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诗, 这些爱情诗反映了周代的聘婚礼和婚制的特点.《仪礼·士昏礼》中记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聘婚礼的六个步骤, 这六个步骤在《诗经》中都有明显的反映.由这些爱情诗亦可反映出周代婚制的诸如重视门第、同姓不婚、夫家专权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表达爱情、婚姻的诗数量众多。《诗经》婚恋诗清晰地描述了周代聘婚礼的真实过程,展现了先秦的婚姻礼制状况及各诸侯国礼仪教化的进程。《诗经》婚恋诗还反映出各地婚俗存在差异,礼仪教化的程度并不一致;齐、卫两地因地处偏远而受周朝礼仪教化的影响较少,顽强地保留了自己本地的婚俗等史实。  相似文献   

3.
李瑞玲 《科技资讯》2009,(2):248-248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们研究周代社会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诗经·国风》里部分爱情诗的分析,主要就诗经时代青年男女的择偶标准做了一个较集中的总结,以期对远古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做一简要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爱情诗,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独到的认识,展示了人们古朴自由的恋爱方式;《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了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率直及“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诗经》中的爱情诗給后人以教育、启迪,激励我们追求真正的爱情。  相似文献   

5.
《诗经.国风》中有不少爱情诗,反映了诗经时代的婚俗,但由于时代、地域、民族的不同,各国婚俗必然也有所不同,《诗经.郑风》就是一例。该文试从多方面对郑风独特的婚俗及其形成原因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6,(5):96-98
让学生从《诗经》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为自己的网名、笔名、人名、书斋名等,是《诗经》导读课中最为学生喜欢的教学实践活动。其实施方案大致包括撷取词汇、注明出处、阐明理由、小组汇总、师生讨论评估五个步骤。学生用《诗经》中的词语或诗句取名的行为具体分为直接摘取、跳跃摘取、改编化用三种方式。从审美取向看,学生的《诗经》取名,爱情诗居多,尤其钟爱水意象、美玉意象、植物意象,而且具有明显的名人情结,充分展现了古代经典《诗经》母性般的伟大魅力,在塑造大学生形象和气质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诗经》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它还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为系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诗经》中有许多篇章显示出了周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本文主要探讨周代社会的夫妻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8.
田猎题材是《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分布较广泛。在这些诗篇中男性美得到了一定的展现,既有侧重于力量之美的,又有侧重于勇武之美的。男性美的展现有三种状态:侧重于善;美善一体;侧重于美。这种现象反映了周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水平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对诗歌内容的诠释,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研究周代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诗经》中乐器名称分类和分布的统计,对音乐活动在周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向悦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20-23
鲜花与少女,都是浸润了蒲松龄浓郁情思的意象。人与花同时引发的情感链接,能构成生动的画面,营造出诗意的气氛,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对花情有独钟,其拈花的形象,无不给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而《聊斋志异》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往往以花为信物来暗示、表白、深化,荡漾着诗化的美感。《聊斋志异》中许多精彩的细节成为不朽的经典,花在其中所起的道具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传播广泛,并成为了诗歌中的重要爱情意象,在五四时期这一传统意象在延续中产生了新的裂变。解读宗白华的《我们》、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朱湘的《恳求》三首颇具代表性的新诗,它们不仅仅表现出对传统的延续性,更呈现出思想主题和表现方式的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源于五四时期对爱情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3.
唐宋两代的末世学大家李商隐与姜夔在他们的情诗、情词创作中,都存在着体变异的因素,出现了体之间抒写功能、审美风格等方面的出位互动,使得他们的情诗、情词呈现出特异风姿,而且相互之间有了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社会上布衣诗人大量涌现,在数量与成就上,几乎与仕籍文人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立言不朽的价值观及诗文可以用作谋生工具等诸多因素关系密切。而“诗在布衣”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士大夫长期主盟文坛的局面,也改变了诗文优劣的评判权力和文人地位高下的认同方式,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穆旦是中国新诗派诗人中风格最浓烈且最有成就的诗人。作为一位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他走过了一个从荒原意识到宗教情绪的心路历程。荒原意识表现为对现实生活、战争、爱情、历史和未来的批判、怀疑、否定以及绝望的反抗。对荒原世界的拯救,诗人的选择是对基督教的皈依。他诗作中的宗教情绪表现为对人生苦难的体认,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对上帝的赞美和祈求。  相似文献   

16.
论近代诗话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宏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诗话创作的影响甚为深远,立足于这一历史条件来探讨近代诗话的基本特质,可发现近代诗话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其创作中渗入了复杂的价值观念,而且多有不同程度的现实关注。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视近代诗话在中国诗话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为多个方面,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实践着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而且热衷于和僧人们交往,其中也包括那些具有反佛思想的诗人。唐代诗人存在着这种浓厚佛教气息的原因,是社会与个人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诗人与佛教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史上大多数人认为“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是学晚唐体,宗贾岛与姚合。但实际上他们学习的是杜甫的诗歌,宗杜而非仅仅贾、姚。他们直接学习贾岛与姚合,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杜甫。因为他们的才力与学识等决定了他们无法直接学习杜甫,但并不是像某些人认为那样不学杜甫,“抛弃杜甫”,而是间接学习。这只不过是学习杜甫、接受杜甫的特殊途径罢了。  相似文献   

19.
穆旦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本文通过对穆旦《诗八首》的分析,说明它所包含的异质情感和理性审视对中国现代 爱情诗传统的终结意义。同时说明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营养滋润下,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李调元辑《全五代诗》百卷,首次对五代诗歌进行了断代的整理辑录。但该书收录的诗人中,有些则属于唐人或宋人,明显超出了"五代诗"的断限范畴。通过对该书误收的十八位唐代诗人和四位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进行考察,就其选目失误作出全面的辨正,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