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付丽丽 《科技信息》2011,(14):I0176-I0176,I0178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论述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对译者主体性的界定及其二重性进行论述,最后详细地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介入,目的是实现译者在翻译中合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达到翻译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探讨了翻译主体性因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并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译者主体性是创造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方能更好地理解对译者的隐身和显身这一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根据翻译认知理论,在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句子结构和被动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的适当发挥对准确传达原语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实现和谐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脚本理论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及其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nford & Abelson的脚本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会在大脑中建构一个心理模型,激活用于理解语篇的认知脚本。在认知脚本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中,脚本理论具有动态性和静态性。译者的翻译过程是认知脚本被激活的过程,译者应采取脚本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结合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遵循几点原则。  相似文献   

5.
关联—顺应语用翻译模式,是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的翻译过程。该语用翻译范式指导下的苗族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通过恰当的语言编码形式重现原语文本的文化因子,确保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苗族文化认知达到共享与体验的可能。调查研究表明:关联—顺应翻译模式的解释力,在于译者获取足够语境效果的基础上选择顺应于读者的语言来实现交际,而这种选择的可接受性取决于翻译策略的调整与择取。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能力和认知思维活动。商务英语语言特性决定了其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准确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苹果产品英文文案的汉语翻译,认为,由于译者缺乏认知意识和忽视消费者的认知需求而产生一些翻译偏差,由此可见认知意识在商务翻译中的重要性,借此为商务英语翻译实践和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晓菁 《科技信息》2012,(27):507-507
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是整个翻译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作为有意识的人,在翻译中必然有自己的心理活动。本文试图通过心理学这门研究主体活动的学科来审视翻译过程的理解,并通过描述整个翻译认知心理过程来阐释心理因素是如何介入原作的理解,重新确认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翻译究其实,是译者在原作与译作读者之认知取向、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要素间的相互矛盾较量中,协调这些矛盾,终而给原语所承载的各类信息找到一个最佳输出途径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任何译文都可以看作是译者协调翻译中诸矛盾,使其暂时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结果。造成妥协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着重从译文接受者认知框架、译者翻译能力、原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三方面对此加以探讨,进而指出翻译中的妥协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探究这一现象背后之原因有利于引导译者更好地游刃于翻译诸矛盾之中,实现翻译真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最佳关联是指交际中受话方付出最少的认知推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基于这一原则,对于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为减少认知推理努力,译者可以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对于中西方文化意象的翻译,译者则应更多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这样可以带出最大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0.
翻译心理学是研究译者的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它侧重的是一种过程研究,而不是结果层次上的研究。《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语义具有描述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译者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译者心理活动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不同译者的译文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因此,翻译心理学对我们的翻译对比研究,尤其是诗词翻译的对比研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目前关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成果的回顾,认为对双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认知、生理机制的研究有待于在吸收现代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分析计算主义应用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逻辑前提后,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了将作为当代认知科学主流思想的计算主义引入双语翻译认知过程中的可行性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传统政治用语英译研究有不足之处,如缺乏对译文如何才是"忠实"的描述,缺少译者如何在译入语众多备选项中进行筛选的论述。从认知翻译观的视角,提出政治用语英译应以"翻译的两个世界"和"和谐翻译"为指导原则。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的英译为实例,论证了认知翻译观的科学指导性,进而探讨了实现认知翻译观原则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原型理论是以人类认知为基础的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弥补了古典范畴理论的不足,同时对翻译实践活动也具有指导作用。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的不同,英汉词汇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语词汇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整个译文的质量。本文依据原型理论探讨了英汉语言的词汇翻译并提出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范畴越级翻译和义素越级翻译。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角度透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译进行尝试性分析,并从认知语境、语境效果、作者意图及读者期待等方面对文化误译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避免出现文化误译的策略和方法,如: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使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相匹配;使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成正比;使原文作者的期待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意义的理解是基于认知心理基础上对源出语的认知理解;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对源语语篇及译语语篇采取原型分析尤为重要。因此,在翻译属于号召型文本的广告英语时,我们也应从原型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等值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中的杂合现象,认为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文化的杂合是不可避免的。杂合的背后必然有共同的认知基础。然后,通过对两段译文的观察,尝试用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式来解释杂合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陈吉荣  刘妍 《湖州师专学报》2011,(6):101-104,121
为比较翻译中不同语言习得背景译者的词汇组织功能异同,研究选择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两个班60人。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两个班60人,要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任务的课堂定时翻泽。其后,将学生译文转化成电子文档进行语料分析。研究表明,在高频词的晕复使用方面,文科学生更加得心应手。但是,工科学生在某些富含生活体验和认知经验的词语方面的表达较文科学生更为贴切。就基于语言独特性的语料分析和统计来看,工科生的翻译创造性并不比文科生低,反而稍高,这说明翻译过程中语言习得背景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因素,除了语言能力,带有认知体验的翻译能力高低也是影响翻译结果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翻译教学目标边缘化的状况出发,探讨了高校翻译教学的目的,并指出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交际能力,即文本翻译能力、认知扩展能力以及翻译策略能力。  相似文献   

19.
概念整合理论为中国古诗英译中意象的认知和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在意象翻译的概念整合过程中,译者必须兼顾形式整合、意象整合以及文化意象整合,解释各种意义生成的路径,并进而解释翻译中整合创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通过以乐府《杂诗》为例,分析其中意象的认知与翻译过程,该理论验证了其在解读中国古诗意象过程中的认知解释力和在意象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推理在语言符号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交际中信息的理解与表达实质上是个推理的过程;翻译旨在探究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然而,语言互动和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往往给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对策之一就是通过认知推理以求翻译中的等值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