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去细胞异体面神经修复家兔全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异体面神经再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采用化学萃取剂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对家兔面神经进行处理,清除其雪旺细胞、髓鞘。造成家兔左侧面神经主干加分支共2 cm的缺损,采用去细胞异体全面神经在显微镜下进行外膜缝合桥接缺损。结果术后6个月取材显示良好的抗感染及再生能力。结论该修复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强,化学去细胞异体全面神经修复家兔全面神经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的构建及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并研究其在大鼠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将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埋植于SD大鼠皮下以考察其组织相容性;将SD大鼠皮肤中分离的成纤维细胞种植在支架上体外构建人工真皮替代物,并将该替代物移植到SD大鼠皮肤缺损处以修复创面.皮下埋植实验显示支架植入早期有炎症反应,但一周后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而且有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侵入.皮肤移植实验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实验组创面表皮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比对照组更快更明显;第14天和第21天实验组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因此以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可以作为人工真皮替代物用于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缺损修复动物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上面神经缺损的常见原因为面部严重外伤、颞骨骨折和腮腺肿瘤术后,如果缺损距离较长难以通过游离减张进行缝合时,多采用神经移植的方法。为了修复面神经缺损,人们通常采用各种动物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选择标准化的面神经缺损动物模型对于面神经缺损修复的研究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新型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效果。方法 用雄性新西兰兔构建骨损伤动物模型,将60只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麻醉,逐层切开,暴露股骨外侧面,在股骨近心端之外缘、大转子下缘1 cm处,用直径4 mm球头精密研磨机制备深度约为1 mm的骨缺损。同样的方法处理对侧股骨。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只兔的左股骨缺损区填充皮质骨粒,右股骨缺损区填充松质骨小块,轻压填紧,尽量使材料与孔密合,分层缝合。空白组动物进行上述同样手术,不填充任何材料。上述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后1、4、8和12周,行影像学(X线)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1周,3组动物骨缺损修复情况无差别;术后4、8和12周时,实验组动物骨组织修复速度优于对照组,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该型同种异体骨能够刺激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推进骨细胞的形成及骨痂成熟,是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5.
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修复狗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复合型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辅加神经再生素修复狗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将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连接在7只狗的坐骨神经缺损30mm处.以自体神经桥接的5只狗为对照组Ⅰ;神经缺损的4只狗为对照组Ⅱ.经大体观察、免疫学检测、电生理学检测、荧光素示踪、形态学观察及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术后6个月,再生神经修复了坐骨神经的缺损,实验动物未出现排斥反应及明显炎症反应,实验组各项检测指标优于对照组,狗坐骨神经缺损30mm经修复后,功能恢复效果明显.因此证明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对缺损的坐骨神经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NTN/PGLA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应用重组NTN(Neurtuin)神经营养因子/PGLA(polygly co-lacticacid,聚乙交酯-丙交酯)导管修复术后,面神经核内神经元的变化,并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相比较。方法制作新西兰兔左侧面神经低位切断伤 自体神经修复模型,右侧低位切断伤 NTN/PGLA导管修复模型,运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标记,对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和数量进行定性,定量观察。结果(1)HRP逆行追踪NTN/PGLA导管侧于术后10周成功标记到FMN,提示可恢复神经缺损段的轴浆流逆行运输,且两侧标记的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14周自体神经移植侧标记细胞均出现分布异位,而NTN/PGLA导管侧仅1例出现,标记细胞发生异位分布的概率明显少于自体神经移植侧(P<0.01)。结论应用NTN/PGLA导管的修复能够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一样恢复神经缺损的连续性和逆行轴浆运输功能,后期效果相当;应用NTN/PGLA导管修复后神经元分布异位明显少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提示较少发生轴突误向再生,减少面肌联带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应用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人工神经-明胶导管作载体,连接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观察周围神经再生的规律.结果表明,热脱水架桥处理的明胶导管组1个月后,其内壁已形成毛细血管网,2个月后导管被分解吸收,缺损部位神经再生完成.而用戊二醛交联组未见神经再生.手术后2个月和4个月进行锇染色、Bodian染色及S-100蛋白染色,2个月时,发现再生轴索已到达缺损部位的远端,新生髓鞘已经形成.结合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追踪显示,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和后角的感觉神经末梢四甲基联苯胺显色法(TMB)反应呈阳性.机能检测可见诱发肌电图和大脑体性感觉诱发电位恢复.以上结果提示明胶是用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良好医用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8.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其中1例同时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同时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条件符合而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28例全部封堵成功,其中1例动脉导管未闭术后1月内有残余分流,第3月复查残余分流消失;1例大室间隔缺损(34mm)术中有少量中心性残余分流,术后第3天复查残余分流消失。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频发多源室性早搏,均经药物治疗后消失。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对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选择和术后随访疗效评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对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性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 构建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横断损伤模型,并行手术修复损伤.将40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IGF-2组、地塞米松组,术后2、4、6、8、12周分别采用足印实验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12周进行大鼠手术侧肌肉湿质量比检测,截取缝合端坐骨神经,进行HE染色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术后IGF-2组SFI值明显高于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术后2、4、6周,3个测定时间点IGF-2组SFI值低于地塞米松组(P<0.05),8、12周,两个测定时间点IGF-2组与地塞米松组SF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2组较空白组与生理盐水组肌湿质量比明显增高(P<0.05),IGF-2组与地塞米松组肌湿质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IGF-2组较空白组及生理盐水组损伤修复后瘢痕组织少,神经鞘修复良好.结论 IGF-2对于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性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GA-Ⅱ型胶原复合rhBMP-2/bFGF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的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Ⅱ型胶原涂层改性后的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材料(PLGA-Ⅱ型胶原)用作生长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载体来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生长因子rhBMP-2和bFGF之间在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中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9只,用在兔右侧膝关节内侧髁钻孔的方式建立软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rhBMP-2+bFGF复合物,B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rhBMP-2复合物,C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bFGF复合物,D组植入单纯PLGA-Ⅱ型胶原支架材料,E组未植入任何材料.将A、B、C组统称为实验组,D、E组统称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复合材料对软骨缺损的修复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A组的效果最佳,对照组的软骨缺损的修复不明显,实验组总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3种带生长因子的复合体材料对兔软骨缺损的修复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LGA-Ⅱ型胶原复合物可用作生长因子rhBMP-2和bFGF的载体材料.生长因子rhBMP-2、bFGF对软骨缺损的修复均有促进作用,并且在剂量比为0.5 mg:50 ng时存在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钛镍合金室缺封堵器的动物组织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外科手术创建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评价国产新型钛镍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及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犬40只,植入国产新型钛镍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按动物处死时间不同分为4组(1,2,3,6个月每时间点为l组),每组lO只,分别处死后行大体解剖、光镜、电镜检查,观察封堵器位置及内膜覆盖情况以及炎性细胞变化.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点心室内膜厚度有显著不同(P<0.05),随时间延长,心内膜厚度增加.术后不同时间点封堵器表面炎性细胞数逐渐减少(P相似文献   

12.
不溶性壳聚糖的再生对苹果汁色值及透光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  吕全建  王建玲 《河南科学》2010,28(9):1100-1102
对不溶性壳聚糖的再生和装柱吸附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不溶性壳聚糖装柱吸附脱色及澄清效果的动态连续操作实验,测定了不溶性壳聚糖再生后对苹果汁的色值和透光度的影响,考察了不溶性壳聚糖吸附性能再生后的衰减情况.结果表明:室温(约20℃)下上吸附柱连续处理苹果汁,10 g不溶性壳聚糖可以连续处理达到国际贸易标准要求的苹果汁2.9 L.与新的不溶性壳聚糖相比,经过再生后的不溶性壳聚糖处理量有所下降,再生10次不溶性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增加,灰分含量和含氮量均有降低.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一种新型松质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观察和评价新型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对该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成年中国青山羊双侧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制备腔隙性松质骨缺损(直径10 mm、深20 mm),以颗粒型多孔β-TCP(A组)、粉末型多孔β-TCP(B组)进行修复,同时设立冻干异体骨(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术后4周、12周、24周进行X线片、CT及组织学以观察和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表明D组不能自行愈合;X线、CT示24周时A、B、C组均骨性愈合,图像数据分析示A组和C组、B组和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示A、B、C三组4周新骨开始长入,24周骨缺损基本修复,4周、12周、24周三组新生骨面积比分别为(6.82±0.84)%、(6.68±1.13)%、(19.98±1.32)%,(16.32±2.21)%、(16.88±2.43)%、(38.63±3.31)%,(37.67±5.52)%、(39.11±6.43)%、(55.67±4.38)%,统计学分析示C组修复效果好于A组、B组(P<0.05),A组、B组间无差异(P>0.05).该骨缺损模型稳定、可靠,可较好得模拟一些临床中的腔隙性骨缺损环境;新型多孔β-TCP可良好修复该腔隙性松质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珊瑚/ 胶原/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复合人工骨( 简称复合骨) 的骨修复能力,将复合骨植入兔颅骨直径15m m 的圆形缺损,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术后6 周、12 周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评价其骨修复能力.发现复合骨植入区形成的骨组织量明显多于同期的珊瑚植入区( P< 0 .01) ;术后12 周,复合骨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其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珊瑚.说明复合骨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骨修复能力较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生物性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局部钛网切除术治疗颅骨缺损修补术后钛网外露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局部钛网切除术治疗10例颅骨缺损修补术后钛网外露患者,术后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抗感染及促进改善局部循环药物,延迟切口拆线.结果 10例患者中,7例Ⅰ期愈合,3例患者于术后3周瘢痕愈合.10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钛网外露、皮下积液等现象.结论该术式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相对于完全去除钛网植入物Ⅱ期修复术,患者更易接受,且治疗费用少.  相似文献   

16.
探讨铸造桩核冠修复重度牙体缺损的疗效。对93例共113颗重度牙体缺损患者进行完善的根管及牙周治疗,一周后如无不适则予以铸造桩核冠修复,再进行为期两年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经过系统临床观察,铸造桩核冠修复重度牙体缺损后,患牙功能好,疗效确切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观察卵巢切除术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方法:47只大鼠在建模后3周,第2次剖腹,观察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和体积。将已成模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3)和卵巢切除术组(n=24),对卵巢切除术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分别观察两组动物成模后2、4、6和8周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和体积。结果:与建模后3周时相比,成模后2、4、6和8周对照组大鼠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和体积基本保持一致,而卵巢切除术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出现萎缩退化并且体积明显缩小,术后4、6和8周与术后2周相比,作用更明显,百术后4、6和8周之间无明显差异,术后8周仍可见异位内膜组织存在。组织学检查,对照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呈增生状态,而卵巢切除术组呈萎缩状态。结论:卵巢切除术可使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子宫内膜逐渐萎缩退化,但未能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前、术中缺损口直径、分流情况、术后跟踪其有无残余分流、心脏大小及肺动脉压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一次性封堵成功,成功率100%,经过术后6个月的跟踪监测,均无残余分流,封堵效果显著,仅1例术前漏诊动脉导管未闭,另1例42岁女性患者术后6月复查右心仍较大,肺动脉压仍属于中度肺动脉高压。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能准确评估缺损口大小、指导封堵器的选择、实时引导封堵器准确植入、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必不可少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骨水泥作为一种高分子医用材料及骨粘合剂自70年代起就已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已作为骨代用品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及骨外科)。自1988年以来我们应用骨水泥修复了颌骨缺损,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临术资料本组16例,男9例,均为下颌骨肿瘤术后,半侧下颌骨全部缺损12例,次全缺损4例。术后即刻修复11例,延期修复5例,(最长1例延期缺损为左下颌骨造釉细胞瘤行半侧下颌骨切除术后14年修复)其中2例为有机玻璃植入排出后植以骨水泥人工下颔骨。结果:16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3年,未发现排斥反应及假体排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颏下岛状皮瓣在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的效果。方法:根据缺损的部位设计皮瓣修复术式。结果:6例皮瓣完全存活,有1例局部坏死,重建效果显著。结论: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术易于掌握,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这一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