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公园带来了深刻影响,作为主人的社区居民产生的感知与态度将直接影响国家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相对剥夺理论横向视角和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理论相结合,构建包括横向剥夺感知在内的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模型.运用混合研究的发展法,以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三个典型社区为调研地,两轮分别采集访谈材料和问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深访材料实证分析居民可持续旅游感知、横向剥夺感知与旅游满意度和发展支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 除经济影响感知外,横向剥夺感知对于旅游满意度有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2) 居民环境影响感知和旅游满意度正向影响发展支持度;3) 经济影响感知和横向剥夺感知可通过旅游满意度的完全中介效应间接地影响发展支持度,横向剥夺感知对发展支持度的间接影响更加显著.该文从理论上丰富了传统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也为国家公园旅游地社区治理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自然保护地平衡保护与利用,进而形成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国家公园建设以及规避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部分,现有国家公园都是在整合原有多个不同保护地类型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然而不同保护地类型由于生态关注点不同,生态敏感性指标权重也各不相同.因此,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需要在参考原有保护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序关系分析法(G1),依据高程、坡度、土壤、植被覆盖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地形起伏度、表面水体缓冲区、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9个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构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呈西高东低的"高敏感区(17.43%)—较高敏感区(35.22%)—中敏感区(27.55%)—较低敏感区(15.63%)—低敏感区(4.17%)"结构.将生态敏感性区域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现有4个功能区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调整优化:1)深入推进闽赣2省联防联动,共建武夷山国家公园;2)严格高、中高生态敏感区监督监管制度,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精准定位中度生态敏感区生态管控,促进生态调节功能;4)健全中低敏感区保护机制,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更新;5)控制低生态敏感区生活污染,正确引导社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居主体地位,对山岳型国家公园进行景观特征评估,可以有效识别景观特征区域,了解其整体景观面貌及特质,为我国其他类型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参考。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理论,依据地貌、地形起伏度、坡度、地质、土壤、植被、水域、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类型等九类要素,借助Arc GIS和SPSS进行二阶聚类分析,将武夷山国家公园分为17类景观特征类型,192个景观特征区域。最后对山岳型国家公园景观特征识别在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家公园的申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高效、可靠地提取土地覆盖动态变化信息对于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方案制定具有基础性数据支撑作用。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构建经济高效的遥感监测方法,提取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2001—2017年的土地覆盖变化信息,评估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方法】首先定义研究区的土地覆盖分类体系(耕地、森林、草地、水体、人造地表和裸地),并利用增强型目视解译方法选取历史训练样本点;其次综合Landsat多季节复合数据的光谱波段、光谱指数、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执行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生成土地覆盖数据集;最后建立土地覆盖转换规则从而识别主要的土地覆盖变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结果】独立样本集验证结果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2001年、2009年和2017年土地覆盖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83.12%、81.82%和87.35%。造林活动、耕地废弃和开发建设的变化信息体现出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结论】增强型目视解译能够高效、可靠地选取历史训练样本点,从而支持历史土地覆盖数据集构建。采用基于云计算的变化检测技术可快速评估国家公园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发现生态脆弱地带,具有高效、经济及计算资源限制性少等优势,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福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其"海丝"历史遗存丰富。福州居民对"海丝"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态度影响着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步伐。基于地方认同理论,运用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认知、情感及行为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定量分析福州居民对"海丝"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态度和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福州居民对"海丝"文化遗产的地方认同方面,男性高于女性,居住时间越长、年龄越大认同度越高,本科以下学历群体认同程度高于其他学历群体,月收入3501~5500元的人群认同程度较高;福州居民对"海丝"文化遗产的总体认知程度较低,其保护态度主要受居民认知情况的影响,与人口学特征相关性较弱。提高居民对"海丝"文化遗产的认知对"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省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RSTD模型提出假设,运用SPSS 19.0和AMOS 21.0软件,构建居民满意度结构关系模型,探究居民感知与其满意度、支持度以及居民个人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省居民期望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社区参与与居民感知的关系不显著,与居民满意度的关系同样不显著;居民旅游获益及利益分配与居民旅游影响正、负感知的影响关系分别为正、负显著相关,与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居民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感知,正面感知与满意度、支持度为显著正相关关系,负面感知与满意度、支持度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居民旅游满意度与支持度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选取贵州西江苗寨与肇兴侗寨两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民族旅游村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借助社会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两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态度进行差异性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两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和态度均以正面效应为主,但两地居民对旅游的影响感知与态度又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肇兴侗寨处于旅游发展起步阶段,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度较强,负面感知度较弱;西江苗寨处于旅游快速发展阶段,居民对旅游负面感知度较强;从两地外部差异性来看,西江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感知度均要强烈。此外,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感知上,两地居民的旅游态度均持赞同态度,差异性不明显。针对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居民参与,而更大程度上应通过社区居民的自治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建设进程。在建设和谐社区的主题下,努力寻找政府主导与居民自治之间的契合点,把握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度,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每个居民都以社区主人翁的态度来投入社区建设,从维护居民切身利益到维护社区利益,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国家公园是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自美国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以来,其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历经百年发展后日趋成熟完善,在这期间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应用。通过对大量文献和资料分析,梳理中国国家公园发展脉络;清晰认知中国学者对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的研究;提炼出中国学者在中国国家公园概念、实施可行性、与国外对比和问题及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思考中国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挑战,为中国未来国家公园研究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也是国家公园立法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对美国国家公园立法体系形成的三个重要时期作了总结,并对国家公园立法理念和思想变化作了深入讨论,研究认为美国国家公园立法体现了保护思想从简单的自然景观单体保护到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整体保护演进的过程,其立法体系的垂直和多层次设计促使国家公园的管理相对独立于地方利益纽带,使其能够忠实地服务于自身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存在的注重生态保护功能、忽视功能布局形式以及功能性体现不足的现象,探寻有助于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理论体系及解决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5个分布在苏南水网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的长广溪、沙家浜、固城湖、昆山、绿水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借助风景园林学和社会学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考察各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的现状,结合用户满意度,选取反映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适宜性的相关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江苏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的适宜性。【结果】专业评价指标包括整体功能布局完整性和适宜性,以及分区功能布局完整性;用户满意度指标包括生态环境、科普展示、游览活动和管理服务满意度几个方面。综合评价认为:江苏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沙家浜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为适宜,固城湖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不适宜,其他为一般适宜。【结论】现阶段江苏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的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功能与游览活动功能关系不合理。因此,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时,不能只关注公园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应在重视湿地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更重视生态效益,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完善公园内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时,结合公园的规划设计定位,统筹考虑并综合规划,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设计方案,使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各功能区之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保护加权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国家公园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合理的功能区划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其多目标科学管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方法 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级别为主权重值,权衡农业、社区、交通、人口等因子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的影响,利用权重空间叠置法进行空间分析,划分国家公园功能分区,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 ①采用基于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目标权重的空间叠置法对国家公园进行功能分区,在确定生态保护目标重要性的同时权衡了公园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和需求,达到了保护和发展兼顾的目的;②根据分区结果,普达措国家公园划分为2个主要的功能分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占总面积的53.35%,一般控制区占46.65%;核心区内重要生态系统占比高,分布集中,得到了有效保护,分区结果较为合理;③普达措的功能分区结果既能保护亚高山重要的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也增强了功能分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和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方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城市综合公园因其用地性质及要素分布,是城市灾害发生时的重要“防灾区”。但是传统防灾避险已难以面对城市建设中错综复杂的条件与要求,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提升防灾避险功能,解放人力,实现高效管理。【方法】剖析目前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功能中数据采集方式的缺陷,针对性地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更快、更准确地采集公园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活动情况的数据。根据公园平灾结合的原则,以常州市红梅公园为例,对平时和灾时两种情况进行分类探讨,构建合理的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机制。【结果】通过在公园防灾设施上贴入RFID标签,将RFID手环下发避难者两种方式,再结合读写器读取信息,从而准确、快速地采集公园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活动情况数据; 建立了物联网技术下有序的公园门票管理系统、灾时避难者疏散数据收集系统、救灾物资智能发放系统,并制定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疏散、安置的工作流程,完善城市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体系。【结论】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综合公园的防灾避险机制能够合理、有序地掌握防灾设施的使用情况,实时、精准地把控避难者的流动信息,快速、便捷地分发救灾物资,进而提升其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公园选址及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度量城市公园可达性,并根据可达性的分布结合众多现实因素科学地选址建园,优化城市公园的分布格局。【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网络分析模型,以江苏高邮市城区为研究区域,计算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并从可达面积和可达人口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基于公园可达性的特点和人口的空间分布,结合城市水网格局、城中村改造等因素进行选址建园研究。【结果】高邮市城区公园可达性不够理想,公园的布局极其不均衡,城北片区的北侧、城东片区与城中片区的交界处以及城南片区的北侧对公园的需求最大。需要依据高邮市水网特色格局与公园的需求度在沿河两侧区域选址建园,构建“水绿交融”的公园系统。【结论】通过定量数据辅助定性分析的数字景观技术,在公园选址布局研究中兼具人性化和科学性,更能迎合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适宜性评价的中小城市公园选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评价中小城市建成区内土地建设成公园的适宜性,根据适宜性评价优化城市公园的布局,科学地预选出一批优先重点建设为公园的区域。【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江苏省高邮市建成区为研究样本,从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层面分析影响公园选址的6个主要单因子因素:土地建设可行性、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公园可达性、城市防灾避险服务半径、人口空间分布。采用AHP与Delphi法相结合确定6个因子的权重,并按照不同权重加权叠加,分析公园选址的适宜性。【结果】在适宜性评价较高的区域范围内划定候选公园位置,并借助于LA模型分析,最终选取1个大型公园及7个小型公园为重点建设项目,并将其纳入城市公园体系规划近期建设项目。【结论】以定量数据辅助定性分析的选址方法,弥补了传统布局方法科学性、精准性不足的缺陷,可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广州市华南植物园和越秀公园为例, 分析公园用户的情绪特征, 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城市公园用户情绪的影响因子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公园用户的积极情绪相对较高, 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独立存在的。对于粗粒度情绪, 景观要素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方式; 对于细粒度情绪, 景观要素主要通过景观服务, 间接地影响用户情绪感知。不同类型公园中, 用户的不同类型、不同粒度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以对公园的规划设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并为城市其他类型空间使用者的情绪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对策,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中游流域6类66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核密度指数方法,定量分析其交叉重叠特征和优化整合对策。【结果】长江中游流域共21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主要集聚分布于鄱阳环湖、大别山南部武陵山脉和伏牛山等区域;在省级行政区划交界、流域区划交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内,优化整合应优先考虑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4类为主体分别进行类型整合、范围调整、吸收合并和同类合并。【结论】运用ArcGIS定量可视化叠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并判断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现状、特征及问题,有利于科学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空间格局规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景观偏好是研究人与被选择感知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与景观元素的构建紧密联系,对于研究城市公园的健康景观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对于城市公园的健康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游客自身需求出发,构建城市公园景观元素、景观偏好与景观健康效益评价三者之间的结构模型,探讨基于景观偏好的城市公园景观健康效益评价机制,为城市公园景观健康功能提升和优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州西湖公园为例,运用位置大数据手段、问卷调查法、质性扎根法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等,探索疫情影响下基于景观偏好的城市公园景观健康效益评价机制。【结果】①与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间研究区景观环境中构筑物与设施类景观元素偏好增加4.918%,空间与氛围类减少4.996%;相对而言,无论是否涉及疫情,在各类景观环境的选择中,自然元素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游客更加偏好于自然元素较多的景观环境;②在景观偏好的反映特性中,修正后易读性(0.45)和神秘性(0.59)能够有效反映景观偏好,其中神秘性的影响系数最大;③消除疲劳(0.70)、集中注意力(0.67)、恢复活力(0.62)、稳定情绪(0.56)都能够有效反映景观环境的健康效益,其中消除疲劳的影响系数最大;④景观偏好对景观健康效益评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可以通过景观元素产生间接影响。【结论】通过质性分析,结合景观元素、景观偏好以及健康效益三者之间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以为提升城市公园景观健康效益提供一定的方向,从而进行针对性地开发保护和改造,提高公园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太湖流域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禾本科植物群落盖度对雀形目鸟类集团的影响,为太湖流域鸟类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使用样方法和样线法分别获取禾本科植物群落特征数据及雀形目鸟类相关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禾本科群落盖度和雀形目鸟类个体数占比的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雀形目鸟类集团划分。【结果】①研究区域内共记录到禾本科植物20属22种,雀形目鸟类66种1 637只;②栖息地禾本科群落盖度与雀形目鸟类个体数占比显著正相关(r=0.981,P=0.003),禾本科物种组成及群落高度与雀形目鸟类个体数占比并无显著相关性;③研究区雀形目鸟类可划分为3个集团,即小型鸟集团(低体质量、低翼长、低嘴锋长)、中型鸟集团(中体质量、中翼长、中嘴锋长)和大型鸟集团(高体质量、高翼长、高嘴锋长);④禾本科群落盖度显著影响小型鸟集团(r=0.847,P=0.035),中型鸟集团对禾本科群落盖度季度变化无明显响应(r=0.513,P=0.188),大型鸟集团数据量较少未显示相关性。【结论】在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中,禾本科群落盖度对雀形目小型鸟集团个体数占比有显著影响,对中型鸟集团及大型鸟集团没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或可通过控制禾本科群落盖度以调控栖息地中不同性状的雀形目鸟类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