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所谓“治黄”,系指黄河下游的治理;“防洪”系指防御黄河洪水的危害。本文的主旨,在于综述古今中外治黄学说,借以提高对黄河的认识:说明单纯的防洪不是治理黄河之道,妥善处理与利用黄河泥沙水流的特性才能根治和利用黄河,同时也就免除了洪水的威胁。二、治黄的历史 1.大禹治河我国人民与黄河作斗争,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元前2286年,大禹担负  相似文献   

2.
黄河泥沙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我国含沙量大的河流,过去经常决口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携带的泥沙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对黄河泥沙如何利用,要从害中看到其利,应充分治理与合理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黄河泥沙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我国含沙量大的河流,过去经常决口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携带的泥沙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对黄河泥沙如何利用,要从害中看到其利,应充分治理与合理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西汉时期对黄河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黄河曾多次泛滥,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为此,西汉一朝曾多次有效的治理黄河,使之为当时的经济、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代治理黄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治理黄河"和"治理淮河"的概念,大家已经知道得很清楚.治理黄河或淮河是一项伟大工程,不光是疏浚河道,还要考虑到水利灌溉,植树造林,土壤性质变化,农林布局等等一系列科学内容."害虫治理"的名词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正是因为它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许多人对它还不熟悉,也有人对它不够理解.曾经有人问我:"你介绍的'害虫治理',是不是就不再要过去所用的'害虫防治'了?"又说:"害虫防治是我国沿用已久的名词,不能一下改过来."其实不然,"害虫治理"与"害虫防治"是一回事,不  相似文献   

6.
1.前言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由此可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肯定了社会治理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追溯党的百年社会治理实践,总结党的百年社会治理经验,探索贯穿于百年党史中的社会治理主线,乃是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从社会治理的百年嬗变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治理目标、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不断科学化的过程。从治理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现了从"革命动员"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转向;从治理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现了从"一元化"到"一核多元"的主体结构拓展;从治理方式来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现了从单一行政化到"六治融合"的方式结构拓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遵循"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百年社会治理主线,才能牢牢扭住社会治理的"牛鼻子"。这就必然要求: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二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治理理念;三要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心治与智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1997年黄河下游出现226天、最长达704km的断流以来, 全国又一次关注黄河。黄河断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家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根据笔者几年来的研究, 提出一种新观点: 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黄河断流直接影响到下游流域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连续几年断流已影响到华北、华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黄河断流并非首次, 自上世纪以来, 有记载的大旱即95次、大水110次。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出现过前后历时10年的断流。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但它的旱、洪、淤的问题几千年来一直严重危害下游760多km流域范围内人民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9.
蔡平 《甘肃科技》2002,18(5):4-4
199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16 3位院士在“行动起来 ,拯救黄河”的呼吁书上签名 ,情真意切地呼吁海内外炎黄子孙 ,以实际行动拯救黄河。 1999年 6月 2 1日 ,江泽民同志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中指出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治理好黄河水害、利用好黄河水资源、建设好黄河生态环境 ,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治理黄河首先是解决其水患问题 ,河流的断流也是水患的一个方面。1 黄河断流的现状黄河断流目前实际是指黄河下游的…  相似文献   

10.
黄河的治理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兴建将使黄河的治理进入新的里程,同时也将对库区、库周及黄河下游以黄河水为主要水源的引黄灌区、湿地、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小浪底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滩区长期受洪涝威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其治理涉及因素多、部门多、问题多。回顾了黄河下游滩区发展、治理的历史,综述了代表性的治理观点和思路;阐述了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的关键问题,认为黄河下游滩区治理问题复杂,需要系统考虑防洪保安、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诉求,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多区域、多学科协同治理;提出一套系统的黄河下游滩区协同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目标、指导思想、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主体是针对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多区域、多学科协同,治理客体包括保护开发协同、工程建设协同、金融投资协同、政策制度协同、行政管理协同、文化旅游协同、技术研发协同。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协同治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董义军  王友功 《科技信息》2008,(34):383-383
黄河治理一直是我国的安民大计。这里针对“水少沙多”这一黄河难治的症结,展开讨论。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断流不仅给下游沿黄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困难,而且对黄河下游防汛及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把黄河下游断流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进行研究解决。以下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和危害,并指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河的综合治理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为西北和华北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黄河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经过几千年的治理,黄河已经成了一条人工控制的河流.然而,黄河仍然面临侵蚀严重、河床不稳定、水体污染以及生态脆弱等诸多问题.笔者依据河流综合治理的原则,为达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目标,提出了控制沟道下切、增阻降速、建设通河湖泊湿地和控制点源污染等综合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5.
 自进入90年代以来, 黄河下游断流问题愈演愈烈, 已经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前前后后许多专家、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认识和解决办法。笔者一直对此问题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历史原因,黄河水文系统使用的高程基准比较混乱,高程系统的不统一给黄河水文工作带来了不便,同时给黄河的治理规划造成困难。因此黄河水文系统高程基准面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相似文献   

17.
陈虬提出了顺水之性,循山入江的治理黄河的方针,他认为治理黄河能产生开塞外富强之源,以治河为防边的良好效益,同时,陈虬也提出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及解决治理黄河的技术和资金问题的办法.陈虬治理黄河思想具有鉴于古而不胶于古、溯本探源、标本兼治的特点.同时.陈虬治理黄河思想也存在迂阔色彩和空想成分.  相似文献   

18.
根治黄河是举世关注的难题 ,自《科技导报》1995年第1期发表了尹久的《治理黄河的战略设想———分流工程》一文后 ,近年又进一步发表了冯宏的《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李安民的《引黄入渭分流工程》、张泉的《“借渭通黄” ,造福于民》等文章 ,使分流治理黄河的战略日趋成熟、分流的利弊日趋明确。由于分流治黄利用了黄河的自然规律 ,其节水治淤、供水防断流、分流防凌和防洪的巨大综合效益 ,是南水北调工程无法替代的 ;是继小浪底工程后 ,下一步黄河开发治理的首选项目。但也将使龙羊峡为首的黄河上游龙羊峡—青铜峡“水电富矿”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邵养民  陈正宪  崔贵锋 《科技信息》2009,(29):I0732-I0733,I0720
本文对2002—200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洪水期问,发生在菏泽河段的有关来水来沙、河道冲淤、河势变化、抗洪抢险、迁安救护等突出表现进行了考察分析,并探讨对菏泽“悬河”段的治理措施,以引起各界对黄河的认知,确保黄河防洪工程和滩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李鹏  王芹  邱金芳  李芹国 《科技信息》2010,(35):318-318
构建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机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部门和谐机关的创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机关效能、促进黄河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