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克拉霉素为模型药物,乙基纤维素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膜材料,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混合膜微胶囊,探索制备的最佳条件,并考察混合膜微胶囊的缓控释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膜克拉霉素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分散相中膜材料浓度为3%、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6∶1~7∶1、投药量2∶1~3∶1、连续相中SDS浓度0.1%、PVA浓度1.0%、油水比1∶8.  相似文献   

2.
W/O/W法制备甲基膦酸二甲酯微胶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溶性有机膦甲基膦酸二甲酯作为芯材,以聚乙烯醇与戊二醛反应所得缩醛为壁材,应用相中相乳化法合成DMMP微胶囊。并对影响微胶囊合成的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DSC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囊芯物磷的定性检测等测试方法表征了甲基膦酸二甲酯微胶囊的壁材与囊芯物。  相似文献   

3.
以鞣质为原料,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改善其油溶性,掩盖来自原料的不良风味,提高其稳定性.研究了微胶囊化鞣质的壁材组成及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壁材为β-环糊精、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组成的复合壁材,采用正交实验确定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心材鞣质与复合壁材的质量比为1:5,β-环糊精与乙基纤维素质量比为6:1,海藻酸钠与复合壁材质量分数为0.6%,乳化剂与心材鞣质质量分数为0.1%.微胶囊囊壁的局部结构表现为致密的整体结构,说明该产品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压静电法制备蛋白类药物微胶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了将高压静电法用于制备蛋白药的可能性,选用牛血清白蛋白为芯材,海藻酸钙-壳聚糖为壁材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并对芯材/壁材的比例、壳聚糖浓度及微胶囊释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制备的牛血清白蛋白微胶囊不但形状圆整、粒径分布均匀,而且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是一种很好的制备蛋白类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偏光显微镜和透射光强分析技术,观察乙基纤维素-间甲酚和乙基纤维素-苯酚两个溶致液晶体系条带织构的生长和松弛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条带织构生成的临界浓度高于液晶态形成的临界浓度,但低于两相并存向安全各向异性转变的浓度。  相似文献   

6.
水溶性维生素微囊包裹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择乙基纤维素-聚乙烯-环己烷体系,利用温度降低后的相分离技术制备水溶性维生素的微胶囊,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选.对微胶囊的形貌、缓释作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双氯芬酸钠缓释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双氯芬酸钠缓释徽胶囊,通过考察包封率和载药量确定其制备工艺,并对微胶囊的形态和释放度等理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有机相中乙基纤维素的质量浓度为3×10-2g/mL,水相中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浓度为3×10-3 g/mL,双氯芬酸钠与乙基纤维素的投料比mEC:mDS为1:1,搅拌速度900 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形态圆整,粒径范围6~24μm,药物包封率达25.12%,在人工肠液中可平稳缓释达8 h.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微胶囊对油脂自氧化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β-环糊精、乙基纤维素作为复合壁材,单苷酯为乳化剂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包埋工艺条件:芯壁材比为1∶6,β-环糊精与乙基纤维素的比为4∶1,单苷酯的添加量为壁材质量的0.3%.考察了茶多酚微囊的释放性能及对大豆油自氧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茶多酚微囊在不同极性的介质中均有缓慢释放的特性,在油溶性介质中的持续释放时间最长.茶多酚微囊的形成使其抗氧化活性大大提高,添加0.02%的微胶囊茶多酚,其对大豆油的保护系数高达5.27,抗氧化活性与茶多酚相比提高了18.2%;酒石酸对茶多酚微囊的协同效应最强,增效系数为2.86.  相似文献   

9.
微胶囊化α-淀粉酶催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测定了自由酶和微胶囊化酶对α-淀粉水解的催化作用。推导了α-淀粉酶渗透的动力学方程,并根据酶渗透动力学和催化反应动力学,导出了微胶囊化酶催化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和理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以水溶性阻燃剂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作为芯材,以聚乙烯醇(PVA)与戊二醛(GA)反应所得缩醛为壁材,应用W/O/W相中相乳化法制备阻燃剂微胶囊,探讨PVA与GA成囊壁的反应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乳化方法制备微胶囊属于界面聚合反应,GA扩散到中间相环已烷与外水相PVA的界面上,与PVA发生界面缩醛化反应,包覆内相形成微胶囊.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柑橘精油微胶囊化及陈皮软糖的制备,通过显微镜、流变仪、粒度仪等检测柑橘精油的胶囊化效果.选择不同壁材浓度、芯材与壁材比、进风温度对喷雾干燥的柑橘精油微胶囊化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质量分数为25%的改性淀粉乳状液,芯材与壁材比为1∶1.5,进风温度为150℃,出口温度为75℃,所得柑橘精油微胶囊效果较好.按配方制备的陈皮软糖口味纯正,贮藏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西北地区输变电工程对于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和导电性的特殊需求,以硅酸钠和膨润土作为囊芯、乙基纤维素作为囊壁,物理法合成微胶囊。外掺氧化后石墨烯充当导电介质,制备混凝土复合材料标准试件。随后对试样进行硫酸盐浸泡和干湿循环试验,分析了硫酸盐侵蚀后混凝土的表观特征、质量损失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抗硫酸盐性和自愈性,含有乙基纤维素包封的胶囊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抗硫酸盐性和自愈性。  相似文献   

13.
对用超滤法浓缩分离α-淀粉酶过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料液浓度、膜面液体流速、操作压力等因素对超滤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醋酸纤维素超滤浓缩α-淀粉酶的过程可用扩散模型来描述,超滤时宜控制压力在0.3~0.4MPa范围内。用超滤法能有效地浓缩α-淀粉酶,酶的总回收率大于90%。此外,通过实验建立了分离过程的传质模型,为超滤法浓缩α-淀粉酶的工业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精为芯料,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出一系列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微胶囊,分别测得微胶囊的内径、外径和膜厚,从而揭示出微胶囊制囊工艺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用聚乙二醇/磷酸盐双水相体系从发酵液中提取α-淀粉酶的过程。详细研究了聚乙二醇(PEG)的平均分子量、PEG的浓度、成相的盐的浓度、NaCl浓度对α-淀粉酶和总蛋白的分配系数以及上相对下相的相体积比的影响,并得到最佳的分离条件。实验表明用 18%(W/W)PEG 1500和 10%(W/W)磷酸钾盐(pH=6.5)和 0.05mol/l NaCl组成的双水相体系, α-淀粉酶的提取率可达 94.3%。  相似文献   

16.
W/O/W法制聚苯乙烯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W复相法制聚苯乙烯微胶囊是一种使聚合物从油相中沉淀分离包围住芯材的成囊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粒经随着内水相粘度和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加和搅拌转速提高而降低。同时,不同乳化剂影响也不同,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时,所得的微胶囊比使用Tween 80时粒径小,且分布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玉米多肽微胶囊,分析了壁材浓度、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比例、壁芯比3个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基础上,依据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并分析其在体外模拟胃肠液环境中的释放特性.微胶囊最优制备工艺:壁材浓度1.2%,明胶︰CMC为7.59︰1,壁芯比为5.97︰1,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产品在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尿素、甲醛为壁材,隐色染料结晶紫内酯、十六醇、双酚A为囊芯制备了变色染料微胶囊.用LS8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观察了微胶囊粒径分布,讨论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微胶囊粒径产生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改变包括囊芯/囊壁比例、分散剂浓度、分散时间与搅拌转速、缩聚时间与温度、固化时间与温度等在内的反应条件,可以制得不同粒径范围的、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19.
寇寅客 《科技信息》2011,(16):217-217,219
农药微胶囊剂(microcapsules MC)是利用微胶囊技术把固体、液体农药等活性物质包覆在囊壁材料中形成的微小囊状制剂[1]。所谓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成膜材料把分散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包覆使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2]。其中成膜材料叫壁材,被包覆物叫芯材,微胶囊粒径一般在l~800微米[3]。该技术通过密闭的或半透性的壁膜将目的物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从而达到保护和稳定芯材、  相似文献   

20.
廖沛峰  赖开平  罗桂新  农丽华 《广西科学》2011,18(3):233-234,237
以阿维菌素为囊芯、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然后通过正交试验考察pH值、芯材比、搅拌速度、体系浓度对包囊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包囊率的因素主次关系依次为搅拌速度、pH值、体系浓度、芯材比,优水平为搅拌速度150 r/min,pH值4.5,芯材比1.1,体系浓度2.0%.在此条件下重复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