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美文学是我国各大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信息量庞大,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应用于英美文学的弊端,如课堂内容枯燥单调、学生成为机械的抄写工具、中西文化的差异等,从认知策略入手,提出引导注意策略、独立思维策略等建议,为教师对传统授课模式的改良创新提供灵感。望授课教师通过这些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更深刻、彻底地学习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2.
神秘诱人的喀什噶尔,在外国人眼里是难以理解又难以抵达的异域城邦,凯瑟琳以“他者”目光,用奇幻的文字为我们再现了西方人眼中的喀什噶尔形象,为我们了解喀什噶尔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别样视角.本文借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文化分析相关理论,以马噶特尼夫人凯瑟琳的《外交官夫人回忆录》为文本细读对象,重点探讨外国人对于喀什噶尔的文化想象及其书写策略,尝试通过这座边陲小镇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再现,展示喀什噶尔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借用弗朗兹·法依、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通过对赵健秀作品及国内研究论文的分析,揭示了赵健秀在解构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形象时却塑造了新的刻板形象——暴力、野蛮、狭隘的民族主义“英雄”;指出他在文本中所建构的“英雄主义”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康熙亲政的半个世纪,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遭际。康熙对西方文化既有亲和致用心态又存“体”“用”矛盾的心态,当西方文化之“用”危及封建清王朝之“体”时,即行禁止,他对“扬汤之争”和“礼仪之争”的处理反映了他这种复杂变化的心态。中国在康熙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由初始的开放趋向封闭,终未能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中国没有主动地走向近代化,从而落伍于世界近代化潮流。  相似文献   

5.
“大连作家群”命名依据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连作家崛起于中国文坛,形成了一个富有成就、特色和内涵的作家群。通过对“大连作家群”之形成、基于地域风格的文本题材同一性和作家普遍的现实主义作风格三大要素的分析,论证了“大连作家群”命名的科学性。“大连作家群”的形成不仅丰富了区域文学内涵,也为文化基壤相对薄弱地区提供了促进文学文化良性互动、增强整体城市文化实力的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7.
孙竹 《晋中学院学报》2009,26(6):104-106
受英美强势文化的冲击,我国许多译者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倾向于采用归化的方法指导翻译,由此牺牲了大量源文本中附载的中国文化内涵。全球一体化并不是全球西方化,更不是英美化,它是在尊重各国文化特色多样化的基础上而言的。中国译者不仅应该抵制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蚕食,更应该全面审视译者的任务,并重新认识其服务对象——读者。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文字崇拜、文本中心和文人心态的影响,固有的“诗学”理论实际上局限于文本范围,堪称“文本诗学”。如今面对文本中心的消解,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口传文化的存在及其原创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对“口语诗学”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诗学理论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异质文化中的"平行文本"和日常教学实践,梳理中华诗词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融入模式,旨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美文学课程思政中的价值,阐明本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可以帮助中国学生加深对目的语文本的审美感受和深入理解,又可提升其思辨能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所以,以中华诗词为载体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思政,不但有...  相似文献   

10.
庞元元 《科技信息》2013,(6):200-200
刻板形象是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刻板形象大多是负面的先入为主的,并不代表这个类型的人事物都有这样的特质。而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是西方霸权的一种表现,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西方的优越性和东方少数民族的边缘化。《喜福会》中的母女四代人既体现了努力建构华人文化的心态,又彰显了她们内心世界对主流文化的抗争历程。  相似文献   

11.
鬼魂形象的出现符合戏剧哲理学,是民族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它的演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进行比较,辨析戏剧和戏曲在审美原则方面的根本差异,对作家创作心理与整个社会心态作进一步探讨,发掘出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与英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语作为英美文化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深深地烙上了英美独有的文化印记。本文试图阐述英语作为英美文化的一面镜子,镜像折射了英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以及英美的社会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念、形形色色的社会心态、各自的文化特异现象等。  相似文献   

13.
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模式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结论有明显的平面化倾向。而在“文化阐释”的视角中可以发现,王国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自的相关“因子”构建了自己的体验和解读,王国维照搬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得出是重视文字文本、轻视文化文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从文革时期刑侦题材长篇小说之地上文本与地下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了地上文本中的“异域和外地”与“高层形象”两个缺席者,进一步指出了二者的缺席是文革地上文本隔绝这一文本策略的表现。这种隔绝策略使读者同广阔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难以形成整体性思想,也使读者个体的声音无法向公共领域传达,从而阻断了读者的思想与交流之途。  相似文献   

15.
英美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在英美文学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有效认识中西方文学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且还要让学生自主地研究英美文学语言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强化学生生态语言学研究水平的同时,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就业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该文主要研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谈谈英美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兆 《科技信息》2008,(11):45-45
学习一门外语,除了要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以外,还必须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而且又适当地运用所学语言。利用影视材料进行英美文化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师加文化教材的教学模式,例如观看Friends(老友记)这样的美剧,可以令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西方文化习俗,真正从生活中认识英美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陈志钢 《科技信息》2007,(35):139-140
随着社会进步和国际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大学英语课本中没有太多显性的英美文化知识,教师更有必要把英美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本文通过考察几种主要的英美文化渗透策略优势,就如何有效实施文化教学做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有效增强学生文化意识,丰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主义批评重要代表萨义德《东方学》是英美人文学科中最早对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殖民地统治进行抨击的一部力作,其要旨就是揭露西方如何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出发,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术语言说“东方”。但萨义德并不赞成民族主义式的对抗西方文化霸权,而倡导东西方对话和文化多元主义,这是他思想批判的个体经验方式,当然也反映了处在美国知识界的第三世界学者思想上的尴尬境遇,和无可选择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9.
从文革时期刑侦题材长篇小说之地上文本与地下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了地上文本中的“异域和外地”与“高层形象”两个缺席者,进一步指出了二者的缺席是文革地上文本隔绝这一文本策略的表现。这种隔绝策略使读者同广阔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难以形成整体性思想,也使读者个体的声音无法向公共领域传达,从而阻断了读者的思想与交流之途。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旅游凝视视角,借助质性分析软件MAXQDA 12和扎根理论研究法,对实地考察所收集的当地人对惠安女形象的认知文本进行整理及编码,研究发现:当地人对惠安女形象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惠安女的整体形象、民俗文化形象、内心情感形象3个主范畴;当地人建构的惠安女形象文化内涵缺失,对惠安女形象的文化认同感低,参与旅游积极性不足,民俗文化展示浅层化,旅游品牌效应不高等。为推进当地旅游,政府应积极挖掘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建构精品化的惠安女形象;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扩大惠安女的参与度;加大民俗文化的展示力度,发挥文化品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