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论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学科发展的自然要求 ,也有利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还可以避免学术进程中的某些偏离正轨的倾向。民俗学在中国已有了相当悠久的历史 ,再加上许多学者的努力 ,目前已形成了中国民俗学的独特性格———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建设民俗学的中国派 ,其功用和目标在于清理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财富 ,增强国民的文化史知识和民族意识与感情 ,资助国家新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 ,丰富世界人类文化史与民俗学的宝库。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结构体系应包括理论民俗学 ,记录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等方面。今后的工作也应围绕着建设机构 ,开展课题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实用功能;到了9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更是把应用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之于与理论民俗学、资料民俗学和历史民俗学并重的位置。进入新世纪,加强民俗的应用研究,对发展中国民俗学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3.
评钟敬文《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钟敬文先生作了《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的书面讲话,就中国当代民俗学的现状及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使与会者澄清了在民俗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95岁高龄的娄子匡教授跟北京钟敬文教授同为中国民俗学的创业元老 ,德高望重 ,备受海内外学界所景仰。娄子匡教授致力于中国民俗的搜集、编纂、研究、出版工作长达七八十年 ,娄老称得上是大陆迁台民俗学家中 ,最先关注台湾民俗、最能入乡随俗 ,也是最肯结交台湾民俗学者的第一人。娄老很早便致力于台湾民间研究、民俗学的精彩论著不少 ,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史留下珍贵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俗学在改革开放后有长足的发展,但面临来自民族学、考古学和其他现代学科的挑战,面临21世纪的到来,从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扩大民俗学的领域、重视田野考察、加强应用民俗研究等方面,对中国民俗学的走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古典民俗学和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史 ,以及西方现代民俗学史 ,论述民俗研究之基础为描写民俗学。进而论述中国民俗学学派之基石 ,为对中国民俗事象之六维立体思维的微型研究和立体描写研究 ,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现状及其渊源、历史沿革与演变、风习萌芽与未来发展趋势 ,以及民俗事象所反映的民族心理的探讨与记叙。再进而论述描写民俗学的四个主要方面的作用 ,和对兄弟学科的关系。最后论述在厚实的描写民俗学成果的基础上 ,可以获得厚实的历史民俗学、比较民俗学、理论民俗学成果 ,从而建构起绚丽多姿、放出异彩的中国民俗学学派  相似文献   

7.
民俗学研究中的政治特性是客观存在 ,但一直以来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先从史的角度探讨了民俗学源起时的政治胎记 ,民俗学发展中的政治斑痕 ;又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中梳理出民俗学政治色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约束 ,进而对当代中国民俗学的政治定位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同仁性组织,还在于通过民俗学者,尤其是钟敬文先生的努力,使中国民俗学开始变得成熟和具有现代性,对后来的民俗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 ,被学人形象地誉为“撑起中国民俗学理论建树的‘三级跳’” ,对于推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民俗学分支研究方面 ,他也多有建树  相似文献   

10.
从时代语境、学术语境和学者问题意识的角度,考察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趋向,提出当代中国民俗学正经历从学科身份确立到学术品质更新的过程,包含了传承经典和知识创新两大主题。首先评述中国民俗学界建立和发展社会科学性质的民俗学的主张;其次评述中国民俗学界有关田野民俗志的新学说;最后讨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领域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多元一体是中国民俗学的特殊性格。多元指多民族、多区域,一体指一国,由此,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旨趣和目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清理中国各民族、各区域的民俗文化财富;二是对各民族、各区域的民俗文化作深入调查,对国内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民俗文化做比较,发现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基于我国民俗学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推进学术流派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12.
顾颉刚与现代民俗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先生终生研究民俗学 ,自“五·四”时期开始直至 2 0世纪 8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漫长岁月 ,他在民俗学领域作出了成绩卓著的贡献 ,把他称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路人”是实事求是全不过头的。  相似文献   

13.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建设方向,包括了“民族民俗学”这一分支。云南民俗学界的学科实践是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过伟先生自 2 0世纪 50年代至今 ,一直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的研究 ,成绩卓著 ;他是中国“多民族一国民俗学”建设大军中一位实力强劲的闯将  相似文献   

15.
钟敬文教授关于“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构想的提出 ,自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是以充分的理论准备、资料准备和组织准备为前提和基础的。创立中国民俗学派 ,既是钟敬文教授个人经验的总结 ,也是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我国民间文艺、民俗学极为广泛的群众性实践的总结。钟敬文“中国民俗学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 ,有不少独创的见解。但一个学派的建设自然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 ,有必要从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者的广泛实践中 ,提炼概括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特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生活层面文化的学问,与文化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民俗学强调要把民俗事象作为活态文化来研究,当前民俗学研究更应结合田野调查不断升发一些新的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从而丰富民俗学的理论。民俗志不仅要记录、描述民俗事象,而且要说明和解释民俗事象。民俗志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书写,地方民俗志的编写应以标志性文化提领。  相似文献   

17.
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乌丙安的<民俗学原理>、陶立璠的<民俗学>、王娟的<民俗学概论>和J·H·布鲁范德的<美国民俗学>是当前五部代表性的民俗学教材.本文对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评述其特色优长,并由此对当前民俗学教材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意义与方向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民俗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理论的学问。历史民俗学是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历史民俗学在中国尤其具有民族文化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民俗学的性质,国际民俗学发展的趋势,民俗量的比重,传统民俗的文化价值及生存危机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心依旧在农村及小市镇。并对农村和小市镇传统民俗的收集、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种选择,这对民俗学者来说可能是个奇怪的问题。究竟是侧重对"民"的研究,还是将"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本上来讲,"民"和"俗"两者本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民俗学学科内部的这两种观点的分界是真实存在的,并对民俗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必须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想要否定或杜绝这样的二分法是没有益处的,事实上,两种方式各有其意义,旨在将民俗学引向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