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道底泥陶粒对生活污水中NH3-N的深度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用自制河道底泥陶粒对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同时用对照陶粒和活性炭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底泥陶粒滤料在生活污水深度处理中对NH3-N的去除效果较好,运行稳定,说明自制河道底泥陶粒可以作为水处理滤料用于曝气生物滤池中。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以河道底泥和生活污泥为原料烧制的陶粒比表面的测定原理、方法和结果,并对生活污泥添加量、粘结剂添加量和烧结温度对陶粒比表面的影响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河道底泥资源化的意义及其途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主要介绍了河道底泥的主要成分和特征,阐明了河道底泥对上覆水体水质的二次污染作用,并对河道底泥资源化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阐述和研究,指出底泥资源化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东莞生态园南畲朗河涌疏浚工程的实施,底泥的处置已成为清淤实施的一大难题.对南畲朗河道底泥性质进行了研究,对南畲朗河涌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分析,井最终结合泥性,认为河道底泥回用于建材工业,能够彻底达到污泥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有利于利废增效,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贾云辉 《科技资讯》2014,(4):226-227
搞要:河道底泥中积累的大量污染物质作为二次污染源严重影响了水体环境。文章分析了底泥的主要污染物种类,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处理技术及资源化利用途径。目的是在实现底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有效型、环境友好型的底泥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南京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状况,以南京城区黑臭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测定底泥中总氮、总磷、有机质及重金属的含量;并分别采用有机指数与污染指数对底泥营养盐,污染负荷指数对重金属进行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总氮、总磷及有机质的均值分别为1 537.81 mg/kg、1 905.83 mg/kg、7.62%,三者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重金属Zn、Ni、Cr、Cu及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 699.10mg/kg、276.21 mg/kg、535.53 mg/kg、588.80 mg/kg和124.79 mg/kg,各金属元素均远超南京土壤背景值且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大。底泥营养盐评价结果表明黑臭河道底泥受到有机和磷污染比氮更为严重,底泥污染负荷指数(PLI)范围在4.01~24.72之间;黑臭河道底泥普遍受到重金属污染。与其他受污染水体(未达到黑臭水平)相比,黑臭河道底泥有机污染及重金属污染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底泥黑臭是当前我国城市河道水环境污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利用硝酸钙促生底泥土著微生物以修复底泥黑臭的原位处理技术受到了不少关注,然而对于该过程中关键的硫自养反硝化反应的研究较为少见.文章介绍了硫自养反硝化反应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情况,论述了硝酸盐介导的底泥硫自养反硝化反应的特点、产生过程、该反应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副产物(N2O、NO-2)累积现象,以及底泥硫自养反硝化相关功能菌群及其生态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在这些研究领域中尚不清楚的一些科学问题.最后指出,对黑臭底泥修复过程中硫自养反硝化反应的脱氮过程、脱氮贡献率,以及该过程中功能菌种群生态特征变化的研究,可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治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峡上游支流梁滩河底泥重金属分布及稳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梁滩河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监测断面39个底泥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及分布进行了测定,同时选取其中五个底泥样品,利用纳米铁粉对底泥中重金属进行了稳定化处理,并通过XRD分析对其稳定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梁滩河底泥已经不同程度的受到了Cu、Pb、As、Zn、Cd、Cr等重金属的污染,其中As的污染程度最为严重,最高值达到了土壤背景值的110倍。添加纳米铁粉稳定化试剂后,As、Zn、Pb、Cr、Cu、Hg等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降低;XRD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纳米铁后,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由游离态转变为稳定态是重金属浸出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针对重金属在我国排污河道底泥中大量富集的现状,进行玉米-黑麦草间作修复排污河道底泥的盆栽试验,并设置接种AM真菌的试验组,以研究植物-AM真菌在河道底泥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真菌对河道底泥修复的辅助效果。结果表明:排污河道底泥中Zn、Cd含量严重超标,经玉米-黑麦草间作修复后情况明显好转,尤其在辅以AM真菌后,植物对Cd的吸收量显著增加,且植物对排污河道底泥的整体修复效果有所提升。底泥中重金属形态测试结果表明,玉米和黑麦草对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有活化作用,但AM真菌对金属活化作用的影响不明显,仅有效促进了黑麦草对Cd元素的活化作用。重金属在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积累情况发现,AM真菌可促进金属元素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的运输。植物-AM真菌联合修复的方法可促进沉积物中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尤其对萘的降解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市某典型黑臭城市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 利用 6 种典型草本植物对 Cd-Zn-Cu 复合污染河道底泥进行了修复实验研究, 并考察了白三叶、高羊茅、黑麦草、披碱草、籽粒苋以及紫花苜蓿对底泥中重金属的耐受性、 富集转运特征和修复效果. 结果表明: 除白三叶外, 其余 5 种实验植物对底泥中的重金属均有良好的耐受性; 黑麦草对 Cd 和 Zn 的吸收能力较强, 其体内 Zn 含量高达 707.69 mg/kg; 披碱草对 Cu 的吸收能力较强; 除紫花苜蓿对 Zn 的积累外, 其余 5 种实验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主要在地下部分; 高羊茅和黑麦草对 Cd 与 Zn 的富集系数均大于 1, 且对 Cd、Zn 及 Cu 的提取效率分别在 7%、6% 及 2% 以上, 说明这 2 种实验植物对 Cd-Zn-Cu 复合污染河道底泥具有较大的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ActivatedCarbonisusuallyusedasadsorbentinwastewatertreatment.Itishighlyadsorptiveandeffective .Butthehighpricerestrictsitsapplicationinwastewatertreatmentengineering .Ce ramisiteisaman madelightaggregate.Itsgoodchemicalandphysicalstabilityand…  相似文献   

12.
钢纤维陶粒轻骨料混凝土受拉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工程中常用的陶粒作为轻骨料,制成界面粘结强度较高的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研究不同钢纤维掺量的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受拉性能.根据试验数据得出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立方体劈拉强度随钢纤维体积率变化的规律,拟合出其劈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式.试验结果表明,其抗拉强度提高幅度较大.当钢纤维体积率为2.5%时,试件的劈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值分别提高55.9%和77.31%,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拉压比也随着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产流产沙特性及治理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径流实验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小流域的降雨径流特性 :该地区均为短历时的超渗产流 ,次产流降雨历时小于 70 m in,相应的径流量小于5 0 m m。根据极限含沙量的概念 ,在小流域内减少汛期径流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坡改梯和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 ,可以有效地拦蓄汛期径流 ,从而显著减少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进入黄河干流的泥沙 ,减缓来沙量大于水流挟沙力的矛盾 ,使危害黄河的灾害泥沙保留在坡面上和小沟道内而成为资源泥沙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北盘江污染现状,在北盘江拖长江段以及干流段设置9个采样监测点,对其底泥的理化性质和无机性质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底泥中营养物浓度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即低影响线和重大影响线之间,底泥中营养物浓度最低的为关岭县河段,在低影响线之下。底泥重金属含量总体为尚清洁水平,其中铁含量最高,砷次之,氟最低。  相似文献   

15.
黄河调水调沙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通过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扰动和引水控制等手段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甚至冲刷.开展全程原型观测和分析研究,检验调水调沙调控指标的合理性,进一步优化水库调控指标,探索调水调沙生产运用模式,为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和小浪底水库运行方式提供重要参数和依据.2002-2007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3次黄河调水调沙原型试验和4次调水调沙生产运行,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黄河和长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与现代黄河长江沉积物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原理,"将今论古",以现代黄河和长江入海沉积物中部分常量元素的百分含量作为基准数据建立自组织竞争网络,对来自不同时代的黄河和长江的沉积物进行判别和验证,可靠性达到94.4%,并规定了其相应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以此为基础,对南黄海NT2孔的物质来源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钻孔中0~19.36m、28.07~52.88m深度范围内的沉积物为长江沉积物,19.36~28.07m、52.88~70.28m深度范围内以及表层沉积物为黄河沉积物.  相似文献   

17.
柳江河沉积物去除水中Cu(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柳江河沉积物与铜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 :1 )铜离子与沉积物的交换吸附为一价阳离子交换 ;2 )不同站位的沉积物对铜离子的交换吸附能力不同 ;3 )吸附规律符合 Freundlich和 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山洪输沙比是工程防治设计的重要参数。本文以金沙江支流海子沟为例,调访了近115a的泥石流活动历史,查明了1996年一次最大规模泥石流运动参数,采用雨洪法计算了不同的泥石流发生频率下泥石流的流量、总量。通过对1899年至今海子沟堰塞坝泥沙淤积的测定,得出海子沟流域每年泥沙淤积量为1.23×10~5 m~3,总输沙量为1.42×107 m~3,流域平均剥蚀速率为1.5mm/a。由不同泥石流频率下海子沟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总量,计算出自1963年以来海子沟泥石流输沙量为1.67×10~6 m~3,而此期间山洪泥石流的总输沙量为6.65×10~6 m~3,由此确定海子沟泥石流的输沙量占山洪泥石流输沙总量的25%。而官坝河泥石流、白龙江流域泥石流、蒋家沟泥石流输沙量分别占总输沙量的29.5%、62.9%、99%,泥石流输沙量随着泥石流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高频率泥石流工程拦挡仅考虑泥石流输沙量;类似白龙江流域松散固体物质丰富的半干旱气候区泥石流防治拦挡工程需考虑山洪输沙量;而类似官坝河、海子沟中等频率的泥石流沟,需更多考虑山洪输沙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