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0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读者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复杂,阅读渠道的智能化、阅读范围的繁杂化、阅读选择的多样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数字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科普图书的编辑出版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但在形式上拓展了科普内容的立体性、多样性、生动性,同时在内容传播方面能够增强艺术性、互动性、趣味性,这样形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以其无中心化、平民化、交互性、匿名性,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环境和传播方式,掀起了媒介领域的一场革命。自媒体表达自由既使公民获得个体的自我实现,也极大拓展了公民行使政治性权利的空间。但超越边界的表达自由滋生了诸如传播色情内容、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个人隐私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因此对自媒体传播内容及表达自由的规制迫在眉睫。在规制过程中不能超过必要限度,而限度意识则意味着自媒体表达自由的规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触摸媒体等。与传统媒体相比,运用新媒体对军事学术理论传播必将产生深刻影响,军事学术理论传播应顺应发展趋势,提供信息制定服务,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深度整合信息资源,使其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作为区县广播电视台,如何选择新媒体平台?如何发展壮大新媒体平台为广电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摆在区县广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下面以云阳手机台创办为例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上信息传播形态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类型的复合性以及信息传播内容的共创性等新变化更凸显了网络的“平台”作用。网络不仅是“媒体”,其真正价值在于网络信息、知识、技术、关系等资源的高度整合。网络媒体的发展应探索包括内容、渠道和形态三个别方面在内的有效整合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6.
王瑛 《科技咨询导报》2014,(36):254-254
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近几年以势不可挡之势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个人门户网站、论坛、贴吧、QQ说说、博客、播客、微博、微信朋友圈……只要拥有一个互联网终端,只要自己想对世界说点什么,总有很多渠道可以把想说的东西发表出去。只要所述事件、观点有看点,无论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东西,都会像病毒一样被迅速复制、转发、传播,顷刻之间传遍世界有移动数字技术覆盖的每一个角落。这股强大的"自媒体"力量对传统媒体显然是极大的挑战。在越来越强势的新媒体面前,传统媒体只有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借新媒体的力量充实和壮大自己,才能站稳宣传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陶蕾伃 《科技资讯》2012,(18):234-234
随着数字化艺术的到来,如何把握机遇以拓展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不仅是中国民间音乐创作表演者的职责,同时也应该引起数字媒体领域的重视。"中国戏曲由主流文化迅速边缘化,一度在文化市场中缺少话语权"[1]。"戏曲危机"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浅谈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原始形态和被引进新媒体技术而产生的新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进而探究中国民间音乐与新媒体整合的必然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专业学术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在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与传播方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纸本时代的传播方式和编辑出版流程既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新特点,也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科技期刊亟需革新办刊理念,发挥融媒体的聚合效应;瞄准目标用户,提高品牌辨识度;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拓展传播渠道;重构特色刊群,引领科技期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现实内涵,也是福建省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应有之义。当前福建省已经具备了公民意识教育先行先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需要政府官员转变发展观念,高度重视人的现代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在公民知识的传播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需要拓展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为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数字影视和互联网为突破口的传播新媒体迅速普及,大众传媒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理念、意识。但如同"科技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样,大众传媒的传播影响同样也有其两面性,在积极推动人们法律意识向现代化迈进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对人们法律意识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12.
跨境电商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跨境电商飞速发展导致人才缺口持续加大的问题,提出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具备外语交流、外贸实务、网络技术、国际物流和跨文化沟通等五个方面的素质,认为校企协同育人应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首选模式。构建了校企合作指导跨境电商实习、依托企业以赛促练、学生代理企业产品和共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数字电视作为一种朝阳媒体产业被业界看好,但从之前的“长期数字电视标准之争”到“机顶盒两万台停滞现象”,可见数字电视进程化的道路并不顺利.再从“国家政策的扶植”到“地方政府对数字电视强硬推广并遭遇困境”,说明在市场经济的电视产业浪潮中,政策并不是一种有效手段,运用受众研究分析了受众对数字电视内容和形式的影响。并探讨它在数字电视进程化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迅猛发展的大众传媒正逐步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开展文化传播必须高度重视受众体验,使受众获得难忘的参与文化活动经历。最佳的文化传播能够让受众获得愉悦性强、精神亢奋、有遁世感、难以忘怀的体验。体验在文化传播及传承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体验不仅是文化传播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联接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中介。大众传媒开展文化体验传播,应选择感人文化精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受众参与服务。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全面控制着延安文学的传播系统、传播模式,使其传播形态具有了历史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控制文学传播的“四维控制模式”,即传者的均质同构、受众的标准化阅读与服务工农兵价值旨归、媒体的权力化组织与讯息即文体和内容的政治表达.延安文学出现这种四维控制模式的传播理念和实践,在当时的社会进程中是必然的,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具有巨大的凝聚作用.文章认为文学传播往往需要依赖体制力量或系统化,传播的主体定位、内容及主旨等要素,在本质上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如何进行报道,如何通过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传播使受众对灾难事件获得最大程度的理解,如何在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成为广大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以电视新闻媒体的视角,对灾难性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随着广电、通信领域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以及全方位的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融合"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话题。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广告投放已不能是单纯在传统媒体里面投放几则广告便能引起广大关注并取得轰动效应,广告受众也由原来单向的受传者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打造服务资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研究合理的广告投放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彰显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当前信息种类繁多,媒介形态丰富,受众增加迅速并逐步细化,人们生活中的任何时间段都有媒体参与。受众的注意力变成非常珍贵的资源,大众传媒不断演变成"碎片"。阐述了碎片化及受众碎片化的含义,分析了网络媒体受众的碎片化情况,探讨了网络媒体受众碎片化的影响和网络媒体受众碎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歌剧作为与话剧同源异流的艺术形式,其舞台时空表现方式受西方传统化、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及思雏方式的影响,呈现出再现式的风格,具有鲜明的写实性。但歌剧作为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的综合形式,音乐本身的虚拟性特征使歌剧的时空表现有别于话剧而显现出一定的表现性风格。  相似文献   

20.
版权保护中的数字水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万维网的迅速扩张,经营数字媒体的公司可以很廉价的向日益增长的客户群发布他们的产品,因此,数字水印作为数字媒体版权保护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国际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在探讨了版权保护中的数字水印的一般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现有的各种水印嵌入算法与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