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木文包括染污绝缘子的试验方法,缘绝子形状对染污放电电压的影响及几个绝缘子染污放电性能的测定三个部分。 在染污绝缘子的试验方法中提出了产生露的方法。用热浸法均匀染污的工艺过程及存在缺点;试验设备容量对结果的影响。 绝缘子形状对染污放电电压有显著影响。形状系数能较细致地反映染污放电特性,洩漏距离及洩漏宽度讨染污放电电压的作用相反,但洩漏距离起主要作用。 比较了八种盘形态式绝缘子的染污放电特性,认为新试制的三种防尘绝缘子值得作小批试运行试验。  相似文献   
2.
染污绝缘子在交流电压下的污闪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沿染污绝缘表面的交流电弧在每周内强度交变,甚至当电流过零时发生熄灭和重燃。决定交流污闪条件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交流电弧的恢复条件,而不是以往人们所认为的重燃条件。本文对交流电弧的恢复条件作了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并提出了计算染污绝缘子交流污闪条件的数学模型,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3.
低气压条件下绝缘子污闪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污秽绝缘子的闪络电压U和大气压力户之间的关系为U=U。(P/p0)n,U0是该污秽绝缘子在标准大气压户。下的闪络电压。作者用固体污层人工污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形状绝缘子在不同污秽度下以及在不同大气压力下的污闪电压,并研究了在交流和直流电压分别作用下的污闪电压差别。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公式中的指数n在交流电压下的数值大于直流电压。对于形状简单的绝缘子n值不受污秽程度影响,对于形状复杂的绝缘子n值受污秽程度的影响。n值变化的原因在于绝缘子伞裙间的电弧桥络现象。  相似文献   
4.
沿染污介质表面放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新设计并试制的XP-12 总式绝缘子的结构与特性。此绝缘子的尺寸为146×254mm,设计要求的机电强度不应低于12吨。它在经过一小时机电负荷试验后的实际机电强度已接近20吨。仔细研究了绝缘子的破坏现象和光弹性试验的结果,讨论了绝缘子头部内的应力分布,并给出提高机电强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合成绝缘子直流污闪极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瓷和玻璃绝缘子的副极性污闪电压低于正极性电压,该现象被称作极性效应。硅橡胶合成绝缘子正被日益广泛地用于电力系统外绝缘领域,但迄今为止,对合成绝缘子直流污闪是否存在极性效应这一问题未作详细研究。该文分析了瓷绝缘子的直流污闪极性效应,认为绝缘子串上的众多金具是造成极性效应的主要原因;而合成绝缘子只有上、下两个金具,但形成的电弧数量较多,因此形成的均为无金属电极的非极性电弧,从而使合成绝缘子的直流污闪不具有极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硅橡胶合成绝缘子染污放电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传统的瓷和玻璃绝缘子表面呈亲水性,耐污闪性能较差;硅橡胶合成绝缘子表面呈憎水性,且其憎水性能够迁移至绝缘子表面污层,因而具有优良的耐污闪性能,尽管目前对瓷和玻璃绝缘子的污闪机理已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合成绝缘子污闪机理的研究尚比较缺乏。该文详细分析了合成绝缘子的染污放电过程,提出了闪络通道由多条短电弧与狭窄水带串联而成的合成绝缘子直流污闪模型。模型表明,众多短电弧的阴阳极压降及水带的高阻值是其具有高污闪电压的原因,同时模型清楚地反映了合成绝缘子临闪电流低、临闪电压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染污绝缘子在直流电压下的污闪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实测了沿染污绝缘表面发展的电弧的伏安特性以及剩余污层表面电导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有效污层表面电导率γe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导出了染污绝缘子直流污闪条件的分析计算方法,对几种典型试品的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
污秽闪络放电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击穿和电弧热物理两个方面对闪络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计算和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得到弧足和污层中的电场强度、电弧发展的最大速度以及电孤的临界闪络温度等重要的电气和热物理参数。提出了临界闪络条件的物理意义是由于污闪电弧的温度达到或接近了某种元素的全电离温度,电弧中带电粒子浓度急剧增加,在外施电压的作用下,带电粒子的扩散和迁移导致了最后的闪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