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蓝色氧化钨氢还原过程工艺参数对钨粉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钨粉粒度与还原温度、舟装料量、氢气流量和推舟速度成线性关系。作者借助微型机拟定了这种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氧化钨氢还原过程中的物相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钨酸铵(APT)在不同温度与不同气氛下热分解和(或)氢还原制得了4种典型的氧化钨,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这些氧化钨在氢还原过程中的物相转变,试验结果表明:APT的分解条件和氧化钨的氢还原工艺对钨粉生产都是很重要的.本文为氧化钨和钨粉生产厂提供了某些图谱、数据和推论;特别是用干燥氢还原W18O49直接生成β-W和α-W可避免中间的WO2形成,这一新发现,对高效生产细钨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紫色氧化钨制取钨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的氢还原工艺条件下,紫色氧化钨(W_(18)O_(49))比蓝色或黄色氧化钨制得的钨粉细得多.当生产相同粒级钨粉时,用紫钨取代黄钨或蓝钨原料,可适当增加装舟量、加快推舟速度和降低氢还原温度.因此,可以显著地提高钨粉的生产率,节省电力与氢气消耗.  相似文献   

4.
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下,于回转炉中,实现了仲钨酸铵(APT)转变成W_(18)O_(49)的连续生产。在相同的氢还原和碳化工艺条件下,W_(18)O_(49)比黄色或蓝色氧化钨制得的钨粉、碳化钨粉细和均匀,而且不易长大.以W_(18)O_(49)为原料用传统工艺制取超细钨粉、超细碳化钨粉是合理的、先进的。  相似文献   

5.
项目:高灵敏超细氧化钨纳米线传感器的制备研究 编号:20871044 主持人:胡卫兵 本项目主要研究用溶剂热法、气固相技术制备超细、高长径比氧化钨纳米线和氧化钨纳米网;探索具有可变高长径比的超细氧化钨纳米线、二维超细氧化钨纳米网和物理、化学改性后的氧化钨纳米线在传感器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流程制备超细钨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利用传统流程制备超细钨粉在氧化钨氢还原、APT煅烧和钨酸铵蒸发结晶等工序的研究情况。提出细颗粒APT的制备是生产超细钨粉中的又一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三种不同形态结构的仲钨酸铵(APT)为原料,在接近工业的条件下,用扫描电镜(SEM)对氢还原过程产物的形貌变化作了观察、分析和比较,并选择部份试样用X射线对物相组成作了鉴定,同时对还原钨粉的粒度控制阶段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石油焦作为工业固体废物,其堆积和储存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对石油焦在低品位红土镍矿与赤泥共还原过程中用作还原剂的可行性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石油焦用量、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对红土镍矿与赤泥共还原过程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石油焦用量20wt%、焙烧温度1250°C、焙烧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可以获得镍品位1.96wt%、铁品位85.76wt%、镍回收率97.83wt%、铁回收率96.81wt%的镍铁产品。扫描电镜和能谱(SEM–EDS)分析结果表明,红土镍矿与赤泥共还原过程中镍和铁主要以镍铁颗粒的形式存在,镍铁颗粒分布均匀且纯度很高,粒径约30 μm。结果表明,石油焦作为还原剂用于红土镍矿和赤泥共还原是可行的,与无烟煤作还原剂相比,石油焦具有成本低的优点。研究结果不仅为石油焦的利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同时也为缺煤地区红土镍矿与赤泥共还原工艺的利用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钨化合物,TiO2对活性绿染料废水的光催化降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研究采用钨化合物,TiO2粉末催化剂对活性绿染料废水的光催化降解,通过测定废水中的COD值确定废水降解程度。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顺序为:活性白钨酸〉新制TiO2〉蓝色氧化钨〉黄钨酸〉久置TiO2〉WO3。  相似文献   

10.
肼还原法制备镍纳米粒子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乙二醇中用肼作还原剂还原Ni2 制备镍纳米粒子。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出产物的相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产物的微观结构。根据反应现象和产物的相结构,研究温度、pH值调节剂种类和pH值对镍纳米粒子形成的影响,并推断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用肼作还原剂还原Ni2 制备纳米Ni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0℃,用NaOH作pH值调节剂调pH值到10~11得到的镍纳米粒子为体心立方结构,平均粒径为25nm。在Ni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中,NaOH不仅起到调节pH值的作用,还起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阴极射线用低压蓝色荧光粉ZnS :Zn .Pb的制备条件进行了详细地研究 ,发现随还原条件的改善 ,其结构、光谱及发光性能均有大的提高 .  相似文献   

12.
对阴极射线用低压蓝色荧光粉ZnS:Zn.Pb的制备条件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发现随还原条件的改善,其结构,光谱及发光性能均有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用肼与草酸作为添加剂制备了草酸钨酸肼复合盐,并以此作为前驱物制备黑色氧化钨。热重分析的结果表明,在500℃时热分解已经完成,应用该复合盐在氮气保护下热分解制备了黑色氧化钨。实验研究了肼与草酸添加量对产品性状的影响。确定钨酸、肼、草酸的最佳比例(物质的量比)为1.0:4.0:0.5。实验发现,热分解温度、热分解时间对产品性状有一定的影响,采用最佳比例的前驱物热分解,温度为650℃,时间为30min时  相似文献   

14.
氢基直接还原还原被认为是减少炼钢行业人为 CO2 排放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使用 Doehlert 实验设计研究了工业生产的赤铁矿球团与 H2 的直接还原,以评估球团直径 (10.5–16.5 mm)、孔隙率 (0.36–0.44) 和温度 (600–1200°C)的影响。观察到温度和颗粒大小之间的强烈交互作用,表明这些变量不能独立考虑。温度的升高和颗粒尺寸的减小有利于降低率,而孔隙率没有显示出相关的影响。还原过程中粒料尺寸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除非是在高温下由于裂纹形成,才会产生较大的尺寸变化。高温下机械强度的显着降低表明了氢基直接还原直接还原工艺操作最高温度为 900°C。本文使用改进的晶粒模型来模拟三个连续的非催化气固反应,同时考虑到了不同的颗粒尺寸和孔隙率,以及在 800 到 900°C 的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实现了良好的预测能力。然而,对于其他温度,在建模中还必须考虑不同的结构变化机理。这些结果对开发用于无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的球团矿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碳还原-高温烧结法制取电容器用钽粉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对新工艺的技术条件、所生产钽粉的性能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两种方法合成了六方形和单斜氧化钨的水化物WO3·yH2O(y=0.50~1.20):(1) 用强酸(1~3 mol/L HCl) 将0.25 mol/L Li2WO4在100 ℃进行酸化; (2) 将1 mol/L Li2WO4置于高压反应釜中,控制pH为1.5,在100 ℃进行水热合成. 对于水热法,温度较高时(125~200℃),得到组分为LixWO3+x/2·yH2O(x=0.10~0.50,y=0.50~0.90)的锂化氧化钨. 合成产物的结构和组分与酸的浓度和后处理(加热、超声波)有关. 在350 ℃加热时六方形氧化钨完全转化为单斜氧化钨. 将温度在150 ℃以上时通过水热法合成的氧化钨前驱体进行超声波处理,产物的含锂量恒定为每单元0.18摩尔. 锂的引入有利于锂化氧化钨的结构和组分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引言十二钼磷酸是一种氧化还原试剂,也是许多均相和多相反应的催化剂。近十年来,国外许多化学工作者对这类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机理作了不少探讨。但对十二钼磷酸的还原热稳定性以及该酸在还原过程中不同温度时的状态至今尚未有过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气相色谱为主,配合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研究了它在氢气中的热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物质焦和活性炭粉作还原剂,在管式炉中进行了低品位软锰矿焙烧还原对比试验.分别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生物质焦用量等条件对软锰矿还原率的影响,对焙烧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焦在焙烧时间和还原效率上优于活性炭粉;软锰矿焙烧还原依次经历Mn O2→Mn2O3→Mn3O4→Mn O过程;在焙烧温度为800℃,焙烧时间为50 min,生物质焦用量为10%时,软锰矿还原率可达98%以上,在此基础上导出了还原动力学方程,并证实还原过程由界面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为43.896 k J·mol-1.  相似文献   

19.
水溶性天然无毒蓝色素极难制取,耐光、耐热性良好的天然蓝色素更为难得。本文介绍一种以栀子果实为原料的无毒、稳定的蓝色素制取方法。 栀于果实含有较多黄色素,自古就作黄色染料用。桅子黄色素的主要成分为京尼平糖苷。在对桅子黄色素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人们意外地发现,如果在培养基中添加栀子黄色素来培养某些微生物,则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培养基的色泽会从黄色逐渐变成黄绿色、绿色,最终变为深蓝色。 现已揭示,转变色泽的关键是桅子色素中的京尼平糖苷受微生物生成的β—糖苷酶的水解作用变成京尼  相似文献   

20.
直接合金化过程中锰氧化物与钢液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锰矿直接合金化过程中锰氧化物与钢液间的作用。碱度和钢中含硅量是影响还原反应的主要热力学因素,无论是FeSi还是SiC作还原剂,锰的还原速度均处于10~(-5)mol Mn/s·cm~2数量级。但SiC的溶入速度对还原过程有影响,反应5~15min基本趋于稳定,SiC作还原剂时,还原反应的表观反应级数开始为1,而后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