结晶度升高;且粒子的添加均使POM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硼酸三甲酯为探针分子对金属氧化物Al2O3和非金属氧化物SiO2的表面路易斯碱性进行了红外光谱研究.硼酸三甲酯可灵敏地与Al2O3和SiO2的表面路易斯碱中心作用,其红外光谱提供了Al2O3和SiO2的表面路易斯碱性强度的直接信息。  相似文献   

17.
TiO2-SiO2-GF复合光催化剂对甲醛光催化降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玻璃纤维体系复合催化膜(SiO2-TiO2-GF),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紫外漫反射衍射(DRS)、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等手段考查了SiO2-TiO2-GF体系复合催化膜的光学和结构参数及其表面形貌.采用气相甲醛评估SiO2-TiO2-GF体系催化膜的光催化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二氧化钛-玻璃纤维(TiO2-GF)体系催化膜,SiO2-TiO2-GF体系复合催化膜TiO2锐钛矿相的质量分数增高;晶粒尺寸从11.29nm减小为6.95nm;SiO2为主的玻璃纤维表面多孔结构大大地增强了光催化效果,其Langmuir-Hinshelwood(L-H)方程的动力学常数从0.02784mol/m3min提高到了0.09058mol/m3min;且有Ti—O—Si键生成,薄膜不易脱落.  相似文献   

18.
对N i-B/S iO2非晶态催化剂在二硝基苯加氢制苯二胺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性能优于R aney N i催化剂,转化率可以达到100%,选择性达到98.6%,晶化导致催化剂失活。载体能提高催化剂的分散度,使催化剂的活性比表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19.
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补强硅橡胶界面-结合橡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不同表面性质的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利用硅橡胶混炼胶界面结合橡胶来研究高温硫化硅橡胶补强作用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界面的作用形式。结果表明结合橡胶以纳米二氧化硅的网络结构为骨架,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结构性越高,形成的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结合橡胶体越好,对硅橡胶制品的补强效果越好。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粉体填加质量分数为0.26~0.29时,表面羟基个数在1.1~1.4之间,有效补强体积最大,补强效果也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