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直接相互作用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民族药的开发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南黎族在利用药用植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笔者介绍了民族植物学的概念、研究进展,简述了海南黎族的传统医药和对药用植物的利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南黎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民族植物学家的研究作为案例,讨论了中国民族植物学祛民族特性和本土文化的问题.在当代科学化的背景下,尽管民族植物学家的做法可以理解,但这个状况反映了中国民族植物学的衰落和问题.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可以揭示背后的问题,并且为中国民族植物学保持本土和传统知识研究提供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民族植物学拥有两大属性:民族学属性和科学属性,并将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本文之所以评述20世纪70年代前的民族植物学学科发展史,对照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民族植物学的描述式方法不再成为主流研究方法,转向实验室研究.但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反思并质疑只强调科学属性的民族植物学学科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强调20世纪70年代前的历史,呼吁的是民族植物学的民族学特征不能被忽略,只从纯粹的植物学角度进行植物资源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其结果往往是不客观,非全面的.这样的做法是值得质疑的!此外,本文想表明,民族植物学成为传统知识被西方所谓普适知识接纳的成功案例,这成为少数民族知识国际化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4.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目前地方院校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为适应植物学野外实习发展的需要,分析了影响实习教学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对植物学野外实习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精心组织和科学管理,以多种形式开展实习,是保证植物学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与质量的关键,可以圆满完成野外实习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5.
民族植物学虽有效地结合了传统知识和科学知识,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融于一身,但其核心方法为经典民族植物学的方法.本文借此为研究初衷,通过文献和数据分析,对20世纪70年代后的不同维度下的民族植物学学科发展进行评述,分析了区别于纯科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目的是让公众了解民族植物学;对将传统知识知识产权化及用纯植物学方法研究民族植物学给予批评,以期对民族植物学领域工作者有所启示,思考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6.
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我国高校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采取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使植物学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索从我国植物学研究的悠久历史、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及其被掠夺的史实和我国植物学者中忠心爱国的典范四个方面向学生进行自尊、自信、自强的教育,以达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植物学教学之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植物学课程翻转课堂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有效课堂,在植物学课程翻转课堂构建中,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本文以植物学课程中《种子的基本结构》课程为例,从混合式教学的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入手,全面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策略来构建植物学课程翻转课堂,以期为提高植物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模式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改革野外实习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得植物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植物学基本研究方法.野外实习结合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意识与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亲身经历回顾西北大学结构植物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方法文献综述与科学史方法。结果分起始阶段(1960—1979)、发展阶段(1980—1995)、持续发展阶段(1996至今)3个时期,全面回顾了胡正海(1930—)与西北大学结构植物学的发展历史。结论西北大学结构植物学科是中国西部最早发展起来的此类学科,历经50年努力,已成为西北大学植物学全国重点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森林顶极群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植物群落的研究中,顶极群落是一个颇为重要又颇受争议的概念.在研究中,对如何判断顶极群落,生态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一般是根据群落组成、建群种的结构、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与生境的一致性等方面来识别顶极群落,然而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何判断顶极群落有必要对顶极群落的天然更新进行研究.近年的研究表明,种子雨、种子库、幼苗库和克隆生长是群落实现更新的重要条件,林窗更新是顶极群落结构维持的主要方式.冷杉林(暗针叶林)、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是寒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顶极群落.它们的更新方式各不相同.冷杉林靠种群内的新老个体更替维持群落.热带雨林是依靠性质相似的不同种的个体替代实现更新.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其林下的建群种往往缺乏更新层,有的研究将这样的种群称为衰退种,这与顶极群落能自我繁殖的特征相矛盾.有关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更新机制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用变型Weibull分布对热带雨林结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提出的变型Weibull分布模型是以Weibull分布密度函数为基础,进行适当变换形成的4参数分布模型。用该模型对海南省热带山地雨林的林分结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灵活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对异龄林和同龄林皆适用,并能提高模型参数的估计精度。同时本研究改善了x^2检验模型拟合适度的稳定性,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海南热带雨林原生植被以及槟榔树种植基地发现:在原有热带雨林山坡地上改种经济作物槟榔树之后,滑坡发生的规模及频率在近几年显著增加,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不利于热带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此,本研究对比分析了热带雨林原生植被和经济作物槟榔树在林冠层、树干以及地表落叶、植株密度和根系分布等在生态固土护坡方面的差异,简要阐述了槟榔树种植基地频繁发生滑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五指山与台湾岛南仁山森林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海南岛五指山自然保护区与台湾岛南仁山垦丁森林公园的植物区系成分、森林结构、森林类型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五指山森林是中国热带雨林植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台湾岛南仁山森林则是中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综合RS与GIS方法的海南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图,1988年海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87年与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应用ERDAS和ARC/INFO软件分析了海南建省前后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并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作为本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标志的季雨林、雨林面积变化不大,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山区向外依次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人工植被大幅度增加,但天然植被面积呈现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6.
吴兴亮  郭建荣 《贵州科学》2000,18(4):260-266
报道了海南岛的灵芝科真菌78种,分属于4个属,3个亚属,2个组。分析了灵芝在不同的热带植被类型中,其种类的组成不同。种类多样性变化呈:常绿季雨林〉热带雨林〉低山雨林〉中山雨林〉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人工林〉河谷雨林〉稀树划原〉山项矮林〉红树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无翼坡垒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空间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群落最小面积、绝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等三个方面的测定,研究海南岛无翼坡垒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其结果是,群落最小面积为3500m2,在这个面积范围里,1.5m高以上的立木有126种;物种多样性指数Ds-w=5.03.从群落物种分布的均匀度、各物种的频度和群落的垂直分布状况,研究该森林的物种空间配置,结果表明:群落的均匀度Js-w为71.76,频度分布规律力A>B>C>D>E(按Raunkiaer频度级),其特征是A级所占的比例很大,约占总数的74.6%;垂直分布状况表明,无翼坡垒林整个群落的个体高度比例基本上是“金字塔”型,但仍有一定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MM5模式结合Q矢量计算NCEP资料、天气实况及卫星云图等非常规资料,对1999年9月4日凌晨在远离9909号热带风暴中心的浙江省温州市引发的特大暴雨进行了探讨。发现秋季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中南沿海形成台风倒槽,该倒槽内的暖湿切变线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是引起特大暴雨的重要条件。从计算得出的Q矢量散度分布看,本次特大暴雨降水发生时间和量级与该时段内温州经历的强Q矢量散度梯度发展有密切联系。同时,温州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海岸线及境内雁荡山脉有利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本次热带风暴倒槽降水中局地特大暴雨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Xu  Wenqiang  Luo  Geping  Chen  Xi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6,51(1):167-172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tropic rain forest and semi-arid grassland to farmland, the soil degradation usually occurs. B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id desert to oasis is likely to differ from that of tropic rain forest and semi-arid grassland. Taking an alluvial plain oasis as a study case, the oasis soil propert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evaluated. Selected cropping systems consist of saline tolerance crop (STC), food crop (FC), melon and vegetables (MV), Economic plants-cotton (EP-C), economic plants-grape (EP-G), Economic plants-Hop (EP-H). Surface soil (0–20 c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1982, 1999 and 2003. Soil organic matter (OM), and available N (AN), available P (AP) and available K (AK) were determined for each soil sample.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oil property data.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was affected directly by the policy, law and market. The soil OM contents experienced a decline during 1982–1999, then a rise during 1999–2003. AN, AP and AK cont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cultivated time. Soil OM tends to decrease during the conversion from STC and FC to cotton but increase during the conversion from the cotton to the grape. The soil OM was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cultivation time, so the oasis soil presented carbon sink, which indicates that human activities was reasonable and favorable for improvement of the oasis-ecosystem.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分布的疏林类型众多,除了在热带分布的疏林(或稀树干草原)外,还有温带阔叶疏林和温带山地针叶疏林两种生态系统,具体包括榆树(Ulmus pumila)疏林、天山云杉(Picea schrekiana)疏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疏林、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疏林、西藏落叶松(Larix tibetica)疏林、亚东冷杉(Abies densa)疏林、巨柏(Cupressus gigantea)疏林、大果圆柏(Sabina tibetica)疏林、滇藏方枝柏(Sabina wallichiana)疏林、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疏林、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 macrocarpa)疏林、西藏柏木(Cupressus torulosa)疏林、密枝圆柏(Sabina convallium)疏林、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疏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疏林、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疏林、黄榆(Ulmus macrocarpa)疏林、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疏林等生态系统类型,疏林生态系统(或疏林植被)应该是介于森林和草原(或灌丛)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植被类型,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疏林的分布是系列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决定因子是水分.在中国大陆,沿纬度梯度从低到高的地带性植被应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或草原,从东到西沿经度梯度依次为(阔叶和针叶)森林、(阔叶和针叶)疏林、草原、荒漠.在高原地区,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从低到高主要是森林、疏林、灌丛、草原或草甸.与森林、灌丛和草原相比,疏林的分布面积相对较小.中国疏林的分布区域大体位于农牧交错带地区,即从森林到草原过渡的地区.对疏林成因的理解,有利于区域生态恢复措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